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知识

中统、军统、党通局、保密局,到底是国民党的啥子单位

中统、军统、党通局、保密局,到底是国民党的啥子单位

在我们观看的众多国产谍战片时,常常遇到国民党的特务机关中统、军统、党通局、保密局,往往把人头都要搞晕。它们到底是啥关系,有没有区别。

1、中统

“中统”的全称为“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是国民党C.C系领导人陈果夫、陈立夫所控制的全国性特务组织,与“军统”并称国民党两大特务组织。

中统的前身是1927年由C.C系分子所组成的国民党中央组织委员会党务调查科。1937年,党务调查处并入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第一处,由C.C系分子徐恩曾任处长。1938年3月在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上,经蒋介石提议,以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第一处为基础成立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中统由此正式形成。

中统以各级国民党党部为活动基地,在省市党部设调查统计室,在省以下党部设专人负责“调查统计”,在文化团体和大专院校、 重点中学广泛建立了“党员调查网”,“中统”的作战对象除了中共,还包括汪伪等蒋介石的敌对政治力量。

2、党通局

1947年4月,中统局改头换面,历称中央党员通讯局,简称“党通局”。 1949年2月改名为内政部调查局,简称“内调局”,习惯上仍称为C.C或中统,隶属于国民政府行政院内政部,事实上仍属国民党中央掌控。

国民政府败退台湾后,1954年10月,改组为司法行政部调查局。现为“法务部”辖下的“调查局”,职权重点是维护“台湾安全”和打击社会重大犯罪活动。除接受“国安局”委托的“政治侦防”业务外,还要负责查贿、缉毒、防止重大 经济犯罪等。

3、军统

军统的全称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也简称BIS),中华民国情报机关之一。

1928年初,国民党在中央组织部中设立专职情报的“党务调查科”,此时,军队系统也有“参谋本部第二厅”,负责军事谍报与电讯侦测;1932年,党务调查科扩充为“特工总部”,1935年改组为“党务调查处”。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和蒋介石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央政府的集权,以加强国家统一,为日后全面抗战做准备,效仿墨索里尼的“黑衫党”,在黄埔军人贺衷寒、戴笠、郑介民、康泽等“十三太保”的策划下,组织了一个以军人为主体的复兴社(又称蓝衣社),1932年又在复兴社内设核心组织力行社,设有一个专门进行谍报活动的特务处,戴笠为处长。

1937年底,力行社特务处与“党务调查处”合并,成立“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

1938年8月,该局重组,第一处另成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即中统),而军统局仍交由戴笠负责。除负责刺探情报,进行反谍工作外,军统局亦以刺杀等手段执行情报任务。抗战期间军统局曾多次刺杀投日的军政人员,如暗杀张啸林、唐经,暗杀未成的有殷汝耕、季云卿、汪精卫、周佛海等。

4、保密局

1946年8月,军事委员会改组国防部,军统局的公开特务武装部分与军委会军令部二厅合并为国防部第二厅,郑介民任厅长;秘密核心部分组成国防部保密局,毛人凤为局长。

1949年,军统主要机构撤至台湾。1950年,保密局恢复正式编组。1954年10月,蒋介石仿照美国在国家安全委员会下设中央情报局的模式,在“最高国防会议”之下,以“总统府”资料室为基础,成立了“国家安全局”。

中统和军统关系比较复杂,中统则是国民党最早的大型特务机构,军统是因为蒋介石深感国民政府派系林立拥兵自重,特别成立了军统负责军队系统的监管。

在早期,军统的活动非常依赖中统的协助,但随着军统的不断壮大,中统、军统直接权力的摩擦越来越多,特别是在抗战结束后接收日伪资产,设立权限范围的争夺上斗得不可开交( 《 局中人 》 就有体现),后来迫于社会舆论压力,军统改组为保密局,中统改组为党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