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知识

语文课堂教学改进计划

语文课堂教学改进计划

语文课堂教学改进计划范文(精选3篇)

时间过得真快,总在不经意间流逝,我们的教学工作又将续写新的篇章,现在的你想必不是在做教学计划,就是在准备做教学计划吧。但是教学计划要写什么内容才能让人眼前一亮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课堂教学改进计划(精选3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课堂教学改进计划1

一、实施行动计划的目的

把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到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去,改变原有的传统教学理念,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质效,发展学生学习能力。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会用所学的知识去获得知识并创新知识。而今我们的课堂上,学生总是循着教师设计好的思路学习,一问一答是最好的方法,虽然有是考试时也能取得很好的成绩,但对学生的能力发展是不利的,跟素质教育相违背。

二、个人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学生总是循着教师设计好的思路学习,一问一答是最好的方法,虽然有时考试时也能取得很好的成绩,但对学生的能力发展是不利的,跟素质教育相违背。

三、主攻的方向及措施

一个好的课堂组织管理是使课堂生动、活泼、高效的有效途径之一。我的课堂教学改进行动就从此入手,具体实施如下:

1、认真备课、分层教学

认真学习课程标准,认真钻研教材,围绕三个维度,即“情感态度与价值、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制定教学目标。备课做到“五备”,即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备情境。进行集体备课,认真参与研讨,再根据自己班实际再进行补充完善教案。

虽然在同一个班中,仍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有的同学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学习成绩各方面都非常优秀。也有部分学生前两者都很好,但学习成绩不尽人意。为此,我要求在授课及课后辅导时要因人而异,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他们都有成就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发挥主体、尊重学生

运用各种手段、方法,激发学生参与和认知的兴趣,恰如其分地点拨与学生主动尝试,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相结合。

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没有和谐融洽的课堂纪律作保障,没有心情愉悦的师生的活动,很难想像会有一节生动、活泼、高效的课。而要做到这些,我首先就必须做到尊重学生,以身示范。尊重学生,应该做到无歧视。要承认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课堂教学受到了很多有形和无形东西的影响。有时无形的东西对教学所起到的制约作用要大于有形。我想良好的师生关系肯定为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多便利和好处。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活动做及时的评价,特别是后进学生的`鼓励,让所有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

3、运用媒体、精选精练

运用文字、色彩、图片、视频等信息元素,通过网络互动,师生探究和深入讨论,扩大了学生的信息量,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做到了师生在探索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

语文课堂教学改进计划2

一、现状分析

小学语文课程的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就要求我们既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思品课,又不能上成纯语文技巧训练课,而是要努力达成两者的统一。不过说起来永远比做起来简单,其实在我的课堂教学中还是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

1、偏重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而忽略阅读能力的熏陶。可能是我个人不擅长阅读吧,所以对学生阅读方面的指导很少,导致学生朗读能力平平,不少学生到了初一就不太愿意开口大声朗读了。

2、新教学理念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是创造者,他们都有无限的潜能,要培养他们敢于创新的能力。可是,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有时因为教学进度的原因,有时学生的回答牵强人意,表达不流畅,我就会失去聆听的耐心,而又充当起了教师为主体的角色。

3、工作十年,自觉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教学要有自己鲜明的“烙印”,有独特的风格与魅力!这样才能使学生喜欢上语文课,才能充分体现课堂四十分钟的效率。这也是我这个学期乃至整个学年的主要目标。

二、改进计划

首先,多听课、勤集体备课,这是教学的基本。在听课、集体备课中,学会吸取老教师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并加以调整挪为己用。

其次,大胆尝试自己在教学中的新思路、新想法。我希望自己的课堂是活泼的、有朝气的。这学期,我担任初一的语文教学,基于这一学期的课程安排,由于需要学生掌握的东西越来越多,而学生的积极性可能会远不如预备,因此,课堂应该让学生树立一种“主人翁”意识,让孩子成为课堂的主人,或背、或讲、或写,将主动权交予孩子手中,让其意识到自己价值的存在,让孩子们主动去学语文。

再次,我应该再规范自己教学中的一些小细节,往往在细节之处方能彰显个人特色。比如说,作业要求、背诵检查的方式、课堂效果的反馈等等。我深知,细节决定成败。我不能让这些细小的问题成为自己成长或是学生成长的绊脚石。

我衷心的希望,这个学期结束的时候,学生的语文成绩、语文素养能有一个大的进步,学生能够爱上学语文,成为学习的主人。而自己也能在这一过程中收获成功,形成自己独有的、系统的个性教学,自己能有一个很大的提升!

