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问答

px项目事件是什么?

px项目事件是什么?

刊发于总2054期《中国经营报》[本周视点]版 0条评论 被次查看收藏

3月30日上午,在广东茂名市,拟建的芳烃(PX)项目引发群体性事件,此后在网络中发酵,出现各种版本的传言,更扩大了事件的影响。

其他国家的民众能安之如素,何以唯独中国民众却过敏以至于此?这不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知,不是PX项目甚至化工工业本身被“妖魔化”,甚至也不单单因为别有用心的人员和机构卷入。

普通中国民众对PX项目反应剧烈,主要担心生产过程中化工物质泄漏对人体的伤害。但经过多年实验研究,国际上没有得出“PX致癌”的结论,所以,归之于“3类致癌物质”。这类物质简单地说就是“没证据证明对人有致癌作用”。这一类物质中包括了茶、咖啡因、糖精甚至人类日常生活中少不掉的食盐,而且论“毒性”,PX还“屈居”食盐之后。因为生产流程规范,技术成熟,国际上更没有规定或惯例,要求PX必须远离居民区100公里以上。

现在的问题是,所有这些知识借着多次PX项目触发的群体性事件,通过媒体得到广泛传播,却没有得到公众的接受和认同。公众近乎固执的“无知状态”的原因,谣言四起且荒诞离奇之极,说明围绕PX项目的社会心态中存在明显的“选择性相信”的机理,而这恰恰反映出当下政府治理的种种不足。

首先由于严重污染环境,甚至直接损害民众健康的企业大量存在,环保立法至今不够健全,执法更不能令人满意,为了地方政绩,政府和环保部门眼开眼闭甚至公开偏袒污染企业的报道时有所闻,“政府是站在企业一方”的认知成为许多地方民众的切身经验。政府回归公共立场,重建民众信任,是日后处理类似项目的最基础工作。

其次,国内企业唯利是图,严重缺乏社会责任,甚至公然违法,有无数事例证明,虽有成熟技术,但出于盈利考虑,企业未必就会采用,面向公众说的是一套,实际生产过程中用的又是另一套,化工生产看不见摸不着,只有政府监督到位,让企业无从钻空子,民众才能信任技术的安全性。

专家掌握知识,理当得到尊重,但在“产学研一体化”的环境下,不少科技人员或者自己成为老板,或者给老板打工,“屁股指挥脑袋”下,昧着良心办事、说话甚至搞研究,从三聚氰胺、瘦肉精、转基因到地沟油提纯,都有专家的“功劳”。专家失去自律,只能加强他律,要从法律和行政上强化对专家的制约,“科学知识”及其发明者助纣为虐,必须给予严厉处罚,才能恢复真理应该具有的神圣感和可信度。

再次,在PX项目的立项、论证等全过程中,市民参与严重不足,越是PX项目被妖魔化,越是类似项目容易触发公众强烈反应,有关方面越是害怕“消息提前泄露”,最后越是导致社会疑虑加深,反弹程度加剧。立项规则必须明确,论证程序必须严密,信息公开必须到位,技术安全性才有保证,市民担心才能消除。

最后,因为每次都会出现群体性事件,“花钱买太平”,项目影响所及的市民在补偿安置上要价越来越高,利益驱动促使群体性事件越演越烈,迫切需要从立法、执法到司法为止作出明晰而可行的规定,才能让企业、政府和市民的协商回到客观、理性、公允的基础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