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生活百科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2014年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建院50周年。

在几代广中医一院人的不懈努力下,医院已经发展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康复、预防、保健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中医医院。

为表彰医院发展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杰出员工,进一步激励全院员工投身发展中医药的伟大事业,医院评选并授予邓铁涛等20位员工“杰出中医一院人”荣誉称号。

邓铁涛

全国首届国医大师,全国著名中医学家,973首席科学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16年10月出生,1956年1月来校,曾任广州中医学院副院长,医院内科主任。

70多年来,精心研究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倡导五脏相关理论,强调辨证方法在诊断学中的重要地位,于中医诊断学的内涵建设提出新的见解。

中医药治疗重症肌无力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致力于中医教育事业,培养了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等一大批中医人才。其论著深受国内外学者重视。

罗元恺

全国著名中医学家。1956年参与筹办广州中医学院,曾任广州中医学院副院长,医院妇儿科教研室主任。1962年获“广东省名老中医”称号,1977年成为国内第一位中医教授。

作为建国后第一代中医妇科学的学科带头人,全国首批获中医妇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研究生导师,建立学校第一个博士点。

他数十年来勤恳耕耘,以自身的成就带动了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中医人才,桃李遍布海内外。他勤于著述,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是首批获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中医专家和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成员。第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

刘仕昌

广东省名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14年9月出生于中医世家,1958年来校,曾任医院温病学教研室主任。

是岭南温病学说的主要倡导者,其学术思想对岭南一带、港澳台地区以及东南亚各国影响颇深,对岭南温病学说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医德高尚,众口皆碑。在2003年抗击“非典”中,88岁高龄的他临危不惧,冒着被疾病感染的危险亲临一线为患者会诊,表现出中医人履行治病救人使命的大无畏精神。

欧 明

著名中西医结合专家,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1924年12月出生,1956年参与筹建广州中医学院,后留任至今,曾任医院副院长。

作为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奠基人之一,欧老数十年来倾尽心血致力于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血管疾病等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在国内率先开展中医证候实质、病因病机及辨证规律的现代化研究,他主持的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毛冬青甲素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获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

他著书育人,孜孜不倦,培养了一大批中医、中西医结合优秀人才,弟子遍布海内外,桃李满天下。主编的学术著作《中医大辞典》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他还是中医英译方面的权威之一,开创了中医英译的先河,主编的《汉英医学大词典》获国家卫生部编译工作奖。获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授予中西医结合成就奖及特别贡献奖。

王建华

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全国著名中西医结合脾胃研究专家。1927年11月出生,1974年来校。曾任广州中医药大学脾胃研究所所长,广东省第四、第五届政协委员及第六届常务委员。

王老从事中西医结合、中药药理教学和研究近60年,早期从事中药麻醉研究,是我国中药麻醉研究开拓者之一,研究成果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自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他致力于中西医结合脾虚证辨证论治规律和中药复方药理研究,其主持的课题“脾虚证辨证论治的系列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先后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50多名,曾获教育部颁发的“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何竹林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把他列为现代骨伤流派全国十大名家之一。曾任医院骨外科主任,为广州市第一、二、三届政协委员。何老少时随先辈习武学医,1901年开始游历全国名山大川,寻师访友,博采众长。他行医任教60余年,治愈病人无数。注重岭南草药研究,对骨折有显著疗效的经验方《驳骨散》己被编入全国中医院校作为统一教材。何老去世后,其儿子将其遗下的外用跌打良药秘方献出,与制药厂合作制成《风湿跌打霜》,临床应用。主编《中医骨伤科学》等教材,运用现代声学、光学、放射学等知识和设备开展临床教学,其众多优秀门生遍及全国。1991年被收入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当代中国骨伤人才》一书。

刘赤选

教授,广东省名中医。1897年出生。曾任医院内科主任,为温病派专家、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他从事中医教学医疗工作60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善于运用伤寒经方治疗内科杂病。

编写公认质量最佳之《温病学讲义》下篇各论,著作有《温病学讲义》《刘赤选医案医话选》《临床实用伤寒论》等。

黄耀燊

广东省名中医,著名中医外科医家。

1915年出生,从医50余年,曾任医院院长、外科教研室主任,广东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等,1984年被卫生部授予“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

他医术高明,擅长跌打伤科,精通外治按摩手法,救治过许多重症危急病人,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破伤风、急腹症、毒蛇咬伤的研究与临床实践方面,均有贡献。成功研制中成药“骨仙片”。他医德高尚,同仁曾评曰:“黄君耀燊,婆心济世,着手佳春,且素重义轻财,恤贫救苦,可谓擅岐黄之术而具菩萨之心者。”

黎炳南

广东省名中医,全国首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儿科教授。1914年出生。1958年来校,后在院儿科工作,是医院首位专职儿科医师,为医院儿科教研室及儿科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他从事中医事业60年,学识渊博,德高技精,对小儿哮喘等肺系病证及脾胃病证造诣尤深,参与撰写与审订建国以来首批中医学院统一教材《中医儿科学讲义》。

