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答疑:借用曹操墓考古队队长潘伟斌的话:时间证明安阳高陵就是曹操墓!
2013年,安阳“曹操高陵”在上报第七批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后,被公布为“国保”单位时,将其命名为“安阳高陵”,从而模糊了“曹操”二字,引起了许多学者的诟病和老百姓们的不解。
不过,时间证明了一切。2016年,在洛阳东南郊西朱村发现了一座曹魏大墓,与曹操墓有了许多一一印证关系,从而摆脱了造假的嫌疑。
去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了《曹操高陵》一书,是对安阳高陵的权威性总结。
曹操头骨出土时的情景
曹操长啥样?《三国演义》里说,曹操“身长七尺,细眼长髯”;《魏氏春秋》注曰:曹操“姿貌短小,而神明英发”。
曹操墓考古队队长潘伟斌透露,将借助高科技设备对尸骨进行鉴定,未来,有可能对曹操相貌进行DNA复原,人们将有望一睹魏武王曹操的尊容。
曹操DNA鉴定工作已经开始
2008年12月,安阳曹操高陵发掘工作开始,并于2009年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全国六大考古发现,全国重要考古发现和河南省五大考古新发现。目前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目前曹操墓修复出来的文物973件,从材质上分,计有:铁器、铜器、金器、银器、玉器、云母、骨器、陶器、瓷器、石器、漆木器、丝织品等等,考古报告已经出版。
去年,复旦大学人类遗传学实验室经过对曹氏家族进行采样、研究,以今推古,宣布:找到了曹操家族DNA。
对于通过DNA检测这种现代技术鉴定,学术界基本还是很认可的。今年以来,已有国内权威部门与考古队取得联系,并达成初步合作协议,将对安阳高陵墓中出土的三具骨胳进行多方面的深入研究。
由于曹操墓内出土有三个人骨个体,经历多次被盗,已经混在一起,考古队已经与国内最权威的相关科研部门达成初步协议,将对安阳高陵墓中尸骨进行分拣,借助高科技设备进行鉴定,对墓主人的生前食谱,健康状况等方面的研究。
未来,有可能对曹操相貌进行复原,如果此工作进展顺利,人们将有望一睹魏武王曹操的尊容。
揭秘曹操墓
揭秘1:号称薄葬的曹操,其墓葬内为什么出现金银玉器?
曹操墓出土的陶鼎
1800年前,溘然长逝的曹操遗令“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既是一种防盗措施,又是一种节俭的理念,开启了中国古代丧葬史上将近400年的薄葬之风。
薄葬之说,曾引发一些人对曹操墓的真伪提出质疑,他们认为安阳高陵二号墓内出土有金器、玛瑙等重要文物,似乎有违曹操遗令。
潘伟斌研究员解释说,曹操墓内并没有发现大型金银铜等礼器。礼器是墓主人身份的象征和标志,曹操墓中所随葬的礼器如圭和璧等,均以石质代替;鼎为陶制,属于专门用来随葬的典型明器。
曹操墓出土的丝织品
而且,这一现象也和《后汉书.礼仪志》中皇帝随葬的东园秘器,所规定的皇帝用鼎,瓦鼎十二正好相符。
潘伟斌研究员进一步介绍说,曹操墓中所出土的金银器,均为衣服上的饰品,比如金纽扣、金簧、金丝等。这种现象恰恰又证明了曹操生前的遗令中所要求的“敛以时服”这一史实。
因此,曹操墓中所出土的玉觹(xī)、金银器具等文物,正好说明了他去世后,的确是严格按照其遗令来安葬的。
揭秘2:曹操墓中发现三具尸体,谁才是墓主人?
曹操墓中发现三具尸体,一具为男性,约为六十多岁,与曹操去世时六十六岁年龄相符,被确认为曹操;另两具为女性,分别为二十多岁和五十多岁。
一座陵墓内出土三具尸体。考古队当初是如何判定这座墓是曹操的墓葬?如何确定所出土的男性尸体为曹操本人的呢?
潘伟斌队长说,一方面该墓葬所出土的男性年龄与曹操本人去世时的年龄相符,同时,也是最为重要的是根据考古发掘资料,比如从墓葬开口的地层来看,这座墓的时代是东汉末期的。
出土圭、璧的墓葬均为王侯以上级别的墓葬,而单独的王后陵墓中并不出土圭这种重要礼器。而且墓葬内还出土有“魏武王常所用”石牌,指明了墓主人的身份。
王陵与帝陵的区别,一个标志之一就是出土鼎的数量。根据《后汉书.礼仪志》东园秘器条中记载,皇帝用鼎,瓦鼎十二,曹操高陵中恰恰出土了十二个陶鼎。而曹操生前已经享有了皇帝的所有礼遇,故其去世时安葬的级别也应该是皇帝一级的。
在曹操墓中还出土有一个大型铁镜,由于史料记载曹操生前曾经向汉献帝进献错金铁镜,向皇后进献错银铁镜,向贵人和公主进献铁镜。
“当时,我推测该铁镜应该是错金铁镜。”潘伟斌说,后来由于锈蚀,背后有部分崩落,里面暴露出来了金丝,证实了我当初的这个推测,经过CT扫描,果然在其背后发现有花纹,证明了该铁镜是错金银铁镜。
规划:
一座“三国”城两年后将在安阳崛起
曹操墓尘埃落定,安阳曹操高陵保护、建设工作也进入了加速期。
2017年9月底,安阳曹操高陵本体保护与展示工程开工建设,这也标志着曹操高陵保护工程进入正式建设阶段。该工程总占地面积490亩,预计2019年11月竣工。
下一步,安阳市将依托曹操高陵本体保护与展示工程,建成一座集考古文化展示、市民休闲文化娱乐于一体的“遗址+公园”型人文旅游景点,逐步实现对外开放,让更多的人走近“曹操墓”。
潘伟斌说:曹操墓发现,曾经经历了太多风波,先是有人质疑,而后为了达到否定它是曹操墓的目的,诬陷我们作假,说我们提前在南阳购买了石牌,埋进该墓内。不过,时间证明了一切:安阳高陵就是曹操墓!
