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素氮是蛋白质在体内代谢的终末产物,蛋白质在肝脏中生成尿素,经肾小球滤过随尿液排出。
在临床上主要是通过测定血浆中尿素氮的含量,评价肾小球功能以及肝功能。
尿素氮偏低可见于尿素生成减少或尿素排泄过多:
1、肝功能损害:尿素氮偏低可见于肝炎、肝硬化等肝病患者,由于肝细胞被破坏,导致蛋白质在肝脏中无法生成尿素,从而造成血液中尿素氮减少。
此时患者往往会有黄疸、乏力、厌食油腻等表现,这类人群出现尿素氮偏低,建议结合肝功、乙肝五项、肝脏超声等检查确诊并治疗,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抗病毒药物、护肝药控制;
2、蛋白质摄入过少:长期摄入蛋白质较少,机体内没有足够的蛋白质分解,从而导致尿素生成减少,建议多摄入优质蛋白,如蛋类、豆类以及奶制品等;
3、蛋白质消耗增多:妊娠后期母体大量蛋白质需提供给胎儿,机体处于负氮平衡状态,生成尿素减少,此时建议适量补充高蛋白、高营养饮食。
婴幼儿时期生长发育较快,蛋白质相对不足,尿素也生成较少,建议适当摄入蛋白质饮食。
1、生理性排泄过多:可能由于检测尿素氮之前,受检者饮用大量水,导致血液被稀释,引起尿液增多,尿素排出相对增多,出现尿素氮偏低的情况,无需特殊治疗,可再次检查尿素氮;
2、病理性多尿:如糖尿病早期、尿崩症等疾病,以及肾脏疾病比如肾小球肾炎多尿期,也可以导致尿液增加,从而排出大量尿素,使血液中尿素氮偏低。
糖尿病一般与遗传、饮食习惯等相关,而尿崩症可能与遗传、下丘脑神经病变等因素有关。患者会出现口渴、多饮、多尿的表现,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抗利尿药物,或行激素替代疗法等。
此外,还可能是精神因素引起的原发性烦渴等原因导致尿液增多,从而导致尿素排泄过多,从而引起血浆中尿素氮偏低。
此时需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原发病,如控制情绪,减少饮水,遵医嘱服用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