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军是封建时代直辖属于帝王,担任护卫帝王或皇宫、首都警备任务的军队。因时代、文化与地域的不同,有其他异名同义的名称,如禁卫军、亲卫军、近卫军、御林军等不同称呼。在封建时代式微后,这些名称往往成为军事荣誉称号,授予建立特殊功绩的部队。进入现代,除某些君主立宪国家仍保有正统禁军外,其他非名义上由君王统治的国家如民主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等,与之性质相近的军队为“宪兵”或保安部队。
看宋朝和明朝的军事历史时,很容易产生一个疑问。为什么同样重文轻武的两个朝代,作为皇帝直属部队的禁军差距巨大?在史书中,常常能看到禁军们四处奔走,迎战各种对手。而在明朝的战事中,禁军经常自动隐身,大部分战争都只是各军镇自己在行动。
这种差异是怎么造成的?为什么宋朝的禁军建设会比明朝好那么多呢?
宋朝的禁军从一开始就有很多明朝时没有的职能
虽然宋朝和明朝的皇帝直属部队都叫做禁军,但实际上两者在实际安排中有巨大差别。甚至可以说,宋朝和明朝的禁军,只是顶着类似名字的两个不同概念。
宋朝禁军的起源,可以从唐朝中后期算起。当时的皇帝们为防止安史之乱的悲剧重演,开始扩编原本规模不大的禁军部队,以便需要时可以对抗地方藩镇。赫赫有名的神策军,就是这样一支禁卫军。他们直接由中央财政供养,接受代表太监的领导,对抗外族和暴民的同时,也同样威慑着地方上的强藩。
禁军扩大化的传统从唐朝后期开始
这种模式随着唐朝覆灭,开始发生一系列变化。在五代,这个武夫当国的特殊时期,皇帝们个个都是会打仗的马背天子。禁军以往由太监统领的传统,在这个阶段被彻底打破。禁军要么由皇帝的心腹统领,要么就是皇帝亲自掌管。五代各国的统治范围往往不大,所以中央和地方的差距不会非常明显。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五代的禁军经常出没在最前线,战斗力也是非常强大的。越是晚期的五代皇帝,就越喜欢将地方的优秀兵源并入禁军,最终形成了宋朝的禁军班底。
宋朝继续了晚唐和五代的扩编禁军策略
宋朝建立后,继续加强和扩编皇帝的禁军部队。但自从宋太宗在高粱河战役中被契丹人开发了菊花,皇帝就很少有机会再亲上战场。五代留下的皇帝亲临一线指挥传统,就此断绝。但伴随疆域的扩大,中央不断扩编出来的禁军部队也日益壮大。这就让宋朝的禁军在实际上,扮演着野战机动部队的使命。
为了管理的各地禁军的,赵家人想出了著名的“更戍法”。所有的中央禁军要按时轮换驻地,期限是1-3年。这样既保证所有的禁军都在前线待过,或至少能进行一些野战拉练,又防止地方武将像唐朝的太监那样把禁军私有化。所以,一直到王安石改革之前,宋代禁军还能够和敌人在战场上对垒。
王安石变法前 大部分宋朝禁军还有一定战斗力
当然,王安石变法后,“更戍法”制度也就被破坏掉了。禁军开始从中央野战军,转变为驻扎在各地的中央军。那些驻防首都汴梁的幸运儿,再也不用饱尝定期换防之苦。代价则是战斗力一落千丈。而即便是黄河以北防御辽国的禁军,也因为长期无战事而消极怠工。只有西北边区的那些禁军,因为需要定期和西夏人作战,保持了原有的水准。
这些开始分化发展的禁军,在后来的靖康之变中都接收了巨大考验。最厉害的西北禁军,一度与金军和前辽国汉军们打成对峙状态。黄河以北的禁军就只能望风披靡,不少人甚至主动投靠女真人,带着后者南下。至于首都汴梁的那些废物,就只能以城墙作为自己的唯一掩护,等待各地勤王军来救自己了。当开封外城被金兵攻破,他们也不是逃到内城继续抵抗,索性在混乱中开始杀人放火。
开封禁军的战斗力在靖康之变中暴露无遗
最后说下明朝的禁军,他们在规模上就同宋朝的禁军不在一个层面。结果,明朝人自己都太好意思直接用禁军来称呼皇帝的直属部队,转而称之为京营。他们在不同时代,都会得到皇帝的特别照顾,进行加强整编。然而,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可能只存在于花名册中,并被歌功颂德的史官捕捉到一些衣着光鲜亮丽的瞬间。
明朝的禁军尽管衣着光鲜亮丽 其实却没有多少实际战斗力
