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篇。
本篇主要讲一讲曹操的股肱之臣、“王佐之才”荀彧最后的岁月。
荀彧,在长篇连载中我提到过无数次,在曹操的智囊集团中,绝对是首席级别的人物。
荀彧自从投奔曹操以来,每临生死攸关之时,荀彧几乎都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或发小议大论帮曹操坚定信念,或出奇谋良策助曹操涉险过关。
好像每到关键时刻、难以抉择时刻,曹操脑子里第一个想起的人,总会是荀彧(奉孝去世后)——
遥想董卓乱政、曹操初举义兵时,荀彧评董卓“ 必以乱终 ”,给曹操以信心;
兴平元年(194),曹操征陶谦,后院失火,陈宫和老友张邈联合吕布反叛,是以荀彧、程昱为首的最后的兵力奋力守住鄄城、范县和东阿城,使曹操不至成为丧家之犬;
两年(196)后,是荀彧支持曹操奉迎天子,并提出“ 奉天子以讨不臣 ”之策;
建安二年(197),曹操犹豫自己并不是袁绍对手之时,是荀彧提出曹操“十胜”袁绍“十败”之论,在理论上坚定了曹操的信心;
征刘表时,又是荀彧提出了“ 可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 ”之策,助曹操顺利收降荆州;
......
太多太多这样的时刻了。
曹老板创业以来,荀彧绝对是那个忠心不二跟随在其身后的股肱、心腹之臣。
可是曹老板觉得自己得当个更大一点的老板(魏公)时,这位股肱之士却突然唱起了反调——当董昭拿着那份劝进表来找荀彧询问意见的时候,被荀彧劈头盖脸骂了一顿。
荀彧告诉董昭,希望你们能让我们共同的老板有个良好的“晚节”。荀彧还表示,一直以来, 我跟着老板干的主要原因是我看重了老板的那份匡扶汉室、安定四海之心,而不是那“如萧何故事”的僭越做派! 《三国志 · 荀彧传》载:
话传到了曹操耳中,曹操震惊了!他慢慢颓坐在了地上, 他怎么也想不到,这最好打通的一关,反倒成了一堵墙,一堵好像永远也逾越不了的高墙!
他自己在摇头, 他想不懂,搞不明白。
为什么?他不是一直支持我的吗?他不是我的“子房”吗?我的“子房”一直都是支持我的啊!
于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曹操心中的结越系越深,和荀彧的关系也是越来越冷。《三国志 · 荀彧传》载:
其实曹操可能没在意,那就是在九年前他打算“复九州”的时候,荀彧就提过反对的意见——当然,他可能出于防止兵变的缘由提的。也就是说,曹操您的“子房”,并不是所有事情都会支持你。
不过有一说一,曹操这些年以来对荀彧都很好。荀彧是最早被封为万岁亭侯、封邑千户的谋士,曹操还跟荀家结成了儿女亲家——把闺女嫁给了其长子荀恽,即后来的安阳公主。
不仅如此,曹操还打算让荀彧“进位三公”,被荀彧婉言谢绝。 荀彧好像和曹操属于那种标准的“上下级关系”,保持着那么一条清晰的线——绝不屈从,也绝不会逾越雷池半步。 所以荀彧没有在官职上更进一步(三公),他可能害怕如若答应曹操之命便会从此无论何事都要言听计从。 他坚守着自己尚书令 (因东汉政务归尚书,就是朝廷的首脑,不是丞相的官位却有着丞相的权力 )职位,在他的心中,自己永远是一位汉官,即使我和你曹操是上下级关系(员工和老板的关系),但我真正的老板,是大汉皇帝。
所以这次曹操提出封公建国加九锡,也可能是他自己要求董昭先去探探荀彧的口风,毕竟他的分量比董昭等人的要重,如果荀令君都无意义,那此事就更加名正言顺一些。
谁知荀彧一通质问,那话哪里在说给董昭,明显都是说给曹操听的。
荀彧太清楚了,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曹操一人所为, 董昭等人不过是执行任务的工具人罢了 。
但是荀彧心想我就说了,我假装就是在谴责你董昭,实际上这话也会带到曹操耳中,这就对了,就是让你曹操好好想想,我荀彧说的有无道理。
可此时的曹操,已经不是几年前的曹操了。他决心要做这件事情,是任何人都无法阻拦的。
他虽然气愤,但也不能把荀彧怎么样。
他终于想明白,他的子房并不是他的人;他的子房,心里只有他的大汉。
到了这年十月,曹操要南征孙权,于是就表奏朝廷,要求荀彧到谯去劳军,实际上就是暂时扣押,以侍中兼光禄大夫的身份“参丞相军事”——就是免了他尚书令之职。
据说荀彧随军来到寿春就病了,不久就死去了,享年五十岁。
这段事情被记载到了《三国志 · 荀彧传》里,原文写的很简单:
大家来看一下, 这段记载得很含糊 ,我们来分析一下。
荀彧本传里,肯定是“忧郁而死”(以忧薨) 。至于他忧郁什么,可能是被薅掉尚书令一职,也有可能是因曹操执意晋魏公一事,总之是属于“自然死亡”。
而在 裴松之注引的《魏氏春秋》中,却说荀彧是“被迫自杀”的 。原文是:
大意是说曹操送给荀彧一个食盒,荀彧打开一看,空的,是个空盒。空盒什么意思呢?有认为是曹操希望荀彧自裁,以首级盛之;更多的解释,暂且认为是“不受禄”(没有食物,没有食,即大汉俸禄)。
退一步讲,就算是“不受禄”,那我荀彧不当官了,不拿朝廷俸禄了,也不至于服毒自杀(饮药而卒)啊!