他把祖国医学古老的传统理论与岭南地区的地理气候特点、现代社会的生活环境以及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相结合,形成自己的学术特点,主攻小儿哮喘这一国际性难治性疾病,开设小儿哮喘专科门诊,求医者众。以其经验方研制的“小儿喘咳液”“厌食颗粒”等医院制剂已广泛应用于临床。1992年他成功研制“哮喘电子计算机诊疗系统”并通过广州市科委鉴定。2004年出版《黎炳南儿科经验集》。

司徒铃

广东省名中医,省第四、五届政协委员。1914年出生,1956年来校,曾任医院针灸科主任。他治学严谨、医术精湛、桃李满天下,在中医针灸、医疗、科研、教学工作方面成绩卓著,堪称一代针灸大师。

他在针灸临床中,坚持运用经络脏腑辨证理论指导循经取穴,疗效显著,吸引了无数外国友人、海外侨胞、港澳同胞前来就诊。于1958年研制成电光针灸经穴模型,为针灸学的创立和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他从医数十年如一日,以医德高尚著称于世,其先进事迹多次于广州日报、南方日报等媒体报道,曾荣获卫生部授予的多项奖状及银质奖章。

袁 浩

骨科教授,广东省名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1926年10月出生,1984年3月来院。

为我院无偿救治好军嫂韩素云的主刀医生,创立医院国家级股骨头坏死专科,创建全国一流的治疗股骨头坏死团队。

由他主持的科研课题“中西医结合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受到胡锦涛主席的亲切接见。他与一位农民患者的互助感人事迹而感动中国。被评为2009年度“广东十大新闻人物”。

张淑英

女,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首任院长。

1927年4月出生,1964年任院长。

以她为核心的院领导班子白手起家,建成了医院第一个在当时较具规模的住院楼和门诊楼

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广东省名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曾任医院院长,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

1936年4月生,1963年毕业于广州中医学院中医医疗系专业。

他从事中医医疗、教学、科研工作50多年,长期从事血证

广东省名中医,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

1939年10月出生,1964年6月来院,曾任医院温病教研室、四内科

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广东省名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41年4月出生,1964年毕业留校任教,曾任第一附属医院院长,金匮教研室主任。

他从事医教研工作50年,注重专科建设,确立风湿病为研究方向,研制的“通痹灵”系列抗风湿中成药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他主持与外校合作的科研课题“经方现代应用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获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在长期担任医院

1937年11月生。从事中医临床半世纪。88至90年留学日本京都大学。

91年聘为教授、98年聘为首席教授。是博士及首个博士后导师。已培养博士、博士后及学术继承人40人。

曾任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学科带头人、心血管内科学术带头人、全国中医急症中心主任;中华中医内科学会常委、广东省中医内科学会主任,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曾获全国中医急症先进个人。

2011年国家中管局在综合科建立“全国名老中医陈镜合传承工作室”。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探索走“现代中医”之路,文章发表在新中医等杂志及其著书中。核心点是中西医优势互补。84年成功抢救心跳呼吸停止20分钟伍某

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广东省名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肿瘤研究中心主任,首席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后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1941年出生,1978年在本院开设肿瘤专科门诊并创建肿瘤科,曾任医院大肿瘤科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主任委员。他学术造诣深厚,善于发挥中医药特色治疗晚期癌症,出版专著8部。

致力于推动中医现代化建设,注重现代医学与中医肿瘤临床结合的研究。主持研制国内首个治疗肺癌中成药鹤蟾片获卫生部科技成果乙等奖,2010年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励二等奖、教育部科学技术成果一等奖,并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他为人师表,兴学重教,2005年在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率先主编《中医肿瘤学》教材并开办中医肿瘤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培养博士生24名,博士后5名。

弘扬岐黄医术,多次出国讲学,足迹遍及欧、美、亚、澳等20多国,饮誉东南亚、港澳台等地。

陈宏珪

教授。1938年10月出生,1964年8月来院。曾任第一附属医院院长。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工作50年,研究心脑血管病30余年。

他认为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中医临床研究只有以中医理论为主导、发扬中医独特治法和方药、疗效显著且能经受客观检验的课题,才会富有创意,并促进人类医学进步。

他主持或指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省中医药局等心脑血管病研究课题,已结题部分荣获省中医管理局基础研究一等奖。已培养研究生数十名。

罗颂平

女,教授,医院第一位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1957年出生,1979年来院。现任医院妇儿中心主任,妇产科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

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妇科学学科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妇科分会主任委员。

她在生殖健康与生殖障碍的中医药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

2002年以来,带领妇科团队接连获得国家教育部特色重点学科、国家中管局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成为全国同类学科中唯一在重点学科、重点专科、精品课程和教学团队建设4个方面均进入国家级的学科。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和“全国医德标兵”称号。

陈沛己

1936年10月出生。1979年退伍来院,曾任医院总务科科长。他在医院总务科工作18年如一日,工作积极肯干,坚持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立足做好本职工作,热情为全院各科室做好后勤保障服务。

尤其作为总务科科长,他以身作则,每天坚持亲自巡视医院环境,及时发现、处理医院各个角落存在的问题,对医院的用电、用水、用气,甚至下水道位置等情况均做到了如指掌,并经常亲自到临床一线解决用电、用气、用水等问题,为医院临床一线提供快捷有效的后勤服务保障,其工作得到临床科室的肯定。

他于1996年退休后还经常回医院总务科指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