由于他们的供养和训练方式,非常类似王安石变法之后留在汴梁的宋朝禁军,战斗力自然是好看不到哪里去。加上明朝军队在对待士兵的态度上,比之前的宋朝更为恶劣。迫使很多禁军成员也成了逃兵或兼职。后来,明朝皇帝索性跳开他们,准备花钱组建新的国家雇佣军部队。结果,还是迅速成为了第二种明朝禁军。而老的禁军虽然费钱,却反而显得更为持久可靠了。
从土木堡后开始 明朝皇帝和官员就总是徒劳的建立新禁军
以上这些因素,就是宋朝和明朝禁军差距的原因。虽然同样重文轻武,但宋朝的禁军从一开始就被赋予了更多职能,自然也就具备更强一些的能力。而明朝禁军,则只能是皇城脚下的一块脓疮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在小说《水浒传》中,梁山好汉林冲曾任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因此许多人认为北宋禁军人数众多。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北宋军力如此雄厚,为啥却被几万金兵攻破东京,导致了“靖康之耻”呢?在军事上北宋为何屡战屡败,最终亡国呢?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北宋的军队数量应该说是非常之的多。北宋的军种分为禁军、厢军、乡兵、弓手、蕃兵、土兵,其中禁军算是当时的正规军,其他属于辅助兵种。自北宋建立后,出于皇帝政策的需要,禁军的数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呈现出急剧增长的趋势。
比如宋太祖赵匡胤时期,禁军数量大约为19.3万人,到宋太宗赵光义至道年间,大约增长近一倍,达35.8万人左右。第三位皇帝宋真宗在位期间,禁军人数达到50余万,到宋仁宗时期,更是达到82.6万!此后虽有增减,但禁军仍然保持在60万左右,如果加上其他兵种,不下百万之众!
那么南下攻宋的金兵有多少人呢?金朝灭亡北宋时,兵分两路南下,其中一路攻打太原地区,人数大约在6万人左右;另外一路攻打北宋都城的,人数大约也有6万人左右。宋朝有百万之众,为啥对付不了区区12万人呢?当然这里面与宋朝的制度有关,但咱们从单纯的军事角度来看下这个问题。
首先,八十万禁军只是个空架子。虽然在北宋兵簿上有将近百万的军队,但实际上这也仅仅停留在纸面上而已。自北宋中期开始,禁军中就存在着缺额问题,到宋徽宗时期问题更加严重。比如当时的定州知州上奏皇帝,“定州路额兵常及十万,近春秋大教,尽数不及六七千人”。
定州是北方重镇,应有军兵十万,但到了宋徽宗时期,实际上竟然只有六七千人,其他州府的缺额现象也可想而知了。因此虽然在兵簿上有百万大军,但实际上严重缺额!另外造成缺额问题还有一个问题,一些将领中饱私囊,冒名请给,坐吃空饷。
其次,禁军社会地位很低。缺额为啥这么严重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军人的社会地位很低,低到什么程度,军人甚至成为将领们随意奴役的半奴隶,如同家奴,毫无地位可言,因此许多人不愿意去做禁军,因为那是毫无前途可言的。
再次,禁军成员复杂,战斗力低下。既然没人愿意去做禁军,那么宋朝为啥还有这么多军队呢?这里就涉及宋朝招募军队的方式,因为普通人不愿意去做禁军,于是宋朝就开始招募一些市井无赖,无业游民。特别是发生自然灾害时,从灾民、流民中招募,此外还有罪犯被刺配为军,导致成员复杂,战斗力低下。
再加上北宋末年,宋徽宗昏庸无道,无法整顿这些积弊,一旦强敌入侵,凭借一支这样的军队,怎么能打败驰骋沙场的女真骑兵呢?“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虽然金兵只有数万人,但久经沙场,战斗力十分强悍,因此才能轻而易举的击破北宋所谓的“八十万禁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在中国的历史上的各个朝代,基本都有御林军,御林军一般都是为了保护皇帝而设立的,御林军里面的军人各个身怀绝技,可以以一敌百,战斗力十分强悍,与御林军相似的还有禁军,但是这两只军队是完全不一样的,今天一起谈谈两者的区别
御林军与禁军有什么区别?
