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觉得诸葛亮与司马懿神交已久的知己,只是敌对阵营。诸葛亮在摆空城计时基于两个目的
1,舍身取义为大部队转移赢得宝贵时间,他知道司马多疑,故作疑兵拖延时间,但深知成功率仅仅50%左右。
2,从当时的政治角度,刘备属于匡扶大汉的力量。司马代表曹阵营,曹操一向主张自己是汉臣,曹刘两家战争只是兄弟霓墙。而江东孙权属于割据一方诸侯。诸葛亮考虑如果司马进城灭了诸葛亮残兵,必然造成孙刘联合打着清君测旗号讨伐曹军,那么腹背受敌后果难料。如果司马顺坡而下就免去这个危机,三国鼎立互相牵制。诸葛亮就是赌司马懂这个道理。
司马懿确实懂这个道理,所以他故作迷糊,主要做给部下和远在首都的大王看。他自己已经部署积蓄力量,等有朝一日压倒性优势就合纵连横,各个击破,最终目的司马家称霸中华,一展抱负。
事实上他做到了,不咄咄逼人,适当示弱,扮忠心没野心而且有些二。最终大权在握实力锋芒难掩就一举夺去魏国江山,立晋国。大才也。
诸葛亮早就看出司马的雄才伟略,奈何自己年事已高,他内心希望司马懿能够成功。诸葛亮当时只想有生之年保住蜀国江山就无憾了。所以他在城头弹琴,琴音只有司马懿听懂,琴意既有抱负难伸的遗憾,也有劝司马懿忍一时海阔天空的善意。琴音时而流畅时而跌宕,时而温婉时而凄美,古代懂音律的人通常都能从琴音中沟通,普通人只听音内行品律。
而恰恰是诸葛亮和司马懿都是懂音律的大家。
诸葛亮与司马懿都是玩权谋的泰斗人物,空诚计就是阳谋的成功典范。
首先,说说诸葛亮这人,论装13,他称第二,天下难找第一。这得从卖草鞋的三顾茅草屋房说起。丫的,自古以来三请这一出戏,都是皇帝装逼的专利。比如,死了老爹,儿子着急的要登基,又要做个样子,于是大臣们三番五次迎请,新皇帝才哭着、激动的、兴奋的貌似不情愿被动的上位。
诸葛亮能玩这一出,还玩出个三顾的成语,说明很会把握人心。
其次,说说王朗这厮,也算是个有才华的人,看不惯孔明先生,讥笑之为诸葛村夫。结果,被诸葛亮活活骂死在阵前。又证明了诸葛亮洞察人心的利害。
最后,说起空城计,也是一出阳谋大戏。应该是诸葛亮给司马大帅去了封信。陈述了魏蜀的局势对司马懿家族的影响。
如果魏国大胜,司马家族将面临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境地。如小胜,则比的是将来,看儿子辈谁利害了!
如此一来,俩人心照不宣。呵呵呵。
诸葛亮城门大开,赌的就是司马懿这一家子的狼子野心。
其实打了这么些年,谁有几斤重,大伙都门清儿。当年《隆中对》便论了天下势。
这次城门大开,实则是体面的认输。司马懿能懂,我也是才明白。就是不知各位看客是否认同我的观点。
反正,我觉得上的了空城计台面的都是装逼界的影帝,包括那几个空城里跑龙套的兵丁。
我是打酱油的路人甲,给个关注,一起分亨不一样的观点!
当时因为马谡丢失街亭,诸葛亮身边五兵可调来守城,兵力不足。守城和逃跑都是死路一条,用空城计拖住司马懿大军,司马懿性格多疑不敢冒进,给回援的军队赢得时间而转危为安,魏军不占自退,可见诸葛亮对司马懿的心理十分理解的。
空城计诸葛亮当然是没用过的,是《三国演义》的杜撰,这一点已成了史学界的定论。所以我觉得在讨论这个问题时,不是讨论空城计究竟发没发生过,而是讨论这个“剧本”的剧情创作究竟合不合理。
首先,诸葛亮是处于攻势。他出祁山,攻北魏,但不想被马谡失了街亭,不得已退兵。在司马懿攻到西城时,诸葛亮身边只有两千余人的兵力,而司马引兵十五万。
《三国演义》在这里的描写是”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我觉得非常好,这句话点明了魏军与蜀军交战时的心里状态。
诸葛亮初攻北魏,势如破竹,一路斩杀魏将,攻陷城池,魏军累败于蜀,人心惶惶,北魏朝野上下都对诸葛亮凶猛的攻势感到恐惧。
战阵沙场的魏国士兵当然更恐惧。
没想到的是,街亭一战,魏国一举扭转战局,守势转为攻势,蜀军不得不从战场撤退。战场正逐渐朝着向魏国有利的方向发展,指挥官们都坚信不疑。
但士兵们又不懂这些。
现在真的是在胜利吗?
好像看起来是的。
但前段时间还高歌猛进的蜀国人,真的就这么败了吗?
形势扭转太快,好像做梦一样。
所以,当魏国士兵冲到西城城下, 看见坐在城头抚琴的蜀军统帅诸葛亮,他们心里会怎么想?
我操!玩什么呢这是?
肯定是计!诸葛亮在这一定埋伏下了重兵,我们今天都要葬送在这里了!
怎么办?还打不打?
魏国士兵对这种怪异的场面惶恐不安,不知所措,于是只好报告了司马懿。
其次,司马懿的心理。
面对一向小心谨慎步步为营的诸葛亮,司马懿不得不同样小心。
率军对阵诸葛,司马充分发挥了大脑的运转速度。谋划战局,调遣部队,揣测对方下一步的行动。每一次对阵,都像在参加一场有了今天没明天的对弈。坐在棋桌对面的孔明,羽扇纶巾,笑吟吟的看着司马懿,你能奈我何?