以上就是答疑全部内容,那么你是怎么看的呢?
觉得有用的话,点个赞呗!(X)
河南安阳发现了曹操墓,这是很多年前的“新闻”了。但直到今天,关于这座墓的真假还是争论不休。
事件的起因是这样的:
1、 一个当地文化爱好者发现了一块墓志(1998年),墓主人是东晋十六国后赵时期的官员叫鲁潜。墓志中详细记录了魏武帝高陵与鲁潜墓的位置关系。
2、 安阳安丰乡西高穴村发现两个被盗的东汉大墓(2005-2007年),符合上述位置关系描述。
3、 考古发现(2008-2009年)西高穴二号墓等级较高,但已多次被盗。墓中出土了一些石头牌,是各类陪葬品的铭牌,文字显示“魏武王….”。还有一些文物是从盗墓者手中回收的。墓中发现一男二女少量遗骨,医学鉴定显示男性60岁左右。
4、 就上述信息,经当地政府邀请文物专家分析确定该墓为曹操高陵(2009年底),并位列当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后来申报并被国家文物局批准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阳高陵”。但社会上也有大量反对者,质疑该鉴定造假或不严谨。
阅读了能公开看到的相关资料,直觉的答案就是“墓主人证据不足”。
1、 鲁潜墓志是个起因,也是个关键点。这份墓志是取土烧砖时发现的,但鲁潜墓的遗迹根本找不到了。126字的墓志中,对墓主人生平只言片语,却用了半个篇幅记录鲁潜墓与魏武帝高陵的位置关系,显得不伦不类。
2、 曹操是历史上著名的官方盗墓者之一,创业的时候就盗挖了汉武帝叔叔梁孝王刘武的陵,据说还设立了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的官职。这位盗墓的祖师爷,自己的墓葬怎么会不担心被盗呢?后赵距离东汉末约120年,鲁潜是如何清楚知道曹操墓位置的,而其他文献却未见如此明确的记载。
3、 墓中出土“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等石牌,这个“魏武王”的称谓很怪异,把生前爵位和死后谥号放在了一起。今天我们使用“汉武帝、唐太宗”这些缩略称谓,并不代表当时也这么用的。
4、 紧邻的西高穴一号墓是谁的,没有见到官方资料介绍及与二号墓的对比分析。
上述简单的逻辑分析,就有很多疑点。这里的怀疑并非怀疑某某人造假,而是考古鉴定的证据链不足。孤证不为证,事有反常必为妖,学术应该是严谨的、且不急于给出答案的。
一些反对意见的朋友,把国家文物局公布的第七批国保名单中“安阳高陵”没有“曹操”二字,认定为是“不确定墓主人”,这也是一种误读。如果否定曹操墓,应该使用“安阳西高穴东汉墓”,“高陵”二字不能抹去曹丞相的影子。
但关于学术上的争议,也并非行政机关的一份文件就可以“盖棺定论”且“不容置疑”的。同时一些专家的论调也缺乏胸襟,学术是讨论和争论的,并不是武断的让持反对意见者闭嘴。学术没有朝堂与江湖的阶级差别,人人都有发言权。
曹操墓的真伪,已并非简单学术之争,而是一种社会病态。
2009年到2010年那一段时间,曹操墓成了一个热点话题,各方神圣纷纷登场表演,一时间也煞是好看!如今八年多过去了,公众关注的热点早就转移了。而各方表演的人士,也都收获了自己想要的东西。那么安阳的曹操墓到底是不是真的呢?