关于御林军和禁军的区别,大家可以通过下面的概念来看下,就明白了
禁 军
原指皇帝的亲兵,即侍卫宫中及扈从的军队。历代有直称禁军、禁兵的,也有另立名目的。又有此名义而扩大其任务范围的。唐代禁军初有元从禁军,以后陆续出现飞骑、百骑、千骑、万骑等名目,演变为左右羽林、左右龙武、左右神武、左右神策、左右神威等十军。其中如神策军即戍守各地,任务不限于宿卫。北宋称正规军为禁军或禁兵。从各地招募,或从厢军、乡兵中选拔,由中央政府直接掌握,分隶三衙。除防守京师外,并分番调戍各地,使将不得专其兵。每发一兵,均须构密院颁发兵符。编制单位有军、指挥、都。士兵出自雇佣,且沿五代朱梁定制,文面刺字,社会地位低于一般人民。北宋中叶,禁兵增至八十余万人。王安石变法时裁减兵额,置将分领,加强,战斗力有所提高。北宋末年,政治腐败,军队缺额极多,京师三衙所统余万人,实际仅存三万人。北宋亡,禁兵主力溃散。南宋时,各屯驻大军取代禁兵,成为正规军,而各地尚存的禁兵,则成为专供杂役、不从事战斗的部队。
羽林卫
即“羽林军”,为宫廷禁军,创设于汉武帝太初元年。唐高宗时,置左、右羽林军。明朝也设羽林军,分羽林左卫、羽林右卫。
御林军
简单的说说是保卫都城的卫戍部队。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设立亲军都尉府,统领中、左、右、前、后五卫,专事对皇城的保卫。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造守卫金牌,或镀金铜牌,牌上有篆文"守卫"、"随驾"字样,存尚宝司,军士值班领取佩带,下值时交回。
御林军为什么要戴面具:
他们戴面具跟现在特种兵戴墨镜的道理是一样的,主要不要让敌人看出你的神态,让对手产生敬畏感。
皇帝身边的近卫,一般都带鬼面,一个是防止被认出而收买,另一个是让人产生敬畏之心
在这里带上面具表示皇帝的威严,而且也防止有谋反之心的人对其不轨。
所以带上面具是另一种自我保护,也是对皇上的一种保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根据《文献通考·兵考》的记载,强盛的唐朝只有三万禁军;而古典名著《水浒传》中提到宋朝的林冲时说他是“八十万禁军教头”;那么,疆域远不如唐朝广大,国际影响力相对较弱的宋朝真的有八十万禁军吗?宋朝和唐朝的禁军规模又为什么相差这么大呢?
宋朝禁军操练
禁军是皇帝直接掌握的精锐军队,主要负责皇帝、皇宫的警卫以及皇城和京城的守卫,各个朝代的称谓不尽相同,有“禁卫军”、“亲卫军”、“御林军”等多种称呼。按照《文献通考·兵考》的记载,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在天下安定之后,对军队进行精简,挑选了三万精锐将士编为禁军,并细分为羽林、神武、神策、神威、龙武、威武等军。此后,唐朝的禁军规模基本上没有太大变化。
唐朝禁军
到了宋朝,禁军的规模就变得空前庞大了。据《宋史·兵志》的记载,宋太祖开宝年间(968到975年),全国军队总数大约是三十七万八千,其中禁军有十九万三千;此后为应对内忧外患,军队规模不断扩充,到宋真宗天禧年间(1017到1021年)时全国军队规模达到九十一万二千,禁军也扩充到了四十三万二千。
宋朝禁军仪仗队
又据《挥尘余话》的记载,宋仁宗皇祐年间(1049到1053年)时,宋朝和辽、西夏等国不睦,军队数量激增,达到了空前的一百四十余万。因为宋朝禁军数量一般占全国军队总量的百分之五十上下,按照这个比例,此时的禁军数量大约可以达到八十万左右。《水浒传》中描写的时代背景是几十年后的宋徽宗时期,此时的宋朝对内对外连年用兵,禁军有必要保持较大的规模,离八十万应该也相去不远,所以《水浒传》中说八十万禁军大体上符合史实。
禁军将领出身的赵匡胤
那么,宋朝和唐朝的禁军规模为什么相差这么大呢?这就和皇帝的治国治军策略有关了!唐朝的皇帝直接掌握的军队较少,大部分军队掌握在藩镇节度使手中,所以历经盛世的大唐在“天宝危机”后先是发生了“安史之乱”,然后出现藩镇割据,国家动乱不安,最终导致灭亡。宋太祖建国时吸取了唐朝的教训,通过“杯酒释兵权”把天下多数精兵收归自己直接掌握,全部编入禁军;所以,有宋一朝,国家没有发生过藩镇割据和大规模的军队变乱,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国家内部的长治久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进入现代,除某些君主立宪国家仍保有正统禁军外,其他非名义上由君王统治的国家如民主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等,与之性质相近的军队为“宪兵”或保安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