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问答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1、概述:中医儿科学是中医学组成学科之一,在中医学理论体系指导下研究儿科问题。中医儿科学防治疾病的主要手段是中医传统的中药、针灸、推拿等疗法,其研究内容包括儿科基础到临床的各方面问题,认识儿童的特点,研究防治措施,保障儿童健康成长,在儿童保健事业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2、中医儿科学发展史的四个阶段:萌芽期:从远古至南北朝时期,中医儿科学已经产生,但尚未形成体系。形成期:随、唐、宋朝,中医儿科学系统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形成。发展期:元、明、清代和民国时期,均有医家充实发展了儿科医学。新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医儿科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3、各个历史时期对中医儿科学有突出贡献的医家及学术著作⑴商代:殷墟甲骨文记载有20余种病名,如龋、蛊、贞子疾首。⑵西汉:《史记》中有最早的儿科医案,如淳于意治小儿气鬲病。⑶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详论儿科病因证候255候。⑷唐代:孙思邈所著的《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中载方380首,是研究儿科学的重要历史文献。《颅囱经》是最早的儿科学专著,载有惊、痫、疳、痢、火丹等病名。⑸北宋:钱乙所著的《小儿药证直诀》创134首方药,称之为儿科之圣,提出小儿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董汲《斑疹备急方论》,是一部天花、麻疹类专著,载有白虎汤及青黛、大黄的治疗经验(寒凉法);刘昉《幼幼新书》载方2000余首,是当时最完备的儿科学专著;《小儿卫生总微论方》记载有烧灼法断脐。⑹南宋:陈文忠著有《小儿痘疹方论》、《小儿病源方论》,擅长温补扶正治疗。⑺元代:刘完素著《宣明论方·小儿科论》,将凉膈散用于儿科,擅长寒凉疗法;朱丹溪提出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方用六味地黄丸,擅长养阴;曾世荣著有《活幼心书》、《活幼口议》,擅长用调元散、补肾地黄丸治胎怯证。⑻明代:鲁伯嗣著有《婴童百问》,列儿科病证100种,附方800余首;薛铠、薛己合著《保婴撮要》,详论儿科病证221种,列医案1540则;万全著有《育婴家秘》、《幼科发挥》、《痘疹新法》、《片玉心书》、《片玉痘疹》,倡“育婴四法”,即“预养以培其元,胎养以保其真,蓐养以防其变,鞠养以慎期疾”,提出小儿“三有余,四不足”,治疗小儿疾病“首重保护胃气”;王肯堂著有《证治准绳·幼科》,提出幼儿“脏气清灵,随拨随应”。⑼清代:夏禹铸著有《幼科铁镜》,提出有诸内形诸外,灯火十三燋治疗脐风、惊风,重视擒拿疗法;《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决》是清朝政府组织编写的儿科著作;陈梦雷所著《医部全录·儿科》,收录儿科医学文献120余种;谢玉琼著有《麻科活人全书》,是一部麻疹类专著;王清任著有《医林改错》,提出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儿科紫癜风、疳证、小儿痞块;陈复正著有《幼幼集成》,提出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的辨证理论,并据此辨证,分风轻、气重、命危,重视指纹诊法与虎口脉纹辨证;温病大家、儿科专家吴瑭著有《温病条辨·解儿难》,认为小儿具有“稚阳未充,稚阴未长”的生理特点,“易于感触,易于传变”的病理特长,“稍呆则滞,稍重则伤”的用药特点。另外,明清时期已经开展人痘接种预防天花的免疫治疗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