曹操画像
这个问题,我们首先来看可靠的传世文献中的记载。古代帝王们的陵墓,很少是死了以后才开始营建的,大多都是在生前的时候自己就已经选定地点开始营建。帝王还活着的时候,他们的陵墓被称为寿陵。曹操在自己生前,也曾经亲自选择了寿陵的所在地。根据《三国志》的记载,曹操于建安二十三年六月,曹操下令道:“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規西門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周礼冢人掌公墓之地,‘凡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后’,汉制亦謂之陪陵。其公卿大臣列將有功者,宜陪寿陵。其广为兆域,使足相容。”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曹操在洛阳病死,“二月丁卯葬高陵”。由于这个时候曹操的身份还是魏王,所以他的谥号是“武王”。
那么,曹操所选择的这个地方在哪里呢?我们来看看当时曹操的身份。曹操在消灭了袁绍之后就把邺城作为自己的大本营,自领冀州牧。后来当曹操已经不满足于一个武平侯爵的时候,先后自封为公爵和王爵,其爵号就是魏公和魏王。那么,他的魏国封地在哪里呢?其封地就在邺城。要知道战国时期,邺城周围本来就是魏国的疆域,曹操封魏王也自然要以邺城附近为其领地。身为魏王的曹操,其陵墓只有可能是在魏国的境内。假如曹操在其他地方安葬的话,反而显得不伦不类。而且,曹操于220年2月下葬的时候身份还是魏王。八个月之后,当年的十月二十九日曹丕登基称帝,追尊曹操为魏武帝。但这个时候曹操已经下葬了八个月,曹丕也没有必要再把曹操墓打开,重新把所有带魏武王的陪葬品更改魏武帝。
邺城在哪里呢?邺城的城址在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邺城村。这个地方距离如今的河南河北省界只有一两公里。1949年前,临漳属于河南。后来,临漳、武安等县被划归河北。在历史上,邺城和安阳是一个完整的地理单元。我们如今称安阳为六朝古都,也都是把邺城和殷墟都算在内的。
所以,从传世文献记载,曹操死后葬在安阳附近是非常顺理成章的事情。而且在曹丕、曹植等人的记载之中,也都曾经提到了曹操的高陵在安阳城西一带。对于曹操墓的位置,当时的人们都非常清晰。即便是在改朝换代之后的西晋王朝,曹操墓也都收到了保护。但是,西晋末年之后,中原地区陷入到一百多年的战乱之中。曹操墓前的建筑毁于战火,曹操墓也就失去了踪迹。
高陵发掘现场
2009年有关部门在安阳西高穴村发现了一个汉魏时期的大墓,经过对出土文物的坚定,他们认定这里就是曹操的高陵。首先,从时间上来说,大墓被断定为汉魏时期,没有任何人提出过质疑。其次,墓葬的级别绝对是诸侯王级,人们也没疑问。再次,曹操墓中出土了很多的石牌子,其中有些带字的石牌子明确标明其主人是魏武王。这些石牌子断然无造假的可能性。坦率地说,我在此前没有见过这种东西。大家熟悉的东西,造假的多,大家都没见过的东西,谁会想到去造假呢?而且,最近这两年,洛阳市文物部门在万安山下发现了一座汉魏大墓,初步认定是曹操的孙女子魏明帝曹睿的高平陵。在高平陵中也出土了大量的石牌子,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证明了高陵文物的真实性。假如将来万安山下西朱村曹魏大墓可以确定是曹睿的高平陵的话,对于揭开曹操墓之谜也会有一定的帮助。
曹操墓出土文物
总之,我本人所学不为考古学,也不是魏晋史。但以我对历史学的常识来判断,安阳的曹操墓是一个根本没有必要去争论的问题。如今的曹操墓已经被列入第七批国保单位名单,就已经很能说明问题。
曹操是我国三国时期的一代枭雄,不过由于宋代以后人们对他有所偏见,便故意歪曲他的形象。例如《三国演义》就有意将他刻画成一个谋权篡位的治世能臣、乱世奸雄,所以不少后世认为他阴险狡诈、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个不折不扣的奸臣。实际上他于乱世之中统一了我国北方地区,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他唯才是用,为我国人才选拔制度提供了参考,这样一位盖世英雄是值得世人尊敬的。虽说人们对曹操褒贬不一,但他仍是三国里最受关注的人物之一。就连他死后的陵墓也成了世人的焦点,然而一直以来人们都寻找不到他的墓地。相传他死前担心有人会破坏他的陵墓,所以实行了密葬,甚至设置了七十二疑冢。近些年安阳市安丰乡西高穴村(古邺城北城西12公里处)出土的一陵墓被专家确认为是曹操的,那么他们是依据什么做出这一定论的?
一、地理位置与之相符
首先《三国志》、《晋书》等正史中有关于曹操葬于这一带的记载。其次曹操生前对自己墓葬位置有明确安排:一是言要“葬于邺之西冈上,与西门豹祠相近”;二是提出“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的要求;三是命其后人“时时登铜雀台, 望吾西陵墓田”。经实地考察,安阳丰乡是铜雀台一带登高西望所见最好的位置。而且这里地势较高,漳河无法径流,土地较为贫瘠,至今都难以耕作,十分符合曹操生前诉求。另外,这一带先前出土的后赵十一年鲁潜墓志上就明确记载到,鲁潜葬在曹操墓的西北角。这一反映与如今出土的曹操墓只隔了一条漳河,属于一个方向。
二、墓中文物证据确凿
虽然这座墓葬与秦皇汉武的陵墓相比要简朴得多,但其规模还算壮观,总长度近60米。整个墓室的形制和结构与已知的汉魏王侯的墓葬类似,而且该墓室未发现封土,这与文献中曹操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的情况相符合。最重要的是该墓被出土时仅有8件随葬品。它们身上分别刻有“魏武王常用格虎大戟”、“魏武王常用格虎短矛”等铭文。在墓室清理当中发现人头骨、肢骨等部分遗骨,经专家初步鉴定这是一男两女三个个体,其中墓主人为男性,专家认定此遗骨年龄在60岁左右,与曹操终年66岁吻合。
尽管诸多证据都指认安阳曹操墓是真的,但一些人对于陵墓中的石碑还存在质疑,认为这是假造的。因为石碑上“魏武王”的称号将阴名和阳名混为一体,不仅违背祖制,还会遭天下人诟病,位卑者甚至有杀身之祸。
对此专家给出相应的解释:
1、 考古的地层关系没有办法造假。石牌上的皮壳、土垢、水垢无法造假到这种程度。而且当时从事清理地层、绘图、清点文物等工作的众多人员见证了考古现场。
2、 从文字方面,石牌上的文字的结构、书体、用法以及文字内容都经得起时代风格、典章制度、组合关系检验。鉴于大墓中没有出土墓志或印章,唐际根指出,“如果是造假,当造墓志或者印章啊!”
