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生活百科

CD30阳性皮肤T细胞淋巴瘤

CD30阳性皮肤T细胞淋巴瘤

CD30阳性皮肤T细胞淋巴瘤(CD30-positive cutaneous T-cell lymphoma),又称为皮肤CD30阳性T细胞淋巴增殖性疾病,是一类表达CD30的皮肤T细胞淋巴瘤。本病的病因不明,可能与蕈样肉芽肿病、霍奇金淋巴瘤、病毒感染等有关。患者的临床表现为皮肤的丘疹、结节或肿块。CD30阳性皮肤T细胞淋巴瘤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化学治疗和物理治疗。多数原发性患者病程进展缓慢,经积极诊治,一般预后良好;而继发性患者可同时出现皮肤和皮肤外受累,预后较差。

CD30-positive cutaneous T-cell lymphoma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目前尚未有证据表明其会遗传给下一代

皮肤科、肿瘤科

皮肤

皮肤的丘疹、结节、肿块

病因不明

体格检查、血常规、血生化、免疫表型检查、遗传学检查、超声、X线、CT、病理活检

原发性患者通常病程进展缓慢,预后较好;继发性患者常存在皮肤外受累,预后相对较差。

CD30阳性皮肤T细胞淋巴瘤根据病因分为原发性CD30阳性皮肤T细胞淋巴瘤和继发性CD30阳性皮肤T细胞淋巴瘤。 1、原发性CD30阳性皮肤T细胞淋巴瘤 又称为原发性皮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约占所有皮肤淋巴瘤的1%~3%。 2、继发性CD30阳性皮肤T细胞淋巴瘤 可继发于蕈样肉芽肿、淋巴瘤样丘疹病,以及皮肤外受累者。

CD30阳性皮肤T细胞淋巴瘤并不少见,其中,原发性CD30阳性皮肤T细胞淋巴瘤约占皮肤T细胞淋巴瘤的30%。

好发于中老年男性。

CD30阳性皮肤T细胞淋巴瘤的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蕈样肉芽肿病、霍奇金淋巴瘤、病毒感染(如EB病毒、人T细胞白血病病毒-1)等有关。

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单发或多发的丘疹、结节或肿块,部分患者可出现皮肤广泛受累。继发性患者还会出现皮外受累表现。

CD30阳性皮肤T细胞淋巴瘤可并发皮肤溃疡、皮肤感染、特应性皮炎、败血症等。

1、皮肤出现丘疹、结节或肿块。 2、皮损损害持续存在且不断增大、增多。 3、皮肤外也出现同样损害。 4、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1、皮肤出现异常表现,可及时去皮肤科就诊。 2、若确诊肿瘤疾病,可转诊肿瘤科。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可能会进行比较全面的体格检查,建议穿着宽松的衣物便于检查。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若近期有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及家属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1、您目前都有哪些不适? 2、您出现这种情况多久了? 3、您的症状是持续存在还是间歇性发作的?有什么规律吗? 4、自从发病以来,症状有没有加重或减轻?有什么原因吗? 5、您以前有没有出现过类似的症状? 6、您之前都做过什么检查?检查结果如何? 7、您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如何? 8、您现在是否还服用什么药物吗? 9、您是否患有基础疾病呢? 10、您有没有食物或药物过敏的情况? 11、您家里有人有类似的情况吗?

1、我的病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是良性的还是恶性的? 2、我需要做哪些检查? 3、我的情况严重吗?能治好吗?有生命危险吗? 4、需要如何治疗呢?是吃药吗? 5、治疗的风险大吗? 6、这种病会遗传、会复发吗? 7、还有哪些新的治疗方法? 8、平时需要注意什么? 9、需要复查吗?多久复查一次?

当患者出现丘疹、结节、肿块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医生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以及血常规、血生化、免疫表型检查、遗传学检查、超声、X线、CT、病理活检等检查。

医生会仔细观察皮损的形态、大小、颜色、数目、分布的部位等情况,同时注意皮损处皮肤是否有破溃等异常表现。

1、血常规 多无异常,可用于判断患者有无继发感染、贫血、出血等。 2、血生化 可出现血清乳酸脱氢酶、β2-微球蛋白升高,可用于评估疾病受累程度。还能够判断患者的肝肾功能、电解质水平,指导用药。 3、免疫表型检查 医生通过分析患者肿瘤细胞中是否表达CD30及比例,以及有无CD2、CD3、CD4、CD5、CD8、CD56等,有助于诊断和免疫分型。 4、遗传学检查 用于判断患者是否存在T细胞克隆性重排,可协助诊断、评估预后。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必要时借助超声、X线、CT等,判断患者有无皮肤外受累征象。

