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瘤最开始表现为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皮肤出现一个或多个针尖样红点,并迅速融合、增大和增厚,形成鲜红色包块或斑块,边界清楚,压之不褪色,表面多不平整,状如草莓。
经历3-6个月的快速增生后,逐渐稳定,1岁左右进入长达数年的消退期。
病灶逐渐萎缩,红色变浅至消失,可遗留皮肤松弛、毛细血管扩张、色素变化和纤维脂肪组织沉积等。
血管瘤发病机制为多因素致病,主要由大量的血管内皮细胞构成,内皮细胞可能来源于原始成血管细胞的异常分化,或由胎盘微绒毛血管内皮细胞脱落增殖形成。
免疫因素、基因突变、激素水平的变化也参与了发病。
治疗主要目的是控制生长,促进消退,但多数血管瘤可自行消退。
临床常用药物为皮质类固醇激素可控制瘤体增生。还可以进行注射治疗,即将皮质类固醇激素或平阳霉素等药物直接注射于瘤体,适用于体积较小,呈包块状的病灶,可促进其生长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