棋逢对手,最了解对手的那个人,反而是对手。
终于,司马懿抓住了蜀军的弱点。马谡,街亭,将这两个名字连接起来,司马懿立刻认识到,这将是诸葛亮的死穴,是他毕生最大的失误。懿笑曰:“徒有虚名,乃庸才耳!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
街亭毫无悬念的胜利了。
战场的主角换成了魏军。蜀军节节败退,魏军乘胜追击。司马懿为自己出色的谋略感到开心,断定诸葛不过尔尔,不值一提。
然后,到了西城。
司马懿听到了步卒的报告,诸葛亮正在城头弹琴。懿笑而不信。怎么可能?!
但他还是止住三军,策马远望。只见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司马懿感到一阵眩晕。
孔明这是在干什么?
他的下一步棋是什么?
如何揣测?
示威?
不可能,他很谨慎,他不会这么大胆。
对!谨慎!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他这样做一定有原因!
他一定是故意这样做!一定是想让我以为城内无戒备,让我放心攻城!
他这么想让我攻城,就说明……
城内一定有玄机!重兵,肯定就埋伏在城内的各个角落!
我在街亭扭转了战局,不代表诸葛亮不可以在西城扭转战局!
他想要一口吞掉我!
呵呵,怎么可能!孔明,你太小瞧我了!
司马懿想明白了。
他即刻调转回军,命令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他出了一身冷汗,并为自己头脑的迅速清醒感到庆幸,为没有遭到全军覆没的结局感到庆幸。
儿子司马昭前来质询:“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
“汝辈岂知?”
最后,诸葛亮的想法。
街亭,败了。这是自己的错,无论如何,这个错误都不能推却。
但眼下有更紧迫的事情要做。
司马懿破了街亭,正奔西城而来。
如何处之?
先教军马准备行装,做好撤退准备;其次修理剑阁,以便撤退时路途通畅;但眼下的率军十五万的司马懿,如何可破?
我与此人已交手数合了。我深知他的秉性,他也了解我的性格。此人多疑,善虑,对战局,总是优先谋划最坏的结果。
可以利用!
在西城城头,看着尘土遮天而来的魏军,孔明定下了计策。
“传令下去,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
众人立刻按吩咐去做。
然后,他们看见了最诡异的一幕:
丞相身披鹤氅,头戴纶巾,令两个书童携琴一张,到城头弹琴去了!
我操!
最后的结局。
魏军,徐徐后撤。刚刚见识的那一幕,让他们感到既怪异又恐惧。从上到下每个人都在琢磨。怎么回事?
为什么慌忙命令撤退?
一定是有诈!蜀国人一定在算计我们!
是啊是啊,诸葛亮那么牛逼的人,之前把我们打的落花流水。
嗯,不要多说,快走,赶紧离开这个是非之地,保命要紧。
这支行进在山野间的部队充满了狐疑和紧张。
忽然,山坡后喊杀连天,鼓声震地。蜀国人来了!
魏军慌了,急了。我操,果然中计了!
只见大路上一军杀来,旗上大书“右护卫使虎冀将军张苞”。
魏兵皆弃甲抛戈而走。
行不到一程,山谷中喊声震地,鼓角喧天,前面一杆大旗,上书“左护卫使龙骧将军关兴”。
山谷应声,不知蜀兵多少;更兼魏军心疑,不敢久停,只得尽弃辎重而去。
司马懿回顾二子曰:“吾若不走,必中诸葛亮之计矣。”
众人深以为然。
而蜀军,负责担任疑兵的张苞、关兴,谨遵丞相教诲,不敢追袭,得军器粮草而归。
诸葛亮为什么要摆空城计?那是因为无可奈何、别无选择,只有挺而走险这一步棋可下。回顾下当时的情景,大家就会明白。
诸葛亮带领五千士兵到西城去运粮草回汉中。当时有一半以上的士兵已经押运粮草离开了,城中只有诸葛亮和一些文官,连一名武将都没有,剩下的士兵也不到二千五百名。这时接二连三有密探报告,司马懿率领15万人马的大军正向城中赶来。随行的文官得知这一消息,都大惊失色,只有诸葛亮沉着冷静地分析了敌我态势及各种选择和利弊,果断下定决心摆一出空城计,反常态地迷惑司马懿。结果是司马懿看见,城池四门全开,城中扫街的扫街,买东西的买东西,而诸葛亮还悠闲地坐在城楼上抚琴。司马懿认为,诸葛亮一贯为人谨慎,凡事都是三思而后行,从未冒过一次风险,城中肯定有埋伏。于是下令,后军变前军,掉头撤退。
司马懿为何仓促而退?那是因为诸葛亮准确预料到司马懿的心思,并预想到如选择弃城而逃,那是跑不了多远,就会被司马懿15万大军追上全部歼灭。事后诸葛亮自己都承认,选择空城计实属无奈之举。
后人有诗称赞诸葛亮空城计:“瑶琴三尺胜雄狮,诸葛西城退敌时,十五万人马回处,士人指点到今疑。”
空城计只不过是诸葛亮跟司马懿合演的一出戏。 魏国其实根本就不放心司马懿个人,一直都不肯重用司马懿,只是因为诸葛亮太牛了,把魏国逼得不行,曹丕才不得不用司马来对付诸葛亮,司马知道如果诸葛亮死了的话,他就别想再掌军权。诸葛亮知道这一点,所以司马懿跟诸葛亮这哥俩就一起演了这出空城计,一个保了命一个保了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