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知识

口腔健康新概念——用科学证据指导自我口腔保健

口腔健康新概念——用科学证据指导自我口腔保健

1.接受口腔健康信息要想到科学证据是否充分?21世纪是信息时代,网络时代,又是预防时代,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时代,人人健康时代。如今,各种有关健康的信息,通过各种信息渠道,每时每刻都在不断地传送到你的眼睛里和耳朵里,看得到也听得到,甚至让你亲自去体验和尝试,真让你眼花缭乱,无所是从,或者犹豫不决或者上当受骗。

所讲的听起来都好像有道理,有理由,甚至也有证据。这些证据常常是张三用了×××,李四用了×××,常常是用个别人的经验或事例来证明它的效果,然而,这样的健康信息是否可靠,可信呢?只能用科学证据是否充分来说明问题。今天,我首先要讲的是口腔健康的新概念。

什么叫健康?

什么叫口腔健康?

口腔健康与全身健康有什么关系?与一个人一生中的生命质量有多大关系?怎样才能做到在一生中不断维护自己的口腔健康,主要靠自己,还是主要靠医生?采用哪些方法是安全有效,而价钱又是可以负担得起的?这些方法的科学证据有多少?科学证据与自身的经验有什么不一样?应该相信什么?不相信什么?相信了是否要长期坚持,才能见效?自我口腔保健的目的在于保持自己的口腔健康。口腔健康了,全身才能健康才能施展你的才华,实现你人生的愿望与目标,享受人生的乐趣。

庄子“天下篇”里有句话: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用于生命健康里,可以改说成“判机体之美,析生命之理”,用于口腔健康,则可改说成是“判口腔之美,析护呵之理”。

口腔健康了,真是美不胜收,要达到口腔健康之美,就要懂得护呵之理,护呵之法,护呵之行,才能有护呵之果。关于口腔健康,有几个传统的误区,也有一些误导,还有更多的就是需要正确理解,适度掌握。

(1)关于口腔健康的几个误区:

①“人老掉牙是自然现象”这是第一个误区。老百姓有句口头语叫“老掉牙”是不是人老了,牙齿一定会掉呢?从经验讲,几千年来似乎是这样,老人一笑,首先看到嘴里没牙了,叫做“没牙老”。

难怪唐宋时代的大诗人的诗里,关于牙齿有很多说法,比如“暮齿”,意味着晚年,白居易有首“渐老”的诗里,说:今朝复明日,不觉年齿暮”。韩愈在“赠刘师服”的诗里说“我今牙豁落者多,所存十余皆兀臬”宋朝陆游大诗人。虽然是长寿老人,活到85岁,但是龋齿,牙周病都很严重,几乎困扰了他的一生,要不,他怎么会写了150多首与口腔疾病有关的诗呢!

其中有一首关于“龋齿”的诗里,有这么几句话:“人生天地间,本非金石坚。况复历岁久,蠹坏无复全”。在他们的诗里,有许多关于龋齿和牙周病的用词,比如齿摇,齿疏,齿落,齿豁,齿寒,齿根浮等等。当时由于对口腔疾病的无奈,所以就形成了“人老了必然掉牙”的传统观念。其实现代的科学已经证明,人老了,牙齿非但不会掉,而且还能拥有一口完好的真牙。

而如果不注意口腔健康,存在着大量的有害于口腔健康的危险因素的话,即使人年青,也可能会掉牙,甚至变成年轻的“没牙老”,记得二战期间,美国征兵,在首批200万新兵的合格标准中,只要有6对上下能对得上的牙齿,门牙3对,后槽牙3对,就可以应征入伍,即使这个最低的条件,那200万兵源中,还有1/

5,也就是40万人达不到这个要求。

而在现代的发达国家,有的人到30岁之前,口里还没有一颗龋齿,有不少的国家50-80%的学龄前儿童无龋齿发生。老年人保留真牙的越来越多。最近几十年来,由于口腔疾病,尤其是龋齿已有了大幅度的下降,早在1994年世界卫生日期间,在世界卫生组织的文件是已经指出,预防龋病和牙周病不仅在理论上是可能的,而且实际上是可行的。也就是说是可以办得到的。

