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MRI),又叫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是继CT后医学影像学的又一重大进步。自80年代应用以来,它以极快的速度得到发展。那核磁共振仪工作原理是什么呢?下面赶紧和家庭医生在线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基本原理
是将人体置于特殊的磁场中,用无线电射频脉冲激发人体内氢原子核,引起氢原子核共振,并吸收能量。
在停止射频脉冲后,氢原子核按特定频率发出射电信号,并将吸收的能量释放出来,被体外的接受器收录,经电子计算机处理获得图像,这就叫做核磁共振成像。
核磁共振是一种物理现象,作为一种分析手段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到1973年才将它用于医学临床检测。
为了避免与核医学中放射成像混淆,把它称为核磁共振成像术(MR)。
MR是一种生物磁自旋成像技术,它是利用原子核自旋运动的特点,在外加磁场内,经射频脉冲激后产生信号,用探测器检测并输入计算机,经过处理转换在屏幕上显示图像。
MR提供的信息量不但大于医学影像学中的其他许多成像术,而且不同于已有的成像术,因此,它对疾病的诊断具有很大的潜在优越性。它可以直接作出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和各种斜面的体层图像,不会产生CT检测中的伪影;不需注射造影剂;无电离辐射,对机体没有不良影响。
MR对检测脑内血肿、脑外血肿、脑肿瘤、颅内动脉瘤、动静脉血管畸形、脑缺血、椎管内肿瘤、脊髓空洞症和脊髓积水等颅脑常见疾病非常有效,同时对腰椎椎间盘后突、原发性肝癌等疾病的诊断也很有效。
连续波核磁共振波谱仪 CW-NMR
如今使用的核磁共振仪有连续波(continal wave,CW)及脉冲傅里叶(PFT)变换两种形式。
连续波核磁共 振仪主要由磁铁、射频发射器、检测器、放大器及记录仪等组成(见下图)。
磁铁用来产生磁 场,主要有三种:永久磁铁,电磁铁[磁感应强度可高达24000 Gs(2.4 T)],超导磁铁[磁感应强度可高达190000 Gs(19 T)]。
核磁共振波谱仪的分辨率多用频率表示(也称“兆数”)其定义是在仪器磁场下激发氢原子所需的电磁波频率。如一台磁场强度为9.4T的超导核磁中,氢原子的激发频率为400MHz,则该仪器为“400兆”的仪器。频率高的仪器,分辨率好,灵敏度高,图谱简单易于分析。
磁铁上 备有扫描线圈,用它来保证磁铁产生的磁场均匀,并能在一个较窄的范围内连续精确变化。
射频 发射器用来产生固定频率的电磁辐射波检测器和放大器用来检测和放大共振信号。记录仪将 共振信号绘制成共振图谱。
CW-NMR价格低廉,温度,易操作,但是灵敏度差。
因此需要样品量大,且只能测定如1H/19F/31P之类天然丰度很高的核,对诸如13C之类低丰度的核则无法测定。
PFT-NMR
20世纪70年代中期出现了脉冲傅里叶核磁共振仪,它的出现使13C核磁共振的研究得以迅速开展。
脉冲变换傅里叶核磁共振波谱仪(pulse Fourier transform-NMR)与连续波仪器不同,它增设了脉冲程序控制器和数据采集处理系统,利用一个强而短(1~50μs)的脉冲将所有待测核同时激发,在脉冲终止时及时打开接收系统,采集自由感应衰减信号(FID),待被激发的核通过弛豫过程返回平衡态时再进行下一个脉冲的激发。
得到的FID信号是时域函数,是若干频率的信号的叠加,在计算机中经过傅里叶变换转变为频域函数才能被人们识别。
PFT-NMR在测试时常进行多次采样,而后将所得的总FID信号进行傅里叶变换,以提高灵敏度和信噪比(进行n次累加,信噪比提高n^0.5倍)。
PFT-NMR灵敏度很高,可以用于低丰度核,测试时间短(扫一次一到几秒),还可以测定核的弛豫时间,使得利用核磁共振测定反应动态成为现实
(责编:吴任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