排大便时出血常见肛肠疾病、胰腺疾病、血液疾病等原因,患者需遵医嘱采取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法来改善自身的症状。
一、肛肠疾病:
1、肠炎:可能是饮食不当导致病原体进入人体,刺激肠道黏膜后出现肠炎,患上肠炎后可能导致局部肠黏膜有充血症状,在反复腹泻情况下可能导致黏膜损伤,引起排大便出血的现象。患者在确诊后可使用抗感染药物来治疗,比如阿昔洛韦片、左氧氟沙星片等,有利于缓解自身症状。
2、细菌性痢疾:主要是痢疾杆菌导致的,该疾病会导致肠道蠕动增快,进而出现大便次数增多的症状,对肠道黏膜造成损伤,表现为排大便出血的现象。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如使用阿奇霉素片、诺氟沙星胶囊等药物。
3、肛裂:如果自身大便比较干结,在排大便时会容易损伤肛管皮肤,引起排大便时出血的症状。建议在生活中要多喝水,促进肠道蠕动,可以改变该症状。如果反复出血,也可通过手术部分切除括约肌,松弛肛门,避免再次发生肛裂。
4、痔疮:可能是不良排便习惯或是饮食不当等原因导致的,痔疮患者会在便秘或是腹压增加时容易出现痔静脉破裂的情况,从而导致排大便出血。患者可以遵医嘱使用药物来治疗,比如马应龙麝香痔疮膏、肛泰软膏等。
5、直肠息肉:可能是生活方式、遗传等原因导致直肠黏膜增生,形成息肉,患上直肠息肉后在排大便时可能会刺激息肉表面黏膜,进而出现排大便时出血的现象。患者可以在医生诊断下进行手术治疗,比如电灼切除、肛门镜下显微手术切除等。
6、结肠溃疡:出现结肠溃疡后,会导致肠道分解代谢功能受到影响,当炎症反复刺激到肠道时,会导致局部血管破裂出血,会引起排大便时出血、发热等症状。患者可以使用药物来治疗,比如美沙拉嗪肠溶片、柳氮磺吡啶肠溶片等,用药时遵医嘱。
7、肠癌:可能是环境、遗传导致的肠癌,出现肠癌后由于肠黏膜上皮细胞恶变,会导致供血血管破裂,进而出现排大便时出血的现象。患者可以采取手术治疗,如右半结肠切除术、横结肠切除术等,还可能需要做放疗、化疗、靶向治疗等。
二、胰腺疾病:
1、胰腺炎:常见病因是胆道结石、长期饮酒等,而胰腺炎患者可因炎症导致胰腺坏死、感染,以致肝功能不良,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消化道出血,进而出现排大便时出血的现象。患者需要立即禁食,同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来治疗,如泮托拉唑钠肠溶片、胰酶肠溶胶囊等。
2、胰腺癌:可能是遗传、环境等原因导致的,胰腺癌的出现会向其他部位转移,在病情恶化后如果转移到肠道,会导致局部血管破裂出现,引起排大便时出血的现象。患者可遵医嘱选择手术治疗,将肠道病变的位置切除,胰腺部位质地较脆,一般以化疗为主。
三、血液疾病:
1、白血病:可能是化学、免疫因素导致,可引起血小板减少,还会有凝血功能障碍,进而导致肠道出血,出现排大便时出血的症状,多伴有发热、头晕等症状。患者可以在医生建议下服药治疗,比如醋酸泼尼松片、地塞米松片等,也可做放疗、化疗或是通过骨髓移植治疗。
2、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该疾病是自身免疫功能紊乱导致的,会使身体的抗体破坏血小板,导致血小板减少,吃过硬的食物时可能会损伤胃黏膜,导致局部出血,进而出现排大便时出血的情况。患者可使用药物来治疗,如甲泼尼龙片、地塞米松片等,具体用药遵医嘱。
四、其他情况:
另外,食管疾病、胃穿孔、小肠憩室、小肠结核等情况,也可能导致排大便时出血,需要到医院进行规范化治疗,比如通过手术切除病变组织以及修复胃组织。
在排大便时出血时,患者要及时到消化科、肛肠科等进行检查,通过肛门镜检查、触诊等检查来了解病情。在治疗期间按医生的要求进行饮食,如胰腺炎患者禁食,肛裂患者尽量避免粗纤维食物,如芹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