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尾一般在右侧,但并不绝对。
阑尾是一蚓状盲管,一般长5-7cm,直径0.5-0.6cm。阑尾腔开口于盲肠内面回盲瓣下方2-3cm处,其一般位于右髂窝内,位置多变。
阑尾根部附于盲肠后内侧壁、三条结肠带的会合点,其体表投影在脐至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界处,称McBurney点;也可用左、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右1/3交界处Lanz点作为投影点,阑尾炎时投影点常有明显压痛。
阑尾属腹膜内位器官,有三角形的阑尾系膜悬附于肠系膜下端,因此阑尾位置可变,炎症时产生的症状和体征也不相同。
据统计,国人阑尾常见的位置顺序为:回肠前位,约占28%,位于回肠末部前方,尖向左上,炎症时右下腹压痛明显。
盆位约占26%,跨腰大肌前面入盆腔,尖端可触及闭孔内肌或盆腔脏器,炎症时可刺激腰大肌(伸髋时疼痛)或闭孔内肌(屈髋内旋时疼痛),也可出现膀胱或直肠等刺激症状。
盲肠后位约占24%,位于盲肠后方,髂肌前面,尖端向上,一般仍有系膜,少数在壁层腹膜外与髂肌相贴。
盲肠后位阑尾炎时腹壁体征不明显,但常刺激髂肌,影响伸髋,甚至形成腹膜后隙脓肿。
回肠后位约占8%,位于回肠末端后方,尖向左上,炎症时腹壁体征出现较晚,容易引起弥漫性腹膜炎。
盲肠下位约占6%,位于盲肠后下方,尖指向右下方。
此外,尚有少数高位阑尾(位于肝右叶下方)、盲肠壁浆膜下阑尾以及左下腹位阑尾等。
阑尾管腔较小,成年后内腔变窄,可部分或完全闭塞。
阑尾腔被粪石梗阻可引起炎症;阑尾富含淋巴组织,肌层薄,因此发炎时易穿孔。
小儿的阑尾壁肌层较成人薄,且不完整,炎症早期即可穿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