3、经过大量文献资料的查阅发现:事实上,曹操生前是魏王,有自己的封地,武王虽是谥号,但也只能是有封地前提下的“武王”,故应称“魏武王”。历史上还有中山靖王、鲁恭王等称呼存在。
尽管文物局对“曹操墓”已盖棺定论了,但笔者认为从目前的证据来看仍属于阶段性成果。在此阶段,用“可能”、“基本”等有回旋余地的判断来展示成果更加妥当。急匆匆地用“确认”等板上钉钉的字眼,一旦后续有所突破性反转,难免会将自己置于相当被动的地步。
安阳曹操墓的真伪在考古界和史学界都各执一词,其实关于一个古代墓葬的墓主身份判断主要根据两点来下结论,一则史料文献,二则出土文物,真伪争论双方的核心依据也恰恰是这两点。各路专家学者也提出安阳曹操墓极有可能是曹宇、曹奂甚至是夏侯惇的墓,下面罗列出支持与否定双方的相关论据博弈的观点。
墓穴位置
支持派
“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三国志.武帝纪》根据史料记载,曹操是在生前就给自己的生后安排作下《终令》,并规定了自己死后要葬在邺城西边西门豹祠以西的丘陵地区,按照三国时期的邺城位置推断,应该是今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香菜营乡、习文乡和河南省安阳市北郊一带。
曹操在《终令》中要求后人“时时登铜雀台, 望吾西陵墓田”。通过实地考察,安阳曹操墓穴从铜雀台位置登高西望正是最佳方向;而此处的丘陵地形在古代难以灌溉,且土质较差,确实难以耕作,与曹操遗言“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的要求相符合。
安阳市安丰乡还出土过后赵时期的石刻,上刻有重建西门豹祠的信息,符合曹操对于墓葬位置西门豹祠附近的记载。亦是在安丰乡出土的后赵“鲁潜墓志”记载了鲁潜是葬在曹操墓的西北角,加大了曹操墓方位的证据。
反对派
“冢人掌公墓之地。凡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后。”——《周礼》由于安阳发掘的高陵墓穴只有两座墓葬,且呈一南一北对称分布,相距仅30米,均是坐西向东朝向。按照古代墓葬礼法以及曹操规定的“其公卿大臣、列将有功者,宜陪寿陵”的临终遗言来看;考古发掘的结果与此二项均不吻合。
按照风水角度来看,古代帝王陵墓一般选择在都城西北,而非都城西南,因为西南在八卦中属于坤位,并非吉相。现已探明的两汉帝陵、魏陵、西晋帝陵都是坐落于都城西北方向,而安阳曹操墓(2号墓),东西向而偏南,正是在都城偏西南的方向,而且与铜雀台祭拜方向是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与曹操对后人“时时登铜雀台, 望吾西陵墓田”的要求并不完全符合。
由于历史上的邺城位置一直有所变化、且西门豹祠先后出现十多个位置,这个与史料无法完全对应,安阳出土的“鲁潜墓志”也被质疑真实性。一方面是鲁潜的墓志本应记载自己的生平事迹,而记载了曹操墓的方向并不合理,二则是墓志字体存在漏洞,后赵的墓志字体与安阳曹操墓出土的魏武王碑文字体相同,从而引起安阳曹操墓出土之碑文亦属造假。而最重要的是“鲁潜墓志”都出土了,但鲁潜的墓尚不知在何方。
墓穴规模
支持派
跟据《三国志》、《资治通鉴》记载,曹操是220年在洛阳去世,灵柩运至邺城入葬,曹操下令“不封不树、殓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故而曹操墓没有封土建陵,没有大型祭殿,没有金银珠宝,曹操也是古代帝王提倡薄葬的典范。
曹操虽为薄葬,但其高陵却是一座多墓室的大型砖室墓。整个墓葬全长近60米,墓室东面最宽处宽22米,西面较窄处宽19.5米,东西长18米,墓圹面积接近400平方米,整个墓葬占地面积740平方米左右,共有前后主室和四个侧室组成,结构复杂,规模宏大。这与汉代已知王侯级别的墓葬类似,与曹操的身份是相符合的。
反对派
