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汉代医简》痹证方药研究及运用概述张延昌1张宏武2【摘要】对1972年11月在甘肃武威出土发现的汉代医简所载痹证方药简、牍文作了整理研究,并将近年来《医简》所载痹证方药的临床运用作了概述。【关键词】武威汉代医简方药研究运用文献综述1972年11月在甘肃武威柏树公社(今柏树乡)旱滩坡地带发现的汉代医简共92枚,其中简78枚,牍14枚。这些简牍内容相当丰富,包括了临床医学、药物学、针灸学等。本文根据文献出版社1975年10月出版的《武威汉代医简》《(以下简称《医简》),对治疗痹证方药的研究及近年来《医简》所载痹证方药的临床运用作一概述。
一、论及痹证的简、牍文:“治伤寒遂风方付子三分蜀椒三分泽写五分乌喙三分细辛五分术五分凡五物皆冶(数字为《医简》所编简、牍序号,以下同)合方寸匕酒饮日三饮”“治百病膏药方蜀椒一升付子廿果皆父猪脂三斤煎之五沸浚去项目名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下达中医药科学技术研究项目2006——2007年度课题计划项目(国中医药函225号)课题任务书编号:06-07jp45作者单位:
1.甘肃省中医研究院甘肃兰州730050;
2.甘肃省中医院甘肃兰州730050宰有病者取大如羊矢温酒饮之日三四与宰捣之丸大如赤豆心寒气胁下恿吞五丸日三吞]”“口(方框为尚未识别的字,以下同)身不口口名曰口口口口扁雍种上下左右口口者名早泉水也先从口气逆膝以下寒气脉不通先”“治鲁氏清行解=腹方麻黄卅分大黄十五分厚朴石膏苦参各六分乌喙付子各二分凡七物(42)皆并为合和以方寸匕一饮之良甚皆愈伤寒逐风”“去中令病后不复发方穿地长与人等深七尺横五尺用白羊矢乾之十馀石置其中从火其上羊矢尽索横木院上取其卧人卧其院士热气尽乃止其病者慎勿得出见”“治痹手足雍种方秦瘳五分付子一分’凡二物冶合和半方寸匕一先饭酒饮日三以愈为度”“百病膏药方蜀椒四升白芷一升弓穷一升付子卅果凡四物父且渍以淳醯三升渍口口口口三斤先口口口口[89甲]枚煎药口口口口口口浚去宰[89乙]”按:简文中方名与简17、18中方名相同,均为“百病膏药方”。药味比简17、18多芎藭、白芷二味。段祯又撰文对《武威汉代医简》组方用药特点探析进行分析、总结.其组方用药具有方小药精、表里兼顾、寒热并用、攻补兼施、随症加减等特点。这此组方用药方法又往往因证候表里、寒热、虚实错杂而参合使用.以期实现综合、全面的治疗。认为《武威汉代医简》组方用药之特点如下:方小药精,力专效弘;2、病有夹杂,药亦兼用,其中包括⑴内外兼顾.表里双解⑵寒热并用⑶攻补兼施。3、方因证立,药随症变。上述《医简》组方用药之特点,为后世医家继承并发扬光大,逐步发展成为中医组方用药规律之重要构成元素。
二、临床运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姜良铎等在“《武威汉代医简》方药临床应用价值探讨”一文中认为:《武威汉代医简》是一部医方性质的著作,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东汉早期医药水平的真实情况,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其所载方药与《伤寒论》中的方药有相似性。《武威汉代医简》中记载的医学内容极为丰富,涉及至内科、外科、妇科、五官科、针灸等方面,《武威汉代医简》所载方剂30多个,大都是治疗疑难杂病的方药,如麻风病、风湿病、久泄、久痢、久咳,这些疾病即使在今天仍然是疑难病。《武威汉代医简》是距张仲景150多年前的医药文献,从《武威汉代医简》可以看出,当时的医药水平己经达到很高的程度,它反映了《伤寒杂病论》问世前的临床现状。张天在临床上就使用了一部分方药,如“治久咳上气喉中如百虫鸣状卅岁以上方”、“治伤寒逐风方”、“治诸癃方等,认为“《医简》出于实践,用之有效”。他还例举了用“治诸癃方”治愈了一位几经医治反而病情加重的左肾结石患者柴中元等对武威汉代医简“瘀方”应用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等作了相关报道并列举验案张延昌主任医师近年来主要从事中医风湿病的研究,1995年开始将医简所载治痹证方药为主组方,由甘肃省中医院药剂科制剂室配制了用于治疗风湿病的“祛寒逐风合剂”和“清热逐风合剂”,且分别列为1997年、2002年甘肃省科委科研项目。以上两种制剂省中医院已广泛应用于临床,2009年由省卫生厅推广到全省基层中医院应用,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中祛寒逐风合剂是以武威汉代医简中“伤寒逐风方”为基础方配制的,主要成分为制附片、制川乌、川椒、细辛、白术、泽泻、秦艽、威灵仙、川芎、制龟板、制鳖甲等,用于治疗尪痹(类风湿性关节炎)之辨证为风寒湿阻者,临床观察120例,与宝光牌风湿液治疗该病88例作对照,其疗效结果经统计学处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且该药对中医辩证为风寒湿阻之各种痹证,包括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增生性关节炎、各种腰腿痛等都有很好的疗效。清热逐风合剂的处方来源于武威汉代医简中“治鲁氏青行解解腹方”,其功能为清热利湿,逐风通络,主要用于治疗风湿病中医辨证为湿热痹阻者。主要成分有生石膏、苦参、大黄、制川乌等。对照组用正清风痛宁片,规格为20mg/片,由湖南正清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ZZ-5365湘卫药准字1992第023069号)。