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知识

家书怎么写和格式

家书怎么写和格式

1、开头称呼:顶格,有的还可以加上一定的限定、修饰词,如亲爱的等。家书给长辈的信。若是近亲,就只写称谓,不写名字,如“爸”、“妈”、“哥”、“嫂”等;亲戚关系的,就写关系的称谓,如“姨妈”、“姑妈”等。对非近亲的长辈,可在称谓前加名或姓,如“赵阿姨”、“黄叔叔”等。

2、问候语:如写“你好”、“近来身体是否安康”等,可以接正文。(不过很少。)

3、正文:这是信的主体,可以分为若干段来书写。

4、祝颂语:以最一般的“此致”、“敬礼”为例。“此致”可以有两种正确的位置来进行书写,一是紧接着主体正文之后,不另起段,不加标点;二是在正文之下另起一行空两格书写。“敬礼”写在“此致”的下一行,顶格书写。后应该加上一个惊叹号,以表示祝颂的诚意和强度。

称呼和祝颂语后半部分的顶格,是对收信人的一种尊重。是古代书信“抬头”传统的延续。古人书信为竖写,行文涉及对方收信人姓名或称呼,为了表示尊重,不论书写到何处,都要把对方的姓名或称呼提到下一行的顶头书写。它的基本做法,为现代书信所吸收。

5、署名和日期。写信人的姓名或名字,写在祝颂语下方空一至二行的右侧。最好还要在写信人姓名之前写上与收信人的关系,如儿×××、父×××、你的朋友×××等。在下一行写日期。

如果忘了写某事,则可以在日期下空一行、再空两格写上“又附”,再另起一行书写未尽事情。

书信历史悠久,其格式也几经变化。今天,按通行的习惯,书信格式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称呼、正文、结尾、署名和日期。

扩展资料:

有关书信中的用词:

足下: 古代最初用为下对上的敬称,后来书信中多用于同辈之间。

膝下 :旧时子女致父母的信,多以“父母亲大人膝下”起首。人幼时常依于父母膝旁,家书中用“膝下”,既表敬重,又示出对父母的亲爱、眷依之情。

垂鉴、赐鉴、钧鉴、尊鉴、台鉴 鉴,即古代镜子,有审察的意思。用作书信提称语,就是请阅看的客气说法。垂,含居高临下之义。赐,上给予下叫做赐。钧,古以钧陶喻国政,后称宦官多冠以钧字。垂鉴、赐鉴、钧鉴,多用于对上、致年高德劭者的信中。尊鉴,可用于尊长,也可用于平辈。台鉴适用较广,“台”有“高”义,对熟识或不熟识的尊长、平辈,皆可使用。

勋鉴、道鉴、大鉴、英鉴、伟鉴、雅鉴、 惠鉴 对身居高佼、有功勋业绩者,可用“勋鉴”。对道德君子、望重学者,可称“道鉴”。大、英、伟、雅,含高尚、美好、不凡、不俗的意义,宜用于友朋往来书信。“惠鉴”,就是赏阅的意思,但语意分量较“赐鉴”为轻,适用于一般书信,师长对已独立的后辈学子,也可用此客套。

慈鉴 、爱鉴、 双鉴、芳鉴 致母亲,可称“慈鉴”。夫妻,或情意亲密的男女之间,可用“爱鉴”。给友朋夫妇二人之信,可用“双鉴”。女子间往来书信,可用“芳鉴”。礼鉴 给居丧者信,用“礼鉴”。如,爱国之士李公扑遇害后,周恩来等致其夫人唁函即称“张曼筠女士礼鉴”。

参考资料:

家书怎么写

家书怎么写

远离亲属、外出工作或求学的人,总渴望知道家里的情况,希望大小平安、诸事顺意,因此经常要写互致问候、互通信息的家庭书信。家庭书信表达了写信者对家人的关心和体贴,有助于加深亲人之间的感情,解除因彼此分居两地而产生的悬念。

家庭书信要写得亲切有味,就必须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例如,鲁迅因报载北平大风,想到寓居该城的母亲胃病初愈,身体尚弱,甚以为念,希望老人家加意静养。信上用墨不多,然而孝敬之心溢于言表,比一般地说“多多保重”远为情深意切。同时,家庭书信还要能写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郭沫若在异国求学时给父母亲的家信也很有代表性。写新年届近,独立楼中,遥望家乡,缅怀往昔团圆之乐;绵绵情意,跃然纸上。郭沫若还提出了“家函贵详”的原则,反对以片信只语塞责,这很有道理,因为即使是貌似不起眼的小事(如父母的饮食起居、家乡的天气变化等),也可能牵动游子的心弦。他写的问候信,不仅向父母请安,而且关心到兄弟姐妹,逐一询及,这也值得我们参考。平时我们写信,若没有时间一一探问,则可

以在信末表示向全家人致意,祝“合家均吉”.

范文一:兄弟之间的信

第一行顶格:尊敬的父亲(或母亲)大人(随便点,可以妈妈爸爸等) 第二行,退两格写您好,然后说事由 可以换段进行,如果事情很多。 正文最后一行的下一行,偏后写 此致 下一行顶格问候,比如:祝大安! 下一行最后写自己称呼 下一行同样位置写.

第一行顶格:尊敬的父亲(或母亲)大人(随便点,可以妈妈爸爸等)

第二行,退两格写您好,然后说事由

可以换段进行,如果事情很多。

正文最后一行的下一行,偏后写 此致

下一行顶格问候,比如:祝大安!

下一行最后写自己称呼

下一行同样位置写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