西高墓穴2号墓的形制与曹休墓的级别相当,属于侯一级,并没达到王公的级别。曹操临终前已晋魏王,蜀王公级别,这个墓室规模尚且不足以论证墓主为曹操,即使是薄葬,也不应缩减陵墓规模,此墓应定性为东汉末年的侯爵大墓。四川大学方北辰教授从此墓的形制、方位、规格分析,此墓的墓主为曹操的可能性不大,他认为此墓主更有可能是曹操与环夫人所生的曹宇,旁边的一号墓则是曹奂。
且根据曹操生前遗命,功勋卓著的大臣可以与其培陵下葬,因此曹操墓应该在周围有一片墓葬群,但在安阳曹操墓周围并未发掘集体墓葬群。曹操墓发掘的地域南临漳河,其实是没有条件埋葬公卿大臣,因此曹操的一席话成为空谈亦不合理。
出土文物即尸骨鉴定
支持派
曹操墓虽然发现了盗墓痕迹,但最终还是出土了200多件陪葬文物。器内主要有铜带钩、铁甲、铁剑、玛瑙珠、石龟、石壁、石枕、刻名石牌等。其中刻有“魏武王常用格虎大戟”、“魏武王常用格虎短矛”等字样文物的出土,以及追缴回被盗墓的刻有“魏武王常用慰项石”字样的石枕,都是墓主人身份的重要依据;且在墓葬中出土的文物极具汉魏特征,年代相符;墓葬虽规模不小,但装饰俭朴,出土的兵器、石枕均为曹操常用器物,符合其薄葬的要求。
在曹操墓中发现三个棺椁残痕,其中后室一个,葬具疑为石棺床,后室南北侧室中各有一个,均为木棺。墓室中发现的人头骨、肢骨等经专家初步鉴定为一男两女,其中男性尸骨鉴定后死亡年龄在60岁左右,符合史料中享年66岁的曹操。
反对派
一切出土记有“魏武王”的文物都不具有确定墓主人就是曹操的唯一性,常理而论,如果曹操下葬,还要在随葬物品上写下“魏武王”,属于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做法,曹操生前就有盗墓的劣迹,在其死后,惟恐别人找到他的墓,此举并不合理;历史上也并非只有曹操称魏武王,冉闵、姚襄等也都有“魏武王”的称号;曹操下葬时,曹丕已继承魏王称号,且曹丕尚未篡汉称帝,因此按照礼法,应称“汉魏武王”,因此这个“魏武王”并非曹操。
又由于《晋书·礼志》记载了曹丕于曹操墓的墓道上筑一石室,放置金玺,但此墓中没有发掘金室,也没出土金玺。虽曹操有言“金珥珠玉铜铁之物,一不得送”,但墓中出土了玛瑙、玉佩等陪葬物品,故而不能否定曹丕将金玺随葬的可能性,而出土文物中的“铜质印章”如果认为就是金玺,上边所篆“奂”型文字似乎与曹操并无关系,专家考证推测的“丞”或“帝”的字面意思又过于牵强。
根据史料记载,曹操正室卞皇后于太和四年去世时已七十岁高龄,并与曹操合葬于高陵,但对曹操墓中女尸骨鉴定并非70岁妇人;另有文献记载曹冲遗骨后也迁入曹操墓,但也未在此墓中发现。
个人观点
关于安阳发掘曹操墓的位置争议,邺城西边西门豹祠以西的丘陵地区是一个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的区域。毕竟快两千年的变迁,无论是说邺城在不同时期的变化,还是西门豹祠的十多处变化,都改变不了目前只发现了这一处汉末时期大型墓葬的事实。而自宋开始流传的曹操设“七十二疑冢”之说属于杜撰,并无史料可以追溯,而这一说法的根据无非就是在曹操墓的方向,北朝时期埋下了诸多贵族皇室,比如北齐的兰陵王,这里的墓葬群就成了疑冢。
鲁潜墓志的质疑我觉得没有什么意义,这个墓志是1998年出土的,如果是为了后来在安阳发掘曹操墓做伪证,那也太具有前瞻性了。至于字体,我只是觉得不能忽视了魏晋风骨的强大影响力。再者如此轰动全国的曹操墓,如果用假碑文来做证据,是在侮辱考古学家的专业水平,一个碑文有没有年头,我不懂,我也不敢问,但能作为主要证据放在台面上,我想也不敢作假吧。
“魏武王姿貌短小,神明英彻”——《魏氏春秋》关于“魏武王”这个称呼我认为也是合理的,毕竟史籍里都这么称呼。再者就是当时特定的历史时期,曹操是在生前晋为魏王,死后由曹丕继承魏王位,曹丕总不能以“魏王”在相称去世的曹操吧。众所周知曹丕称帝后对曹操追谥为魏武帝,因此此时应该就以“魏武王”为谥,而此时曹丕尚未篡位,就应该称曹操为“汉魏武王”?恰恰相反,汉朝祖制是不可异姓称王的,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曹操的魏王是僭越了汉室祖制,那么就完全没必要再以“汉”自居,曹丕的野心也并不承认汉的存在,何必多此一举呢?