本研究结果表明:清热逐风合剂具有清热利湿消肿、逐风通络止痛的功效,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结节性红斑属湿热痹阻证候者有很好的疗效,是治疗风湿病中医辨证为湿热痹阻证候的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王福林运用武威汉代医简治伤寒遂风方(附子、蜀椒、泽泻、乌嚎、细辛、自术6味药组成)、治痹手足雍肿方(秦艽、附子)联合为基础方,临床实践证明治疗寒湿刑痹证临床疗效显著。列举验案3则。王福林又撰文用治伤寒遂风方、治痹手足雍肿方(秦艽、附子)联合为基础方,治疗坐骨神经痛验案,认为全方共奏温经散寒、祛湿通络、活血舒筋止痛之功效。山于方证相符,故取得了满意疗效,并举验案1则。王海东.王智明.田雪梅撰文运用武威汉代医简“治鲁氏青行解解腹方”治疗风湿病取得满意疗效,并列举临床治疗结节性红斑、痛风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急性滑膜炎各一例验案。王智明吴燕等运用武威汉代医简“治东海自水侯所奏方”治疗风湿病,例举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验案,认为治疗风湿性疾病疗效显著。参考文献
张延昌.武威汉代医简痹证方药考[J].甘肃中医,1991,(4):29.
段祯,《武威汉代医简》组方用药特点探析[J].中医杂志,2012,53(2):170
姜良铎,刘承.《武威汉代医简》方药临床应用价值初探[J].中华医史杂志,2006,36(1):7.
张天.介绍我国第一部方剂学——武威汉代医药简[J].科学普及,1977,(9):34
柴中元,等.《武威汉代医简、瘀方》的临床应用[J].中医药学报,1981,(4):38
张延昌等.祛寒逐风合剂治疗尪痹的临床研究[J].中医正骨,2000,12(11):15.
张延昌.祛寒逐风合剂治疗风湿寒性关节痛136例疗效观察[J].中医药研究,2002,18(4):14.
张延昌.祛寒逐风合剂治疗强直性脊柱炎25例疗效分析[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2,8(8):494.
张延昌等.祛寒逐风合剂治疗尪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J].甘肃科学学报.2001;13(1):74.张延昌.清热逐风合剂治疗痛风33例报告[J].中医药研究,2002;18(12):41.[1
1]王福林,《武威汉代医简》方药治疗寒湿型痹证验案举隅[J].甘肃中医.2010,23(7):11.[1
2]王福林,《武威汉代医简》方药治疗坐骨神经痛验案[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11;18(4):29[1
3]王海东,王智明,田雪梅.运用武威汉代医简“治鲁氏青行解解腹方”治疗风湿病体会[J].中医研究,2010,23(3):52[1
4]王智明,吴燕等.运用武威汉代医简“治东海自水侯所奏方”治疗风湿病体会[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9(10):239.作者介绍张延昌1948年2月出生,甘肃古浪人。主任医师,甘肃皇甫谧文化研究会研究员。2008年3月被甘肃省人民政府授予“甘肃省名中医”称号。2011年5月23日被甘肃省中医院授予“甘肃省中医院名医药专家”称号。1973年毕业于甘肃省中医学校,1982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中医专业。首任甘肃省中医院风湿病科主任、甘肃省中医药研究院医史文献研究所第一任所长。兼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常务委员,第四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全国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中心网络协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甘肃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第一任主任委员,甘肃省中医药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曾任甘肃省中医内科学会委员兼副秘书长等职务,2008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授予“推动风湿病学术发展贡献奖”。科研成果:科研获奖8项。其中:甘肃省皇甫谧中医药科技奖一等奖1项;甘肃省皇甫谧中医药优秀论著奖1项;甘肃省卫生厅卫生科技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国家级学术著作优秀奖1项;中国中医药发展大会优秀论文奖1项;推动学术发展贡献奖1项;市级三等论文奖1项。完成科研6项。其中:国家科技攻关计划2项;省级课题4项。科研立项2项。其中:国家中管局课题1项(即将完成),省级课题1项(该课题上报国家中管局再次立项,亦即将完成)主编著作:主编、参编10部。其中:国家级出版社6部(1部待出版);省级3部;省卫生厅编印1部。发表论文:发表论文63篇。其中:国家级18篇,省级44篇,县级1篇。科普文28篇。其中:国家级4篇,省级16篇,市级8篇。内部刊物发表7篇。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