这里面有故事,简单讲一下。
从曹操得知了荀彧已不是自己人的时候,他就已经开始着手清理异己了。
他把荀彧调离许都,已经是给了他一个下马威,意在警告他不要再拦路。 曹操当然不愿意大张旗鼓地处置荀彧,毕竟那是荀彧啊,他代表了很重的分量,所以把他调离许都也要上表皇帝(“ 表请彧劳军于谯 ”),虽亦是走流程的事情,但也以示尊重。
荀彧接到这个消息后,他肯定很吃惊。他不会想到曹操这么快就对他下手。
荀彧当然不想离开中央、离开他的尚书台,因为他现在还守护着大汉朝廷那最后的尊严。 但他此时却无能为力,他无法阻止他的主公曹操,他的言语更无法打动他。
那个当年他投靠的主公,是多么的热血沸腾、多么的心系大汉朝廷!到后来南征北战,灭袁术、吕布、袁绍、一统北方,又收降刘琮,将荆州纳入手中,即使赤壁战败,但 在荀彧的心中,他心中的那个主公是一心为汉的将领,是一个期盼天下早日平定、再无纷争的一代明主。
所以荀彧一直支持着他。
其实在曹操第一次提议“复九州”的时候,他就应该意识到,这位他心中的明主,是有着自己的打算的。
后来,身为司空的曹操改官制——罢三公,立丞相,立完丞相自己当,荀彧也觉得没有什么,毕竟诸事还是要得到天子的认可。
最后,曹操一步一步实施自己的计划,直到暗中授意董昭等人起表策划建国、晋魏公时, 荀彧终于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因为这件事突破了他的底限 ,他万万不能接受也不会同意。
荀彧终于知道, 那个他盼望着有一天能带领这一众人等重新光复汉室的那个明主,其实根本就没有这个打算。 虽然那个人没有直接“代汉”,可是从封国这件事看来,将来天下恐怕不是只有姓刘的皇帝了,“代汉”似乎是迟早要到来的事情。
所以荀彧选择了抗议,这当然引得曹操的愤怒和不满。当曹操给予还击的时候(调离许都),荀彧认为他再也无法和这位曾经的“明主”继续前行了。
荀彧绝望了,是由希望到失望,再从失望慢慢进化到绝望。
他可能会忧郁、会恍惚,会积劳成疾。
就算是裴松之注《魏氏春秋》中说的——“曹操确实给在寿春养病的荀彧送了一个空盒来,荀彧见空盒而自杀”这件事是真的,我也不会吃惊。
因为这时候的曹操,就是想让荀彧死,还不能光明正大地让他死。
这个曾经有着“王佐之才”名号的人,对于他来说已经没有用了,甚至是自己的敌人,政治上的劲敌。
史书记载得很模糊,可以理解。毕竟很多过于隐秘的事情,流传下来的甚少。
荀彧自己也想死。
他的大汉行将就木,他的人,他的命属于大汉。大汉将亡,苟活又有何意义?
所以,无论是“以忧薨”,还是见空盒后“饮药而卒”,这些其实都不重要了。
他选择了死,以他生命的终结作为光耀大汉的最后一丝荣光。做这样的决定,想必临终前会很痛苦吧!但是, 他为了自己的理想而死,也许这就是荀彧最好的选择。
历史上,也把荀彧之死称作“殉汉”。
权力,终归是如此的无情、可怕。
一代颍川名士就这样无声地消失在这个世界上。
当曹操得知荀彧已死,他的内心恐怕亦是波澜,但面皮上仍要表现出淡定——冷酷的淡定。
荀彧死后曹操为其上谥号为“敬侯”, 荀彧得以以大汉臣子的身份谢幕 ,想必他的在天之灵,也能稍稍地感谢他的这位老上司吧!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这样评价荀彧(《三国志 · 魏书 · 荀彧传》载 ):
后来的西晋宣帝、也就是当时还是曹丕幕僚的司马懿这样评价荀彧(《三国志 · 魏书 · 荀彧传》载 ):
东晋开国元勋王导这样评价荀彧(《晋书 · 列传》载):
......
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都有太多人对荀彧有着很高的评价,在此不再赘述了。我们对于1800多年前辞世的这位东汉末年的政治家、战略家,最多的印象标签恐怕就是何颙的那句“王佐才也”了。
荀彧去世后的转年(213),曹操晋为魏公。
荀彧去世八年后的建安二十五年(220),他的大汉亡了。
“代汉”的那个人,是他曾经“明主”的儿子。新的国家叫做“魏”,新的年号叫做“延康”。而“建安”这个延用了25年的年号,也随着享国405年的大汉王朝消逝在岁月的时空里。
顺带说一句,他的这位曾经的“明主”曹操,也在这一年的正月病死,他被他的儿子魏文帝曹丕追封为魏武帝,终其一生,曹操亦是作为汉朝臣子而谢幕。
----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