综上所述,此墓的墓主人目前最大的可能性就是曹操,但面考古学家给出的这些证据缺乏的是“唯一指向性”。因为史籍中记载的诸多信息并未完全展示出来,比如卞皇后的尸骨总不可能被盗墓贼盗走吧,“不封不树”的曹操还要随葬着标有“魏武帝”的物品,掩人耳目又唯恐天下不知,显得矛盾重重。故而只有更多的考古发现才能为此墓主人的真实身份定下结论。
2009年12月27日,省文物局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了安阳古墓为曹操墓这一令各界激动的消息。
然而,各种质疑声也随之而来,以闫沛东,倪方六为首的所谓学者对次持有不同意见。在曹操墓被发掘之前,一位名叫徐玉超的村民发现了一块墓志,上有铭文云:“墓在高决桥陌西行一千四百步,南下去陌一百七十步,故魏武帝陵西北角西行四十三步,北回至墓明堂二百五十步。”经专家考证,此墓志主人为后赵大仆卿驸马都尉鲁潜。由此铭文可知,安阳古墓确为魏武帝墓。
但是历史上谥号为魏武帝的除了曹操还有姚襄,冉闵。据史料记载,鲁潜死于公元345年,而姚襄,冉闵二人皆在其后去世,墓志何以未卜先知?因此墓志上记载的只可能是先鲁潜一百多年死去的曹操的墓。曹操《遗令》曰:“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曹操本就是唯物主义者,实用至上,故而要求薄葬,况且安阳古墓有被盗的痕迹,可以解释古墓外不植树,古墓内不随葬金银玉器,以及一些史料中记载的器物没有出现在墓中的现象。
曹操墓虽然不像别的帝王一样恢宏气魄,但是其墓室结构和规格均是侯王级别,出土的大型金错铁镜是王以上的器物、出土石牌记有輴车和十二个陶鼎与圭璧组合,是天子礼仪的规格。结合《水经注》,《元和郡县图志》描述的邺城和西门豹祠遗迹,安阳古墓与史料记载的曹操墓方位吻合。
各位看官如果觉得还有疑问,可去看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编修的《曹操高陵》一书。里面的分析更加系统。
至于曹丕让人绘制的羞辱于禁的浮雕,应该是墓外部的建筑,不可能把曹操的墓挖开了再绘制。这种外部建筑是很难保存下来的,并不能作为判断依据。
山河百战鼎终分,叹息漳南日暮云。
乱世奸雄空复尔,一家词赋最怜君。
铜台未散吹笙伎,石马先传出水文。
七十二坟秋草遍,更无人表汉将军。
其实人们之所以对曹操墓充满着各种的好奇和猜测,很大原因是相信了现在所流传的“七十二疑冢”的说法,但是事实上七十二疑冢的所在地现在已经被考古学家用确凿的证据证明是北朝的大型古墓群,而且并非是七十二座,而是一百三十四座。实际上曹操墓所在地在史书中就被明确记载过,据《三国志.武帝纪》载“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这里就已经说了曹操的墓是在邺城的西门豹祠以西丘陵中,名为寿陵,而且没有封土建陵,也没有建造高大坚固的祭殿,可以说是彻彻底底的薄葬。三国时期的邺城就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及河南安阳市北郊一带,所以可以肯定的是曹操墓肯定是在河北临漳县西和河南安阳市北郊这一范围内,而之所以曹操墓到现在都不确定,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三国时期的西门豹祠不知道它到底建在那里,因为从三国到清朝西门豹祠经过了数次的搬迁,原来在哪里根本无从知晓,再加上曹操墓又是薄葬,没有地面建筑又没有建祭殿和封土,所以就这样曹操墓的所在地渐渐就成了一个谜。
那么安阳曹操墓到底是不是真的呢?首先可以肯定的是现在的国家相关机构、考古界和史学界基本都认定安阳的曹操墓是真的,甚至在2013年还被国家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入围《大遗址保护“十二五”专项规划》的计划当中,可以肯定的是在政府的眼中安阳高陵墓确定是曹操墓无疑。那么作为一国政府在这种事情应该是不会马虎的,如果不能百分之百的确定国家不会那么大张旗鼓的宣传这个墓是真的,毕竟如果后面被证明是假的,那么可能就会颜面扫地啦。
但是在民间和其他的一些领域还是有较多的人质疑这个墓的真假,他们更多的认为现在认定安阳的高陵墓是曹操墓还为时尚早,因为到现在为止都没有一个强有力的,让人信服的证据证明安阳的高陵墓是曹操真正的墓穴。
而他们不认为这个墓是曹操墓的理由有以下几点:
一、西高穴大墓的规格与曹休墓是一样的,也就是说这个大墓的规格是侯一级的,而非是王这一级别。我们都知道在古代不管是衣服、用品、车驾,甚至是名称都有着等级之分,而作为人最后的魂归之所-陵墓,其规格绝对是严格,也就是说一个王的最终栖身之所绝对是不会自降身份用上原本侯会用的陵墓规格,这不是自取其辱吗?
