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大部分位于右季肋部及腹上区,小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左右肋弓间的部分与腹前壁相贴。
肝的前面大部分被肋骨所掩盖,仅在剑突下露出小部分;上面紧贴膈,膈上有右侧胸膜腔、右肺和心等;下面与结肠肝曲、十二指肠上曲以及胃相邻;后面则与右肾上腺、右肾以及食管腹部相邻。
肝呈不规则的楔形,可分为上、下两面,前、后、左、右4缘。肝上面与膈相接触,故称膈面,也有呈矢状位的镰状韧带附着,并借此将肝分为左、右两叶,左叶小而薄,右叶大而厚。在肝膈面后部没有腹膜被覆的部分称为裸区,裸区的左侧部分有一较宽的沟,称为腔静脉沟,内有下腔静脉通过。
肝下面凹凸不平,与腹腔器官相邻,称为脏面。脏面中部呈H形的沟,由左、右纵沟和横沟组成。横沟位于脏面正中,亦称肝门或第1肝门,有肝左、右管,肝固有动脉左、右支和肝的神经、淋巴管等出入;在腔静脉沟的上部,有肝左、中、右静脉注入下腔静脉处,称为第2肝门;在腔静脉沟的下部,有数条来自肝右叶和尾状叶等肝小静脉汇入下腔静脉处,称为第3肝门。
肝脏参与了人体代谢、解毒、排泄、凝血以及免疫等诸多过程,在人体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代谢功能
正常情况下,肝脏能够摄取血液中的葡萄糖和其他单糖以及碳水化合物分解的产物,合成糖原,可以帮助维持人体血糖的正常水平。
肝脏不仅能把摄入、吸收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等转化为脂肪,还能够将脂肪转变为血浆中的磷脂、胆固醇和脂蛋白等,使脂肪离开肝脏,为人体供能。
肝脏是人体内合成蛋白质的主要场所,大概每天可合成蛋白质12~18g,以满足人体对蛋白质的需求。
肝脏是多种维生素吸收、储存和代谢的重要场所。
比如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需要有胆汁酸盐协助;肝脏中含有胡萝卜素酶,能使或胡萝卜素转变为维生素A储存于体内;许多维生素又可在肝内形成辅酶等,以保护肝内酶系统,促进肝细胞再生等。
正常情况下,各种激素如雌激素、醛固酮、抗利尿激素、甲状腺素、胰岛素等只有在人体内保持一定含量,才能使物质代谢正常进行,多余的激素则会被肝脏分解、灭活。
解毒功能
肝脏是人体最主要的解毒器官,不论是从外部摄入的还是自身代谢产生的有害物质,都需要经过肝脏处理解毒后随胆汁或尿液排出体外,以避免这些有害物质对人体产生危害。
其解毒功能主要以以下五种方式进行:
如人体喝酒摄入乙醇后,乙醇首先会被肝里的乙醇脱氢酶氧化成乙醛,乙醛又会被乙醛脱氢酶氧化成乙酸,最后乙酸则会被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
比如,蛋白质在肝脏代谢时会产生硫酸盐,而硫酸盐可与大肠内食物残渣的腐败产物酚类和吲哚类结合,降低它们的毒性。
一些重金属如汞,以及来自肠道的病菌,可以随胆汁分泌排出体外。
有些有毒物质如吗啡等可以在肝内蓄积,然后再逐渐排出体外,以减少中毒。
肝内含有大量的肝巨噬细胞(又称库普弗细胞),对病菌及毒素有很强的吞噬能力,能保护肝脏。
胆汁的形成与排泄
肝细胞吸收血浆中的胆红素后,会在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作用下转化为水溶性的结合胆红素,释放入胆小管,与胆盐、胆固醇等共同合成胆汁。
正常情况下,成人每天可分泌胆汁600~1000ml。
胆汁在胆小管合成后,会从肝小叶的中央流向周边,于小叶边缘处进入润管或Hering管,然后经小叶间胆管依次流入左右肝管、肝总管。
然后经胆囊管进入胆囊或经胆总管入十二指肠,排出体外。
肝脏的免疫功能
肝脏含有免疫系统的成分,这些免疫成分主要由Kupffer细胞、NK细胞以及由肝脏分泌的某些生物活性物质组成。
在生理或病理条件下,它们不仅能非特异地吞噬和清除血流中的细菌、异物等抗原性物质,还具有特异性的免疫应答、抗肿瘤免疫、内毒素解毒、抗感染、调节微循环以及物质代谢等方面的作用,从而维持体内的内环境稳定。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分为急性肝炎、暴发性肝炎及慢性肝炎。
脂肪肝
外观上,肝脏明显肿大,颜色黄、腻,质地较脆;内部可见小泡或大泡性脂肪变,严重者可有纤维化。
酒精性肝炎
外观上,肝脏多为红色和胆绿色相间,常可见结节;内部可见肝细胞肿大,脂肪变及小灶性坏死,严重者可有纤维化。
肝硬化
外观上,肝脏多变小、皱缩,呈黄绿或黄褐色,有大小不等的结节,质地变硬;内部可见肝细胞结构破坏、大量纤维化,有假小叶形成。
肝癌
外观上,肝脏增大,表面凹凸不平,可见单个巨块状或大小和数目不等的结节状癌组织,或者米粒至黄豆大的癌结节弥漫整个肝脏,质地坚硬;内部可见大量的癌细胞,呈腺泡状或巢状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