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对于我们来说很早就接触了,但是你真的了解数学吗?我们学习的数学是不是只知道片面的?考古学家在观察金字塔时,有很多更令人震惊的发现。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数学文化节手抄报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数学文化节手抄报内容图片1
数学文化节手抄报内容图片2
数学文化节手抄报内容图片3
数学文化节手抄报内容图片4
数学文化节手抄报内容图片5
数学文化节手抄报:天文学的“分点岁差”
“分点岁差”具有严谨的、一再重复的数学特质,可以精确地加以分析和预测。然而,若是缺乏精密的仪器,我们就很难观察它,更不用说精确地加以测量了。古代人何时第一次计算出岁差?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一个了解人类历史的一大秘密。根据史书记载,发现“岁差”这个天文现象的是古希腊学者希巴克斯:公元前2世纪,他提出的岁差值为45或46秒(跟现代天文学界接受的数字50.274秒极为接近。但是误差是很小的,原因在于每年改变50.274秒,还不到l度的l/60,因此,春分太阳沿着黄道迁移l度大约需要72年时间,这相当于人的一生。由于要观察这种极为缓慢的改变,在当时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希巴克斯在公元前2世纪提出的岁差值,会被《大英百科全书》推崇为“重大发现”。
数学文化节手抄报:隐藏在古埃及的神话中一组关键数字
考古天文学家珍·谢勒斯在他的著作《古埃及神祗之死》中提及,在埃及的欧西里斯神话里可能刻意隐藏着一组关键数字,而这些数字在故事情节上也许是“多余的”,但却能提供我们一套永恒的计算方法。请看这样:
12=黄道带星座的数目;
30=沿着黄道,每一个黄道带星座所占的度数;
72=春分太阳沿着黄道,完成l度的岁差移动所需的时间,即72年;
360=黄道的总度数;
72×30=2160(太阳沿着黄道移动30度,穿越过一整个黄道带星座所需的时间,即2160年);
2160×12(或360×72)=25920(完成一个岁差周期或“大年”所需的时间,即25920年,也就是“大回转”总共所需的年数)。
还出现了其他数字和数字组合,例如:
36=春分太阳沿着黄道,完成半度的岁差移动所需的时间,即36年;
4320=春分太阳完成60度的岁差移动,穿越两个黄道带星座所需的时间,即4320年。
谢勒斯认为这就是一再出现于古代神话和神殿的.天文岁差密码的基本成分,这套密码允许人们随意向左或向右移动小数点;人们也可以运用密码中的基本数字,全都与分点岁差率有关,从事几乎任何组合、排列、乘除。密码中最重要的数字是72。古代神话常在这个数字上加36,使成108,然后乘以100,得10800,或除以2,得54,再乘以10,得540(或54000,540000,540000 0等等)。
另一个关键数字是2160(春分太阳穿越一个黄道带星座所需的年数)。古代神话有时将这个数字乘以10或10的因数,得216000,2160000等;有时乘以2 ,变成4320,43200,432000,4320000,无穷无尽。
比希巴克斯更精确:谢勒斯认为,这些数字的演算是被刻意转变成密码,隐藏在欧西里斯神话中,以便将天文岁差信息传达给初入门的人。
葛瑞姆认为这些数字如果真的牵涉到天文岁差,它们在古代出现,委实是不可思议的现象,因为这些数字所包含的科学知识太过先进,并不是古代任何已知的文明能够演算出来的。他也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包藏这些数字的神话,在古埃及人发明文字之初就已经存在了。从在公元前2450年左右写成的金字塔经文,看到里面就包含有欧西里斯神话的一些成分,而根据上、下文我们可以判断,即使在那个时候,这些成分已经非常古老。
任何金字塔的几何构造都涉及到两个基本要素,一个是金字塔的高度(顶端距离地面的高度);另一个是金字塔在地面的周长。以埃及的大金字塔为例,它的高度(481.3949英尺)和周长(3023.16英尺)之间的比率,恰好等于一个圆圈的半径和圆周之间的比率,即2π。
如果将这座金字塔的高度乘以2π(如同我们根据一个圆圈的半径计算它的圆周),我们就能够精确算出金字塔的周长:481.3949×2×3.14=3023.1 6。相反地,如果我们将这座金字塔的周长除以2π,也同样可以算出它的高度。3023.16/2/3.14=481.3949。
这样精确的数学关联,几乎不可能出于单纯的巧合。因此,我们不得不承认,埃及大金字塔的设计师确实了解π的原理,刻意将它的数值应用到金宇塔的营建上。 就如埃及大金字塔在三度空间上的设计,墨西哥太阳金字塔运用的π原理显然并不是单纯的巧合。这两座金字塔在建构上都表现出π的关联,而大西洋两岸其他金字塔却都没有这个特征。此一事实足以证明:在远古时代,这两个地区的人类已经掌握先进的数学知识,而且他们在营建金字塔时,都抱持某种基本的“共同目标”。
我们刚才看到,埃及大金字塔使用的高度/周长比率是2π,而这样的一种比率所要求的坡度是非常特殊、很难处理的52度角。太阳金宇塔的高度/周长比率是4π,也同样要求不寻常的坡度(43.5度)来配合,如果不是为了某种神秘的理由,古埃及和墨西哥建筑师何不选择比较简单的45度角,只须将一个直角切成两半就行了。
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共同目标,使大西洋两岸的建筑师煞费苦心,不惮其烦,将π数值精确地纳入这两座金字塔的建造中呢?金字塔兴建期间,墨西哥和埃及的文明似乎没有任何直接接触,因此我们不得不怀疑,在远古时代,这两个地区曾经从一个共同的根源继承到一些知识观念。埃及大金字塔和墨西哥太阳金字塔所呈现的共同数学观念,可能和“球体”有关,因为这种形体具有三度空间,一如金字塔,而一般的圆只有两度空间。
我们似乎可以这样推论:为了以象征方式将球体表现在三度空间、表面平整的建筑物上,古埃及和墨西哥的建筑师才不惮其烦,把π原理精确地纳入这两座金字塔的设计。此外,这些建筑师的意图似乎不在表现一般的球形,而是呈现一个特殊的球体: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