所以人老未必就掉牙。关键在于自己的护呵。健康投资,要从小做起,从我做起。关键是三句话:讲究口腔卫生,适量用氟和养成有益于口腔健康的饮食习惯。

②“乳牙反正早晚要替换,有龋可以不治。”这是第二个误区,关键在家长的认识。乳牙要伴随孩子6-10年之久,由于钙化程度较差,很容易得龋齿,因此我国儿童乳牙的患龋率很高,100个孩子中有77个有龋齿,平均每个儿童有4颗以上龋齿,乳牙坏的多,过早缺失的也多,这样,势必造成整个口腔生长发育的紊乱。

首先乳牙有病不治,病情会逐渐加重,由于慢性或急性疼痛会妨碍儿童进食,影响营养摄取,而且,牙齿咀嚼功能不全也会影响颌面部正常发育。乳牙对恒牙的萌出起到导向作用,必须保持到正常脱落的年龄,恒牙才能正常萌出,如果过早脱落,邻牙倾斜,恒牙萌出没有足够空间,会造成排列不齐。

正常健康的乳牙,由于咀嚼功能能正常发挥,可以促进人类的大脑发育,以及颌面部骨骼,肌肉的健康发育,对全身健康起到促进作用,因此。一定要保护好乳牙,乳牙有病也一要及时治疗,越早治越好,才能为一生的口腔健康与全身健康打好基础。

③“牙石有保护牙的作用,去了,牙就松了”这是第三个误区。牙石是什么?牙石不是人体内的正常组织,可以说是外来户。

牙石是口腔里的一种硬质污垢,就象热水壶里的水垢,水锈一样,也可以说是钙化了牙菌斑,有80-90%的矿物质主要以磷灰石的形式存在。口腔卫生差的人,或者唾液碱性程度高的人容易沉积牙石,而且越积越多、越厚。从表面上看,好像可以帮助起到固定牙齿的作用。这是一种错觉。实际上,它能刺激牙龈充血,发炎,引起牙龈炎,甚至牙周炎并能导致牙龈萎缩,牙根外露,如果牙龈沉积在龈下,危害更大,刺激牙龈出血,化脓,使牙周病恶化,牙石一般很坚硬。

刷牙不能去除,除了由口腔专业人员洗牙,去除之外,自己无能为力。

如果十几年,或几十年从没洗过牙,它已经使得牙龈红肿,发炎,萎缩,牙根外露了。

第一次去除之后,当然会感到牙缝大了,牙根外露,牙龈萎缩了。这是多年不洗牙造成的后果,而不是洗牙的后果,如果及时洗牙,就不会有这种情况出现。

所以定期洗牙很有必要。

④“牙龈出血要停止刷牙,等好了再刷”这是又一个误区,牙龈出血了,表明有牙龈炎,当然要去看牙医,但是刷牙不能停止,可以改用软毛牙刷,更加仔细认真地刷牙,去除牙菌斑,按摩牙龈。

当然这时如果用中草药牙膏刷牙,或者用一些药物含漱液漱口,可以使牙龈炎早日康复。

(2)除了上述几个误区之外,还有一些误导:

①例如说“含氟牙膏是双韧剑”,意思是说“既有益,又有害”。这种说法是没有科学证据的,在前年有家报纸还有过错误的报导说某个国家买含氟牙膏要凭医生的处方。

为了澄清这一事实真相,我们的专家曾亲自与那个国家的牙医学会主席了解,并且与国际牙科联盟,世界卫生组织联系,证实,那是一件错误的报导,推荐使用含氟牙膏是许多国际组织和专家们的一致立场。

