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生活百科

请从文化交流角度,谈谈为促进两岸文化政策经验交流,两岸学者应坚持哪些原则

请从文化交流角度,谈谈为促进两岸文化政策经验交流,两岸学者应坚持哪些原则

两岸文化交流是拉近两岸认知距离与隔阂的推手,是沟通两岸子孙民族感情的纽带和桥梁。过去海峡两岸长期的分治与对峙,彼此不仅陌生、疏离、存有猜忌,且意识形态差距颇大,经贸交流扮演了化解敌意的触媒,但在文化认同的过程中,两岸政治经济制度的显著差异,使文化传统上固然有相通的一面,却因各自局限于所认定的概念范畴,而不愿从现实主义的角度看待各自文化社会的合理性,反而造成「大陆意识」与「台湾意识」的对立,也招致了「政治中国」与「文化中国」的两难。

审视两岸前景,仍须透过文化的互动建立起两岸民间对中国问题与前途之共识,才能为两岸关系的推展整好土壤。笔者设定两岸如何从历史面认识文化的深层本质、演变,如何从现实面看待两岸文化交流的议题,理解文化因素在两岸和与分中扮演抉择角色,如何勾勒共同的文化愿景,以及如何进行两岸文化交流,皆会影响两岸关系的最终结果。

台海情势波涛翻腾,两岸各领域的交流也跌宕起伏,尽管如此而已,仍然展现出可观的成绩。近年来两岸在文化交流方面,由于政府与民间的合作规划与推动,已由早期的人员互访、召开研讨会等,发展至新闻交流、交换出版品、合作研究、艺文展演、技艺观摩、传习教学等。无论交流之范围、数量或层级,均逐年大幅提升,交流结构也从过去精英取向的民俗技艺、体育和学者交流活动,逐步推展到以基层民众为主体的宗教、科技和青少年活动。1987年以来,到大陆探亲旅游、就学和从事商务、交流活动的台湾同胞已达一千八百六十多万人次。其中2000年1月到11月就有二百四十一万六千多人次;此期间,大陆同胞赴台六万多人次,其中赴台交流一千五百九十八项、一万一千九百六十二人次。此外,直接从海上到大陆的台湾渔民还有近百万人次。台胞证发放总本数近六百万本,2000年有七十二万多本。台湾二千三百万人口中到过大陆的已超过四百万,两岸民众通婚已超过八万对。

适当的交流与沟通的确是缩短彼此社会差距的最佳途径。国台办官员肯定两岸交流,认为两岸民间交流对润滑两岸关系发挥莫大作用,但对两岸交流数量的不平衡——台湾民众赴大陆者远超过大陆民众来台者,希望能逐步调整,促使更多大陆同胞认识台湾、肯定台湾。早在1994年,辜振甫先生即指出,世界变了,以前是军事竞赛,现在是经济竞赛;以前是军事同盟,现在是经济结合,意识形态已不是问题,怎样使人民生活更好变得最重要,两岸关系应朝这个方向发展。事实上两岸已朝着此一方向发展。台湾学界、舆论界皆肯定开放两岸人员交流是增进了解、消除误解的最佳途径,也同意两岸政治图腾、意识形态之争须透过更多的对话来增加理解。其它诸如推动两岸论坛,进一步促进两岸产官学界的互访,尤其是开放大陆人民来台体验自由、民主开放社会的生活方式和活力,更认为是缩短两岸距离的最有效方法。大陆涉台部门近来也积极推动两岸各种层面的交流,并视之为确保两岸关系良性互动的重要领域。惜两岸政治抉择的制约又形成一般反向的拉力。

大陆评估台湾的经贸或文化交流政策,认为只是一种「以静制动」的「求稳战略」。大陆归结台湾的经贸或文化交流政策,基本上有以下特性:第一,总体战略的从属性。以大陆政策为依归,并首先考虑到台湾的安全性问题,同时考虑对台湾经济的利弊得失。因此,「立足台湾」是政策制定的出发点,也限制了两岸经贸交流的范围与进程。第二,具体内容上的差异性。如贸易松而投资紧,输出宽而输入严,货松人紧。这种在层次、方向和对象上的差别对待,束缚两岸交流内容的多元化与活动渠道的多向性。第三,开放过程中的被动性。大都是被事实推着走,在工商界和舆论界的压力下作出被动反应,或是对行政与技术上无法有效阻止的既成事实的追认,故始终落后在实际要求与两岸关系发展现状。第四,调整程序上的渐进性。虽在政策调整上,会出现收缩或摇摆现象,总的走向是循序渐进。这种策略上的从属、被动取向,致缺乏前瞻性与系统性。

台湾方面的评估认为,中国大陆把经济发展视为一种政治行为,从中汲取统治合法性的资源,而在文化策略上,开放市场便意味着将意识形态重新向世界敞开,却未走出自相矛盾的困境。从根本上讲,市场也是一个文化网络,当国家力量为市场的存在留出一定空间的时候,市场不仅能满足人类对物质的需要,也能焕发人类对交往的渴求。因为市场机制首先是与民族的历史、习俗和偏见相联系的;同时市场又是世界普遍规则的象征,它可以超越种族、文化、区域而独立存在。但在中国,知识精英普遍认识到中国的经济和政治落后于西方,华夏中心主义失落了,却仍把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伦理,视为是世界最优秀的文化,并总是以此预设来论证自身文化优越于西方,这就导致了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兴起。

这一思潮力图从中国本土资源中提炼一种足以安身立命、兴邦强国的民族精神,以加强族体的凝聚力,却也阻碍了对传统的突破。首先,随着现代进程对中国文化的冲击日益激烈,它的本土化情绪必会随之高涨,一旦变成民族主义分子的利器,最终不免放弃了它原有的开放性。再者,中国文化中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为政治权力的维系提供了道德认同,结果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必然地作为一种工具主义的理性,为政治权威或文明范式充当意识形态的壁垒。在这种诉求下,加上两岸社会制度的差异「政治民族」与「文化民族」常被混淆,因为大陆民族认同主要是以政治和意识形态为标准,不是以共同的文化价值为标准,这使得文化认同受到制度体系异质性因素的影响。但文化作为传统的产物并不会失去其个性,遂导致与现代化并行不悖的寻根、本土性和基本教义派的兴起,这样的文化断裂又会阻碍不同地区的交流与整合。

针对当前两岸的僵局,如果仅着眼在国家统一或独立,战争的解决似乎是最直接的。但是两岸之间真的发生战争,除了战争的正当性遭到质疑外,最立即的效应便是严重的伤害两岸人民的民族感情。矛盾的是在国家统一的要求中,在没有外力干预的情况下,民族意识或民族情感是其用武正当性的最大支柱。当权的双方领导人不断消除彼此人民这份意识与情感认同,又要急切遂行所谓统一,结果可能只得到形式的统一,长久而言,终究还是会有问题的。若从民族文化的相互证成和相互维护的关系出发,两岸皆能在肯定中国历史文化的条件下,以儒家的「和合」精神作为有机结合的调适途径努力,形成既符合世界体系的潮流,又能为两岸文化增添新的内容,让中国文化成为更富生命力的文化机体,相信它更能有效扮演两岸统合的桥梁角色。

要发扬中华文化包容性优点,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和睦相处,取长补短,相互借鉴。

要发扬中华文化继承性和民族性特点,认同本民族文化,努力发展好本民族文化,繁荣本民族文化

增强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和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