二、在认定高陵墓是曹操墓最直接的证据就是那件刻“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的戟,但是这个恰好就证明这个墓不会是曹操自己的墓,试想下历朝历代有哪个帝王会把刻有自己名号的物品当成随葬品的?再者曹操本来就害怕自己的墓会被人发现,他会那么傻在把刻有自己名号的物品随葬?这不就等于告诉世人这个墓就是我曹操的墓吗?同时即使这真的是墓主人常用生平的武器,难道魏武王就一定指的是曹操吗?不要忘记距离三国不久的东晋十六国中,冉闵和姚襄也都用过“魏武王”的称号啊。
三、陵墓的规格不对,据《三国志.武帝纪》载“冢人掌公墓之地。凡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后。”汉制亦谓之陪陵。其公卿大臣、列将有功者,宜陪寿陵;其广为兆域,使足相容。”。也就是说曹操曾经亲自下达过命令对自己的陵墓作出了规划,他规定自己死后自己的陵墓在主位,而对本朝有功之臣死后则以功勋地位的高低,在自己前方的左、右两边依次排列,左为尊位,右为卑位,也就是说他是要求王公大臣在自己陵墓附近陪葬的,那么基本可以确定曹操的陵墓肯定是一个规模很大的墓群,但是在现今的高陵,据探测只有两座陵墓。
四、曹操墓的确定还有一个重大的依据就是根据所发现的“鲁潜墓志”中写到的曹操墓位置来确定的,但是我们要知道这个“鲁潜墓志”并不是从墓中直接取出的,而是在世间流传的。再者如果真如“鲁潜墓志”所说,曹操墓就在鲁潜墓的附近,那么人们在发现了曹操墓的同时,也应该会发现鲁潜墓,但是迄今为止鲁潜墓都还没有找到。
五、现在认定的安阳曹操墓的墓中并没有发现曹操妻子卞皇后的遗骨,据《三国志.魏书五.后妃传第五》载“其年五月,后崩。七月,合葬高陵。”。而且在这之后迁葬而来的曹冲遗骨也都没有发现,据《魏志·邓哀王冲传》载“咨尔邓哀侯冲!昔皇天锺美于尔躬,俾聪哲之才成于弱年,当永享显祚,克成厥终,如何不禄,早世夭昏?朕承天序,享有四海,并建亲亲,以藩王室,惟尔不逮斯荣。且葬礼未备,追悼之怀,怆然攸伤。今迁葬于高陵,使使持节兼谒者仆射郎中陈承追赐号曰邓公,祠以大牢。魂而有灵,休兹宠荣,呜呼哀哉!”。可以说历史中明文记载的合葬的卞皇后和陪葬的曹冲这两人的遗骨都没有在安阳曹操墓找到,那么这该如何解释呢?
可以说现在的安阳曹操墓到底是不是真的曹操墓尚存在着诸多的疑问,民间有很多人士都不认为安阳的曹操墓是真的,他们也提出了一些让人较为信服的反对意见,而如果认同此墓是曹操墓的专家学者们没有证据去反驳这些意见的话,我想还是有很多的人不会去相信这个墓是真的,毕竟考古是一个很严谨的工作,如果没有百分之百的证据能够证明这个墓的确是曹操墓的话,是不会有多少人信服的。
这里是熊二读史,一起来读河南历史。(本文约850字,阅读需时3分)
位于河南省安阳的西高穴大墓——也就是曹操墓,是在2008至2009年展开考古挖掘,并经过专家对其墓葬形制、结构、随葬品特征、人骨鉴定以及相关文献记载等多方面的认定,最终经国家文物局认可的一系列考古论证过程,并入选“200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首。
也就是说,在没有新的证据出土之前,河南安阳西高穴发掘的东汉大墓就被认可为魏武王曹操高陵。
在2013年,国务院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将安阳高陵(曹操墓)囊括其中。
关于曹操墓的问题,备受世人关注。
我们都知道曹操盗掘王陵的恶名远扬,其七十二疑冢之说也是众所周知。大家都很期待,真正的曹操墓究竟是什么样的。
一、曹操墓很简单
曹操虽贵为三国之北方霸主,但是他主张丧葬从简,并不提倡厚葬,曹操临终时曾有《遗令》,“无藏金玉珍宝”,“殓以时服”,不起封堆不造大陵。而西高穴正是因高为基,不封不树,符合史料记载。
正是因为曹操墓如此低调,以至于后人逐渐忘记了其真实所在地,并无视正史的相关记载,杜撰出奸雄曹操秘葬及七十二疑冢的传说。
曹操高陵陵园示意图(陵园呈方形,面积8934平米)
二、七十二疑冢的传说
曹操奸雄的形象是《三国演义》小说流传开后,广为世人所知的,秘葬及七十二疑冢的传说就来源于此,但是这些记载在正史中并不是这样。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等文献记载,曹操于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病逝于洛阳,二月,灵柩运回邺城,葬在了高陵,明确记载高陵在“西门豹祠西原上”。因为曹操知道厚葬的害处,因此要求薄葬,也不怕后人惦记其埋藏的珍宝。
曹操墓位置示意图
三、曹操墓的考古断定
根据安阳的西高穴的出土文物,结合历史文献记载,经过多重判断,考古工作者初步认定位于河南省安阳的西高穴大墓就是曹操的高陵,这一系列推断经过严密的论证并得到文物单位的认可。
高陵出土刻铭“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石牌
除此之外,还有“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刀”、“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等铭文石碑,为确定墓主身份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虽然目前社会上流传诸多不同的说法,但是在没有新的关键证据出土的情况下,还须以考古工作报告为准。
更多河南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右上角关注熊二读史。
自从2009年,安阳曹操墓现世以来,在考古界乃至社会引发热烈的讨论,其中考古学者和民科纷纷发声争论不休,其中不乏专业人士发出不专业的话来,惹得舆论一片哗然。
2017年,高晓松在历史文化类脱口秀节目《晓说》中又把这个话题捡起来说,他的意见很简单:因为安阳曹操墓中没有看到《于禁传》中提到的“于禁降服之状”等浮雕,所以安阳曹操墓是假的。
《三国志·于禁传》:(曹丕)欲遣(于禁)使吴,先令北诣邺谒高陵。帝使豫于陵屋画关羽战克、庞德愤怒、禁降服之状。
让笔者评价的话,笔者认为高晓松的想法则展现了一位业余民科的意见,因为他不知道“陵屋”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他以为“陵屋”是埋在地下的一部分,所以才会有这种可笑的质疑声。
其实,他的团队只要做一点准备工作,也应该知道“陵屋”是修筑在陵墓周围,地面以上的,用于纪念、祭祀用途的房屋。
而且这个房屋在曹丕执政时期就已经被摧毁了,把其中的车马、衣服都收回了。
《晋书·卷20》:至文帝黄初三年,乃诏曰:……古不墓祭,皆设于庙。高陵上殿皆毁坏,车马还厩,衣服藏府,以从先帝俭德之志。如果在安阳曹操墓中看到了《于禁传》中说到的“画”,那才证明了是假的呢!
