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问答

孔子简介

孔子简介

孔子观后感推荐度:

孔子名言名句推荐度:

读《孔子的故事》有感推荐度:

少年孔子观后感推荐度:

观看《孔子》观后感推荐度:

相关推荐

孔子简介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孔子简介,欢迎大家分享。

  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中国伟大的哲学家孔子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的哲学思想提倡“仁义”,“礼乐”,“德治教化”,以及“均以民为体”。儒学思想渗入中国人的生活,文化领域中,同时与影响了世界上其它地区的一大部分人近两千年。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山东曲阜)人,出身于没落的宋国贵族家庭,刻苦好学。曾从事“儒”(贵族丧事赞礼者)的职业,中年时开办私学。一度出任鲁国的中都宰,司空,司寇等职,四年后因遭小人暗算,弃职,后率弟子周游列国,经十三年,晚年归鲁,继续讲学,整理古籍。《论语》20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纪录。

孔子经常被认为是一种宗教的创始人,但这是不正确的。孔子及少谈论神,拒绝讨论来世,避免任何形式的形而上学。他对人生的关系深刻了解,他的学说并不是他所创立的,严格来说,他只是及中华文化思想的大成者。他是一位重视个人的伦理道德和行为的现世哲学家。

孔子把“仁”和“义”视为道德的最高原则,他规范著高尚者的行为。“仁”在有些时候可以解释为“爱”,但我们最好将他理解为对人类的关心。“礼”是道德,礼节,规矩,传统等观点的总和。

孔子生活在春秋时代,那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年代。虽然当时的统治者没有采纳孔子的学说,然而在他死后,儒家成为显学。但是在秦始皇统治时期,儒家学说遭到贬抑。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他采用法家的建议,下令“焚书坑儒”。以为这样就可以整齐学术,统一思想。然而,秦始皇的努力并不成功,在秦朝灭亡前夕,儒生们又开始宣讲儒家学说。西汉时期的汉武帝时代,儒家学说取得了独尊的地位。

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吏的中国科举制度,始于汉朝。考试的主要内容,是学生们对孔子礼教的理解程度。由于科举制度是步入仕途的唯一途径,所以由汉朝开始,一直到十九世纪,中国几乎所有的知识分子,都在孔子的四书五经中打转。知识分子穷一生精力从事研究他的.学说,一生都跳不出这个圈子。大大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中国的历史就是孔子思想的影响史。《四书五经》成了学校的教科书,每一个学生都必须熟记。古代哲人的教条,深深地植跟于人民的心中。由于这种儒学的熏陶,中国逐发展出一种和谐的社会生活,追求智识崇尚智慧的狂热,以及稳健的文化。中国虽经常遭受侵略,旦其文化不但能屹立不绕,而且还能同化异族。但是,儒学并不是万能灵药。他对于统治者来说,是一剂有效的灵药,能使他们的王朝尽量避免混乱和衰落的来临。但是,对于在求变求新的国际竞争压迫下,对于一国的发展,是个阻碍,那些维系个人和社会秩序的礼教,几乎使人无法动弹,而造成一套用不改变的模式。孔子的教条。彻底的限制了人类自然而充沛的冲劲。孔子的那些礼教实在太完美了,以致显得过分的严肃。在孔子的教条下,简直没有豪放和冒险,爱情和友谊也过分的受到桎梏。他使妇女一味服从,贬低了自己。他使国家一味保守,阻碍了进步。

  孔子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2000多年前的鲁国。一天,孔子在路上碰到两个孩子正争得面红耳赤。孔子上前问他们说:“你们为什么事争得不可开交呀?”

两个孩子争先恐后地告诉孔子,他们正在争论早晨和中午的太阳哪一个离我们近。一个孩子说:“我认为早晨太阳出来时离人近,中午的时候离人远。因为早晨的太阳看起来有车盖那么大,中午的太阳看起来只有菜盘子那么小。这不就说明早晨的太阳离我们近才显得大,中午的太阳离我们远才显得小吗?”

孔子听了觉得有道理。但还没等他点头称是,另一个孩子马上反驳说:“早晨太阳出来时,到处凉气袭人,中午却热得像站在沸水边一样难受,这不是因为早晨太阳离我们远才觉得凉,中午太阳离我们近才觉得热吗?”

孔子一听也觉得有道理。可这样一来他就无法断定两个孩子谁说的真有道理了。

两个孩子看到孔子似是而非的样子,急得直跺脚,一个拉着孔子一只手说:“孔大人,您可得给我们评个准理,看到底谁说得对呀!”

两个小孩子给满腹经纶的孔子出了个难题,大学问家无可奈何地摇摇头,老老实实地承认自己搞不清谁是谁非。

两个小孩十分失望,望着孔子远去的背影取笑说:“还说他学问大得很呢!原来也不过如此而已!”

虽然当时的孔子已经是声名赫赫,可是依就敢于在两个小孩子面前承认自己对于这个问题的无知,可以说是谦虚、诚实的表现,为后人感动。正如他自己所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孔子的语录

1、朝闻道,夕死可矣。

2、听其言而观其行。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5、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6、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7、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8、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9、朽木不可雕也。

1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12、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13、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15、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

16、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17、有教无类。

18、见得思义。

19、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2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23、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24、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25、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6、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27、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8、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2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30、名不正,则言不顺。

31、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提手与之言,能无说。

32、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33、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34、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35、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36、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37、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38、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39、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40、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