三、具体措施

1、转变教育观念。教育观念是对教育问题的具体看法与认识的集合,它包括人才观、质量观、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等等。教师的教育观念首先要影响其教育态度、教育方式与教育策略,并进而影响其教育行为,最终转化为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我要认真学习指导性的文件,树立起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实现教育观念的根本转变。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既要使学生全面发展,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全员发展。课程的根本出发点是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不仅要关注学生现实中的发展,还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2、优化课堂教学。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课程改革的成败,因此课堂教学改革应该作为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

3、把教本吃透,认真研究课标,了解学生背好第一节课。要多看一些有关教学的课外书籍,及时的了解史政学方面的新观点,开阔视野。另外还要钻研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了解孩子们的心理特点,做到有的放矢。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在反思中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争取全面有机地实现课程标准要求的目标。

4、改变过去过多地采用单一传递、讲授、灌输的方式,因为这种方式的过多使用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失去学习兴趣。以后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探究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创造条件。

5、就是要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为了让学生了解特定历史情况下时政事件和事件的发展走向,这种方式将会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展示了学生的表演才华,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个性与能力都得到了挖掘与升华,保持了学生学习的旺盛热情。

6、关注学生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的差异,着力研究学生的学法分层,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和学生的不同,采取启发性讲授、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动手实践、调查探究、交流辩论、自主合作等多种方式,甚至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让学生在经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中,选择、形成自己的学习方式。变机械的接受性学习为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同时,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研讨等认识活动凸现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等,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实现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转变。

7、对学生的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改变以往每节课都用同一个标准要求全班每一个学生,结果使学生吃不了,优等生确吃不饱的弊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使每学生都能在各自的知识,能力起点上获得发展,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新的学习活动。

新课程为基础教育打开了一片自由发展、蓬勃向上的新天地,使我们的教育教学都能开辟出真正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新思路;课改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更全面地发展;课改让思想品德课堂更精彩!

语文课堂教学改进计划3

自颁发《新课程标准》后,全国上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解读”与“实践”大潮。如果说站在教改前沿的改革者与带头人是“弄潮儿”的话,那么,更多的一线教师已形成了“万舸竞流”的壮观场景。笔者在学习领会语文新《标准》的基础上,反思自己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尝试了几方面的改进。

一、把读的时间留给学生。

《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中央教科所张田若老师也指出“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因此,我觉得语文课上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克服那种浮光掠影,泛泛读上两三遍的做法。

①学前读。我教给学生“预习三步法”;初读课文,读准确,读通顺;再读课文,划生词,说说文章的大致内容;三读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

②学中读。学习课文离不开一个“读”字,但“读”时也不能毫无目的、方法,一味“让我们读一遍”、“让我们再读一遍”,这样只能变成“老和尚念经”。如何让学生读出滋味,读出情趣来,应注意方法的指导。

在教学中,我经常尝试这些方面:①范读引路。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丰碑》等课文,当录音机中低沉浑厚的男声一响起,学生便自然而然被带进了庄严肃穆的情境中;而当我在《江南好》的配乐中为学生范读《桂林山水》时,学生又仿佛身临“舟行碧波,人游画中”而陶醉。②情景描绘。教《卖火柴的小女孩》,“当唯一疼她的奶奶,小女孩日思夜想的奶奶再次出现在她眼前的时候,她会怎么喊?”在这样的描绘诱导下,学生很自然地喊出来:“奶奶!啊!请把我带走吧!……”③感悟比较。我在课上经常这样引导学生:“你学得这段文字该怎么读?先自己练读一下。”“谁来读一读?为什么这么读?能说说你的看法吗?“有没有补充?有没有不同意见?谁再来读一读?”