实际上,据安阳曹操墓考古参与者唐际根先生提供的信息,证明了地面上确实有建筑遗迹,如此,很可能就是当初修筑的“陵屋”。
另外“曹操七十二疑冢”这种老掉牙的梗说出来也不要跌份,这个梗源自民间传说,所指定的墓群也早就被考古证明,实际上是北朝墓群。
高晓松的《晓说》团队根本不做任何功课,全凭一知半解、落伍观点在胡说八道。
回到正题,安阳曹操墓到底是不是真的?
笔者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许宏先生的意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
目前这墓能证明墓主人是曹操的证据仍然不足,只能说倾向于曹操罢了。
【徐光冀】发掘简报认为该墓‘应为魏武王曹操的高陵’,并提出了十条理由和证据,由于其中存在诸多问题,我认为还不具备唯一性,尚不能成为定论。至于发掘简报所称的‘曹操高陵’,按照考古学惯例应该称为‘西高穴2号墓’。
——徐光冀:《“曹操墓”仍不适合定论》,《中华读书报》2013年2月20日。
许宏的意见:
但在目前的状况下,对墓主人身份做如此确切的定性,已超出了我作为考古人秉持的‘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的认知底线。因此是我所不能接受的。
这些考古专业人士的意见,和高晓松的意见,高下立判。
近几年来,关于河南安阳西高穴2号墓是不是曹操墓的问题,引发了整个考古界的讨论,“挺曹派”和“反曹派”你来我往,争论不息,有些讨论甚至还超出了考古学本身。那么,问题的根源是,“曹操墓”是真的吗?答案是肯定的!安阳西高穴2号墓的墓主人是曹操本人无疑,有完整的考古学实物链和文献记载可以佐证,以下展开具体分析。
看了下已有答主的答案,“反曹派”人数不少,但是似乎都犯了一个巨大的逻辑矛盾:用文献里记载的内容来驳斥曹操墓里出土的实物资料。在这里,笔者有必要先强调下本文的一个立论前提:判定一个墓葬的性质,首先要有一个标准,目前来讲,世界考古学界(国外称为人类学)公认的考古学原则是实物资料证据优于文献记载证据。也就说,考古发掘出来的一定是“真的”,即使发掘出来的东西暂时得不到有效合理的解释,但我们首先必须承认它。
有了以上的这个前提,我们进可以具体展开分析,曹操墓之所以是真的主要有以下几个考古学实物证据链:
一、墓葬位置吻合文献记载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载,公元220年,曹操病逝于洛阳,同年2月,其灵柩被运回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葬于高陵,高陵据地理志载在“西门豹祠西原上”,而西门豹祠就相当于今天安阳的丰乐镇,因此,从墓葬的位置上看,跟曹操墓的文献记载也是十分吻合的。(下图即曹操高陵位置)
二、墓葬形制吻合帝王一级的规格
西高穴村2号墓的墓葬规格极大,墓葬前后总长度达60米,主墓室的形制为砖券墓室,与已经发掘出来的洛阳东汉帝陵里的汉魏王侯级墓葬规格形制完全一致,墓室顶部为四角钻天顶结构,此种墓室结构在汉魏之际只有帝王一级才可以使用,这与曹操魏王的身份也十分相称,此外,该墓葬外部也没有封土等帝陵常见结构,与文献里有关曹操墓“因高为基,不封不树”的记载不谋而合。
三、墓室出土人骨符合曹操的个人体征
在墓室中,我们发掘出了一架男性人骨,经专家鉴定年龄在60岁左右,出土的“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则清晰无误的显示了曹操生前有“头疾”的问题,我们把这架人骨所蕴含的信息和文献里关于曹操的记载放在一起对比也是十分吻合的。
四、出土的若干“戟”铭刻亦是曹操墓的铁证
从曹操墓出土的几件兵器铭刻,主要有:“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格虎短矛”,这里必须对这些出土的戟做个介绍,在我国古代,用戟制度是贵族官僚身份的象征,门戟制度起源于先秦时期,什么身份的人用什么样的“戟”,自古以来都是有严格规定的。《后汉书·舆服志之上》载“公以下至二千石,骑吏四人,千石以下至三百石县长二人,皆带剑,持戟为前列”。像“骑吏”这样的一般官吏,只能用象征性的“木戟”,只有天子帝王一级的才可以用青铜铁器制作的“真戟”,因此,西高穴2号墓出土的“真戟”,是曹操享受“天子”待遇的最好证明。
综上,我们完全可以说,安阳西高穴2号墓的墓主人就是曹操无疑。值得注意的是,在2009年,官方也最终认定,河南省安阳市高穴村2号墓的墓主就是曹操,2010年,曹操高陵也入选了“200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首,所有这些,都足以证明而且这个结论也得到了学术界的公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