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知识

内蒙古为什么频发沙尘暴?沙尘暴是怎么引起的?

内蒙古为什么频发沙尘暴?沙尘暴是怎么引起的?

内蒙古草原大部分位于半干旱区与半湿润区,降水较集中,气候干旱,且距离冬季风源地近冬春季大风天气多,降水少,土壤易被大风吹期待走形成风沙天气,再加之无节制的放牧造成草场退化土壤沙化使风沙现象更为严重形成沙尘暴。

沙尘暴天气成因:

有利于产生大风或强风的天气形势,有利的沙、尘源分布和有利的空气不稳定条件是沙尘暴或强沙尘暴形成的主要原因。强风是沙尘暴产生的动力,沙、尘源是沙尘暴物质基础,不稳定的热力条件是利于风力加大、强对流发展,从而夹带更多的沙尘,并卷扬得更高。

除此之外,前期干旱少雨,天气变暖,气温回升,是沙尘暴形成的特殊的天气气候背景;地面冷锋前对流单体发展成云团或飑线是有利于沙尘暴发展并加强的中小尺度系统;有利于风速加大的地形条件即狭管作用,是沙尘暴形成的有利条件之一。

沙尘暴形成的物理机制:

在极有利的大尺度环境、高空干冷急流和强垂直风速、风向切变及热力不稳定层结条件下,引起锋区附近中小尺度系统生成、发展,加剧了锋区前后的气压、温度梯度,形成了锋区前后的巨大压温梯度。在动量下传和梯度偏差风的共同作用下,使近地层风速陡升,掀起地表沙尘,形成沙尘暴或强沙尘暴天气。

内蒙古频发沙尘暴原因:1、过度放牧。2、特殊的地理地貌特征和环境因素。

沙尘暴形成的原因:

一、我国北部和西北部有浩瀚的沙漠,加之北方地区连年少雨干旱,土地裸露,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沙尘。

二、是有蒙古气旋的存在,将大量沙尘卷入高空。

三、是有冷气气流将卷入高空的沙尘携带到了远方。

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是我国沙尘暴的频发区之一,在该区域内自西向东分布着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毛乌素和库布旗沙漠,以及浑善达克沙地。仅在西部的阿拉善盟,沙漠所占面积为585.3万公顷,占全盟面积的31.8%。有固定沙丘223.2万公顷,半固定沙丘75.6万公顷,流动沙丘559.5万公顷,戈壁面积为910.0万公顷,沙漠化土地面积达到586.98万公顷。

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属蒙古高原,平均海拔高于1000米。而位于其东南方向的下游地区,如京津及周边地区平均海拔不足100米。由于这种特殊的地形地貌特征和下垫面条件,使得该地区成为对下游广大地区构成沙尘暴威胁的主要风沙源地。影响京津地区源自内蒙古的沙尘暴主要通过两条路径侵袭下游地区,一是由北方冷空气南下,在中部的浑善达克沙地及河北省西北部形成沙尘暴,经大风输送抵达下游。另一路是由西北方向或西方冷空气侵入,在蒙古西南部和内蒙古西部的沙漠和荒漠地带形成沙尘暴,沙尘经高空偏西气流的携带向东南方向输送影响下游。据统计,春季(3-5月)发生在内蒙古的半径在60公里以上范围的沙尘暴,有45.2%影响到京津地区,半径在100公里以上范围的沙尘暴有71.6%影响该地区,引起那里的扬沙、浮尘或沙尘暴天气。因此,范围大、强度强的沙尘暴对下游地区构成的威胁更大。

经对过去40年内蒙古沙尘暴的统计分析得知:内蒙古的沙尘暴绝大多数发生在中西部地区。尽管从1998年开始沙尘暴发生频率有所增加,但是,过去40年的总体变化呈下降趋势。过去的40年中,虽然内蒙古的多数测站沙尘暴发生频数趋于减少,但值得注意的是有的测站沙尘暴发生频数却在增加,例如位于锡林郭勒盟西部的朱日和,60年代平均年发生频数为5.4日,70年代是7.6日,80年代为5.9日,而90年代为6.0日。这种现象的产生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就是那里生态环境的恶化使得沙尘源的面积增加。

沙尘暴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有利的大气环流背景、特殊的地理地貌特征和环境因素是产生沙尘暴的主要要素。气候变化对沙尘暴的时空分布产生一定影响。降水特别是冬春季的降水影响较大。一般而言,头一年或头年冬季和春季降水偏少时,沙尘暴发生频率较高,否则相反。气温同样也是一个影响因素。从总体上看,平均气温较低的年代沙尘暴频繁。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全球变暖的大趋势,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气温不断上升,1998年达到最大增温值1.98摄氏度。在此期间,沙尘暴的总变化趋势趋低。但是,从1998年开始沙尘暴发生频率开始上升,2000和2001年的发生频率均超过了90年代的平均值。

气温对该地区沙尘暴的影响应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方面随着春季的来临,气温逐渐升高,沙漠地区特殊的地表类型能够吸收更多来自太阳的能量,地表升温快,同时蒸发量加大,使得地表层干燥、土质疏松。同时春季又是冷空气频繁活动的季节,冷空气南下与那里的暖空气相遇,冷热交换易引起大气层结的不稳定,产生大风天气,大风卷起地表疏松干燥的沙土便形成了沙尘暴。另一方面,冷空气的入侵和随后带来的降温又使温度下降。因此,仅从温度平均值的高低不易看出其对沙尘暴的影响。大气环流的变化对沙尘暴的增减趋势产生影响。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和强度的变化、东亚大槽强度和位置的变化、亚洲经纬向环流、北半球极涡位置和强度的变化、南方涛动及ENSO循环等等对沙尘暴的发生产生间接影响。从宏观上看,沙尘暴应该是太阳、地表环境、海洋和大气�� �合作用的结果。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是人类活动所造成的影响。

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除了沙漠、沙地和戈壁外还分布着大面积的干旱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大多为沙土和沙壤土,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一经破坏,难以恢复。有研究表明,迄今为止,内蒙古遭受风蚀的土地面积达74.4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区总面积的64.6%,其中严重沙化面积占20%左右。乱伐主要是当地人为了生存而无计划、无组织地砍伐烧柴,用于取暖和做饭。滥采主要体现是在我国西北一些地方采集野生甘草、割蒿草、挖苁蓉和搂发菜等破坏行为。这些行为严重地破坏地表植被,采挖后留下的坑和被刨出后堆积在地表的土壤在风蚀作用下迅速沙化。过牧是在草原上超负荷地放牧牲畜。在上个世纪的后几十年中,随着牲畜数量的增加,草场载畜量严重超负荷,最终导致牧草产量和牲畜产量下降,同时地表植被和地表结构遭受破坏,沙化后不易恢复。大面积沙化地表的存在无疑为沙尘暴提供了丰富的沙尘源。(来源于2003年7月19日《中国气象报》作者:高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