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核试验是检测染色体或有丝分裂器损伤的一种遗传毒性试验方法。无着丝粒的染色体片段或因纺锤体受损而丢失的整个染色体,在细胞分裂后期仍留在子细胞的胞质内成为微核。最常用的是啮齿类动物骨髓嗜多染红细胞(PCE)微核试验。以受试物处理啮齿类动物,然后处死,取骨髓,制片、固定、染色,于显微镜下计数PCE中的微核。如果与对照组比较,处理组PCE微核率有统计学意义的增加,并有剂量-反应关系,则可认为该受试物是哺乳动物体细胞的致突变物。人外周淋巴细胞微核试验,可用于接触环境致突变物的人群的监测和危险性评价
中文名
微核试验
类别
遗传毒性试验方法
应用
评价药物对人体细胞损伤
技术种类
常规微核试验
微核试验的应用与方法微核试验的目的与意义微核试验发展的历史微核试验的方法TA说
微核试验的应用与方法
用微核试验来评价药物、放射线、有毒物质等对人体细胞或体外培养细胞遗传学损伤仍是一个直观有效可行的方法,在遗传毒理、医学、食品、药物、环境等诸多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微核计数经济,迅速,简便,不需要特殊技能,可以统计更多的细胞并实现计算机自动计数。若采用核型稳定的细胞,确立统一的操作协议,进行实验室间的合作建立数据库,应用探针技术的微核试验很可能被纳入遗传毒理学试验。微核试验技术的种类很多,包括常规微核试验、细胞分裂阻滞微核分析法、荧光原位杂交试验与DNA探针与抗着丝粒抗体染色等方法。
微核试验的目的与意义
在化学物质中,有很多能引起染色体的异常。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并含有生物体全部的遗传信息,染色体遗传信息的异常可不同程度地影响生物机体的生存。轻者突变,重者死亡。同样,对人类就会引起各种疾病和损害。对肿瘤细胞的详细研究表明,大多数肿瘤细胞都存在染色体异常。此外,先天性染色体异常可引起多种遗传性疾病。如:21号染色体三体就可引起唐纳氏综合征(先天愚 型),而5号染色体短臂部分缺失(5P一)引起猫叫综合征。因此,染色体仅出现微小的异常变化,都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
化学物质能否诱发染色体异常?有许多种评价方法。但最常用的是:直接观察染色体异常(染色体中期相分析,chromosomal analysis,简称cA)和检测由于染色体丢失或断片形成而出现的微核(微核试验,micronucleus test,简称MNT)。MNT是公认的检测染色体异常的简便方法。特别是应用小鼠骨髓红细胞微核(micronuclei,简称MN)检测方法,已成为一种能获得大量客观数据的化学物质遗传毒性评价体系。
微核试验发展的历史
回顾MNT的发展史,不能不提及19世纪末Howell与Jolly等的贡献。Howell与Jolly分别在猫和大鼠外周血中发现一种小体,命名 为Howell-Jolly小体,并且发现这种小体也存在于恶性贫血患者外周血中。这一小体便是MNT中所见的被称之为微核(MN)的小体。
1959年Evans等将蚕豆(V/c/a o)根端细胞暴露于电离辐射,观察到辐射诱导MN形成效应,并据此间接推断MN来源于辐射诱导的染色体异常。这篇文献便是以MN发生率反映染色体异常来评价遗传毒性的第一篇报道。作者认为约60%染色体断片与MN形 成直接相关。
1970年Boiler和Sehmid用中国金黄地鼠观察了抗肿瘤药三亚胺~(triaziquone,Temimon)给予后骨髓与外周血细胞学的变化。并且提出用本来无核的外周血嗜多染红细胞中MN发生率来作为微核试验的基本指标,并正式命名为MNT。此后至70年代中期,Sehmid以及Heddle研究小组的工作,全面奠定了MNT的理论及应用基础。
微核试验的方法
1、动物体内细胞微核:主要有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试验。
2、细胞培养微核试验;
3、蚕豆根尖微核试验:实验所用的蚕豆为松滋青皮豆,通过浸种、催芽、染毒、恢复培养、固定、孚尔根染色等步骤后,进行镜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