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态是指行走站立的运动形式与姿态,可分为正常步态和步态异常,正常步态即正常人清醒时的行走状态。而步态异常则与正常步态相悖,多由神经系统疾病引起,可分为以下几种:
1、痉挛性偏瘫步态:表现为患侧上肢屈曲、内收、旋前、不能自然摆动,而下肢伸直、外旋,迈步时将患侧盆骨部提得较高,或腿外旋画一半圈的环形运动,脚会刮擦地面。
此类步态常见于脑血管病,或脑外伤恢复期及后遗症期患者;
2、痉挛性截瘫步态:又称剪刀样步态,为双侧皮质脊髓束受损步态。表现为患者站立时双下肢伸直位、大腿靠近而小腿略分开,以及双足下垂伴有内旋等症状。
行走时两大腿强烈内收,膝关节几乎紧贴,足前半和趾底部着地,患者多用足尖走路、交叉进行,类似剪刀状,常见于脑瘫患者;
3、慌张步态:表现为身体前屈而头向前探,肘、腕、膝关节屈曲,双臂略微内收于躯干前。
患者行走时起步困难,第一步不能迅速迈出,开始行走后步履缓慢,而后速度逐渐加快,多为小碎步前进,而双上肢自然摆臂减少且停步困难、极易跌倒,转身时以一脚为轴,挪蹭转身。
慌张步态是帕金森病患者的典型症状之一;
4、摇摆步态:又称“鸭步”,是指行走时躯干部,特别是臀部左右交替摆动的一种步态。
多由躯干及臀部肌群肌力减退,行走时不能固定躯干及臀部造成,常见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也可见于进行性脊肌萎缩症、少年型脊肌萎缩症等疾病;
5、跨阈步态:又称“鸡步”,是由颈前肌群病变或腓总神经损伤导致的足尖下垂、足部不能背屈,以及行走时为避免上述因素造成足尖拖地现象,而向前迈步抬腿过高、脚悬起,或落脚时总以足尖先触及地面,像跨门槛一样的表现。
常见于腓总神经损伤、脊髓灰质炎,或进行性腓骨肌萎缩等;
6、感觉性共济失调步态:表现为肢体活动不稳、晃动,以及行走时姿势屈曲、仔细查看地面和双脚、寻找落脚点及外周支撑,患者腿部运动过大而双脚触地粗重。
失去视觉提示时,共济失调显著加重,闭目难立,夜间行走不能。
多见于脊髓痨、脊髓小脑变性症、慢性乙醇中毒、副肿瘤综合征、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脊髓压迫症、多发性神经病,以及多发性硬化等疾病;
7、小脑步态:是由小脑受损导致的,表现为行走时两腿分开、步宽变大、站立时向一侧倾倒,以及步态不稳且向一侧偏斜。
倾倒方向与病灶相关,一般当一侧小脑半球受损时,患者行走向患侧倾倒,双足拖地,步幅、步频规律性差。
小脑步态多见于遗传性小脑性共济失调、小脑血管病及炎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