个人读、小组读、引读、分角色读、读自己最喜欢的一段,多样的读法也为学生的读提供了更自由的空间。

③学后读。课文学完,应强调对精彩片断的熟读成诵,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欧阳修讲述作文之道时曾说:“无他术,惟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

二、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

《标准》强调应建构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觉得,“探究”的核心在于一个“问”字。“疑”是思维的开端,是探究的动力。报载,某地开公开课,请了外国专家来指导。课始,老师设计得滴水不漏,学生答得完美无缺。课毕,上课与听课的老师松了一口气,外国专家却不置可否,第一句话是:“为什么课堂上没有一个学生提出问题呢?”

是啊,长期“师问生答”的教学模式已让学生渐渐丧失“问”的能力,以至我们课堂上出现了教师再三鼓励,学生无人提问,只好继续“师问生答”的尴尬局面。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我在学习与探索中进行了尝试。

(1)使学生敢于提问。要努力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打消学生怕问错、怕嘲笑的心理疑虑。不论好与坏,不管对与错,只要学生敢问,愿问,都应给予肯定和赞扬。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也不能走过场,搞形式。简单的让学生自主合作解决;对理解重点有帮助的可放在学文时探究、指导;暂时解决不了的问题也要向学生说明或日后再想法解决。

(2)使学生善于提问。“敢问”是基础。当学生头脑中充满一个个小问号时,随之而来的便是如何让学生问得有价值,有水平。我觉得关键在于教师的示范引导。如孙双金老师在执教《落花生》一课时,有学生问“居然”什么意思?解答了意思后,孙老师便趁势引导:“除了这个问题,还可以围绕这个词提哪些问题?”学生思索后,有学生问:“我们种花生就是为了收花生,现在收花生为什么用‘居然’呢?”一位女生说:“我认为从‘居然’可以看出落化生这种植物生命力强,不需要侍候。”孙老师再次引导她把这个体会变成了又一个问题:“从‘居然’一词可以看出落花生具有什么品质?”两度巧妙的引导,使学生的提问从浅层次的词语理解跃到了探究文章内涵的高度。

平时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从课文的重点词句处、理解的疑难处、内容的关键处、与实际生活的反常处提出问题。

三、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

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传、授、解”皆用“口”也。于是多少年来,教师便在讲台上担当了滔滔不绝的角色,而学生也习惯于抬头听,低头抄,成了一个知识的“闷罐子”。叶老说:“教是为了不教。”那么,教师说应是为了不说,或是为了学生能更好地说。如何让学生“说”起来?我觉得要满足学生的欲望,增强学生说的信心,为学生创设说的机会。

①宽容民主促“说”。要让学生“说”起来,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教师可以是“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促进者”,但决不能成为课堂上的“演说者”。特级教师魏书生曾说:“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能说的话……学生能讲明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应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讲者。其次,师还要容许学生说话时的奇思妙想,标新立异。学了《草船借箭》,学生可以喜欢诸葛亮,但也可以喜欢周瑜、鲁肃,甚至曹操。冰雪融化了,可是溪水、江水、海水,但也可以是“春天”。人教版教材大大增加了写批注,对自己喜欢的句子谈体会的练习,不也正是一种凸显个性与灵性的“说话”形式吗?

②形式多变练“说”。让学生乐说、会说,教师还须设计多种灵活生动、贴近学生实际的说话形式。读了《迷人的张家界》、《索溪山谷的“野”》等写景文章,让学生说说“导游词”;学了《向命运挑战》、《走向生活》等文章,可以让学生当当小记者,来个“走近名人”的专访;《晏子使楚》、《景阳冈》等文,更适宜排个课本剧。当产品推销员推销《新型玻璃》,做体育解说员解说《田忌寒马》;执话筒现场报道《开国大典》,设计公益广告呼吁《只有一个地球》……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让我们在旁边静静倾听,你会发现,原来学生可以说得如此精彩!

摒弃旧教念,走进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我这里所举的一些方法也仅是“抛砖引玉”。但我相信,教师只要时时反思:我的工作是不是比过去有所改进,有所创新;学生学习兴趣是不是更为浓厚,学习热情是不是更为高涨。那么,我们的教学水平就会日益提高,在教海中探航就会更*近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