因此,当时全国牙防组与中华口腔医学会联合在网上发布信息,申明应用含氟牙膏防龋安全有效。

为什么国内外的专业机构和大多数专家们推荐用含氟牙膏作为一项公共卫生措施来防龋呢?因为半个世纪以来,尤其是最近30多年来,许多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龋齿出现了大幅度下降,究其原因。除了饮水氟化之外,第二个大原因就是应用了含氟牙膏的结果,除了这个基本事实之外,那就是大量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充分的科学证据。

英国有个世界著名的口腔公共卫生教授Sheiham,对大量的科学文献作了系统的评价之后,得出的结论,证明使用含氟牙膏是安全有效的。当然也有一些需掌握分寸的地方,比如3岁以下儿童不推荐使用,因为孩子太小,自控能力差,容易发生误吞,长期使用不安全。

3岁以上儿童要在家长与幼儿园老师的监督指导下使用,每次用“黄豆粒”大小的膏体即可。

②牙膏要交替使用,长期用一种牙膏有抗药性这种说法没有充分的科学证据。

一般来说,牙膏的选择应根据一个人的口腔健康状况来考虑,对儿童来说,最容易患龋,因此含氟牙膏应该是首选,不论是含氟化钠,还是按单氟磷酸钠或者是二者兼而有之,都可以。并且应该长期使用,才有防龋功效。

另外,牙周健康状况较差经常容易有牙龈出血患牙龈炎的人应该首选中药牙膏,或者有预防龈炎作用的药物牙膏。

但是市场上销售的药物牙膏,大多是口腔保健用品,并不是药物,没有治疗功效。

因此,有了牙病,首先应该去看医生,接受适当治疗,并在医生指导下选用牙膏。

还有许多口腔保健知识问题也是要用科学证据来回答的,例如:科学的用糖原则是什么?假牙和真牙究竟哪个好?漱口是否可以代替刷牙?用牙签剔牙是否会使牙缝变宽,牙齿松动?洗牙是否一定要半年或一年1次?

嚼无糖口香糖真的有防龋功效吗?

窝沟封闭防龋在儿童的哪个时期,对哪些牙最重要?用牙刷刷牙是否一定能把牙刷干净?手动牙刷比电动牙刷哪个更有效?口腔健康主要靠自己还是主要靠医生?上面讲了几个误区,误导,以及需要用科学证据来回答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都与口腔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

2.口腔健康的新概念新在哪里呢?

“牙好,胃口好,吃嘛嘛香!”说的是一个人牙好,有口福,因为牙的功能好,什么都能吃,是一种享受和心理满足。

然而是人生的一个阶段是这样,还是一生一世都是这样?有没有危险因素,不良习惯存在?有没有有效的保健措施来维持这种状态?

有了口福是不是就说明口腔健康了?

一般人对健康的认识是没病就是健康,指的是一个人的一种状态,能持续多久,没说,不清楚。

有人说身体强壮或抗病力强,不容易得病就是健康。也有人说健康是一种做事的状态。能够以自己的最大能力去完成事情就是健康。

有个外国专家说,健康可以从反而来理解,指没有病,在功能上能应付每天的活动,或者是一种正面说法,指人体的结实程度,康乐状态。世界卫生组织在1946年的宪章里就提出“健康是一个人身体,精神与社会幸福的一种完好状态。不只是没有病或不虚弱。”这无疑是一种比较完整的概念,可是也有人批评说这个健康概念太理想化,不容易实现,不现实。

当代对口腔健康概念的新认识,1984年世界卫生组织又提出健康是一个人或一组人能力程度的反应。

一方面是实现渴望,满足需要的程度,另一方面是改变或适应环境的程度,因此可以把健康看作为每日生命的一种资源,而不是生活的目标,它是一种积极的概念,强调健康是社会和个人的资源,还有身体的能力(耐受力与包容力)。

早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世界卫生组织就提出了具体的人体健康的10大标准:

①精力充沛,从容不迫担负日常生活,繁重工作而不感到紧张、劳累

②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