病理活检:医生会取得患者的皮损组织,制作成病理标本,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及免疫组化分析,能够为本病的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医生根据患者出现丘疹、结节、肿块等症状,结合体格检查,以及血常规、血生化、免疫表型检查、遗传学检查、超声、X线、CT、病理活检等检查即可明确诊断。此外,在诊断过程中,还应注意排查患者是否存在原发性系统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湿疹等疾病。

1、原发性系统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原发性CD30阳性皮肤T细胞淋巴瘤与原发性系统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二者的免疫表型不完全相同。其中,原发性CD30阳性皮肤T细胞淋巴瘤多见于中老年男性,皮肤淋巴瘤抗原常阳性,几乎不表达ALK-1和EMA;而原发性系统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ALK-1和EMA阳性多见。 2、湿疹 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真皮浅层及表皮炎症,皮损以丘疱疹为主,有渗出倾向,易反复发作。可通过病史、临床表现以及病理检查进行鉴别。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疾病类型、自身情况等综合考虑,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治疗方式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化学治疗和物理治疗。

对于部分原发性患者,由于恶性程度较低,病情进展缓慢,可采取等待观察策略。

1、化学药物 多以蒽环类药物为基础,常用药物有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甲氨蝶呤、卡莫司汀、氮芥等。 2、生物制剂 如γ-干扰素、抗CD30单抗(如本妥昔单抗)等。

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甲氨蝶呤、卡莫司汀、氮芥、γ-干扰素、本妥昔单抗

该疾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化学治疗:简称化疗,是通过化学药物(细胞毒性药物)杀死或阻止癌细胞生长的一种治疗方式。适用于诊断时已存在或之后出现皮肤外受累者。

对于皮损较为广泛且无皮肤外受累者,皮损无自发消退趋势时,可采取补骨脂素联合紫外线照射治疗。

造血干细胞移植:适用于本病的复发难治者,可缓解病情,挽救患者生命。

CD30阳性皮肤T细胞淋巴瘤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CD30阳性皮肤T细胞淋巴瘤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通常来讲,大多数原发性患者病程进展缓慢,经积极诊治,一般预后良好;而继发性患者可同时出现皮肤和皮肤外受累,预后较差。

本病会引起皮肤损害,影响美观,还可扩散至身体其他器官,引起相应损害,危及患者生命。

本病一般无法自愈,需及时就医。

本病尚无法完全治愈,多数患者经积极诊治,病情可得到有效改善。

原发性患者的5年生存率(接受治疗后生存时间超过5年)可达90%以上,而出现系统损害者5年生存率仅为20%~30%。

良好的日常生活管理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预后。家属应加强患者的生活管理,遵医嘱用药,并定期带患者复查。

1、心理特点 本病为皮肤淋巴瘤的常见类型,若不及时治疗,病情可逐渐加重,甚至出现皮肤外受累,缩短患者的生存时间,患者可能会因此产生焦虑、烦躁、抑郁等心理。 2、护理措施 家属应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多理解、关怀、疏导患者,时刻关注患者的状态,让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并为患者介绍成功治疗的案例。使患者了解到本病大多为低度恶性淋巴瘤,病情进展缓慢,多数患者经积极诊治,皮损可得到明显改善,长期生存率可达90%,以此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1、家属应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居住环境,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2、病情恢复期间,患者应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促进机体恢复。 3、患者可在身体情况允许的情况下,适当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不要选择过于剧烈的运动。 4、注意个人及周围环境卫生,患者应勤洗澡、勤换衣物,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5、建议患者穿宽松、舒适的棉质衣物,避免摩擦患处。 6、避免用手搔抓患处,不能手撕结痂,防止发生感染和遗留瘢痕或色素沉着。 7、患者外出时建议家属陪同出行,避免发生意外。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及治疗方案制定相应的复诊计划,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做好院外随访工作,并定期到院复诊。

CD30阳性皮肤T细胞淋巴瘤患者应当进行科学合理的饮食管理,或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1、化疗患者可出现厌食、恶心、呕吐等情况,可以少食多餐。家属可按照患者的喜好烹饪菜肴。 2、适量补充含有优质蛋白的食物,如牛奶、鸡蛋、鸡肉、鱼肉、瘦肉等,丰富的蛋白质可增强体质,促进机体恢复。 3、可适当多吃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如苹果、橙子、猕猴桃、芹菜、胡萝卜等。

1、戒烟戒酒,避免摄入咖啡、可乐等刺激性饮料。 2、忌食海鲜类食物。 3、禁食辛辣食物,如辣椒、葱、姜、蒜等。 4、少吃油腻、油炸食物,如肥肉、炸鸡、烧烤等。

本病病因不明,暂无有效预防措施。但可以通过以下方法降低本病的发生风险。 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不要熬夜。 2、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紧张、焦虑、抑郁。 3、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勤换衣物,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4、老年人应定期进行体检。 5、积极治疗原发皮肤疾病。 6、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预防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