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 公元前209年,48岁的刘邦在沛县揭竿而起,短短7年时间,推翻大秦统治,打败西楚霸王,建立大汉四百年江山,开创了一段历史神话。为什么刘邦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原因有很多,大多数人认为主要归功于汉初三杰。既然如此,刘邦只是个混混出身,萧何、张良、韩信三人为何会死心塌地跟着他闯天下?其实,司马迁在《史记》中早就给出了答案。
1.关于萧何 《史记·高祖本纪》有记载,萧、曹等皆文吏,自爱,恐事不就,后秦种族其家,尽让刘季。诸父老皆曰:“平生所闻刘季诸珍怪,当贵,且卜筮之,莫如刘季最吉。” 攻下沛县后,百姓们要推举沛公人选,在当时而言,县令秘书萧何、监狱长曹参都比刘邦要有优势,可是两人拒绝了,为什么?原因很简单,他们怕万一起兵失败灭全族。可是,刘邦有胆略不怕事,而且遇到许多怪事,比如斩蛇、七十二黑痣等等,父老乡亲也信服。
2.关于张良 《史记·留侯世家》有记载,良欲往从之,道遇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不去见景驹。 张良原本打算投靠楚王景驹,路上碰到了刘邦,随后任命张良为厩将,张良于是放弃去见景驹,归附于刘邦,为什么如此?因为张良每每献策,刘邦都能懂得其意,而且虚心接受,张良非常感动,可以猜到张良之前应该也投奔过其他人,但是不被赏识。从这点可以看出刘邦有超凡的领悟能力。
3.关于韩信 《史记·淮阴侯列传》上有三处韩信评价刘邦的内容。一是韩信被拜为大将军后向刘邦献计;二是蒯通劝谏韩信依齐自立,与楚、汉形成三国之势,韩信倾诉刘邦对其好;三是消灭项羽后,刘邦与韩信谈谁的带兵能力强? 从这些可以看出,韩信也认可项羽为人仁爱有风度,但是不舍得封赏,刘邦在这一点就非常慷慨,甩项羽无数条街。韩信想当假齐王,刘邦大气地给了个真齐王。韩信也承认,自己善于用兵,而刘邦善于用人。
或许很多人有这样的疑惑,既然汉初三杰都很有才能,萧何能坐镇后方,张良能运筹帷幄,韩信能百战百胜,为什么不自己单干,何必在刘邦手下做事? 有没有想过,萧何在刘邦之前只是一县吏,张良不过是一行刺谋划家,韩信也不过是一个执戟卫士。再比如夏侯婴不过一车夫,后来成为太仆,樊哙不过一屠夫,后来成为大将军。
或许是身边有萧何、张良、韩信等人,或许是太会用人,刘邦本身的能力被世人大大低估了。起兵之初,刘邦身边只有萧何曹参樊哙等人,也打出声望;没得到韩信之前,刘邦一样第一个进入咸阳,成为一方诸侯的汉王;韩信死后,刘邦依然平定了彭越、英布等人,那时他没有张良出谋。英布反叛时说,自己所畏惧的不过三人,韩信、彭越和刘邦。
因此,论打仗的功夫,刘邦自然比不过项羽和韩信,但能平定异姓诸侯王也不失为名将。论筹谋,刘邦在十八路诸侯王也属于一流的,否则张良的计策不会一看就懂。若论其权术,几乎古今中外难以找出与之匹敌。
大多数时候,人类的认知是有缺陷的。
比如你看见萧何,看见韩信,看见张良,这些人都是一时人杰,你就会想当然的认为他们干什么都会干得好。其实不是这样的。你看见的只是他们闪光的一面,他们还有其他方面,这些方面不见得比我们普通人更好。
即便是他们闪光的一面,也不见得就真的是天下唯一,只不过他们有机缘,能得到相关经验,能充分成长,有人给他们擦屁股。
而给他们机缘,让他们能获得经验,给他们成长的空间,给他们擦屁股的人,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叫领导。
领导也有很多缺点,领导不见得比别人更强大,每一个手下都曾经抱怨过领导,但大多数时候,手下必须要依附于领导才可能发挥他的价值。
萧何有宰相之才,但是如果直接把他从县吏的位置提成宰相,那肯定是不行的。是刘邦给了他从菜鸟成长为鲲鹏的机会。当然了,如果刘邦能得到另外一个如李斯这样的人,恐怕也就没有萧何的事了,但刘邦只是一个小土匪,能有萧何就不错了,没有人才只得自己培养呀。
如果没有刘邦,萧何也就没有了土壤。即便最后还是天下大乱了,他去投靠了另外一家诸侯,但谁能像刘邦一样对待他呢?一个外来人不是那么容易得到信任的,还要和别人家的老油条竞争,恐怕早就夭折了,即便不夭折,成长道路也要曲折得多,最后长出来的说不定不是“良相”而是“奸贼”了。
其他诸如韩信、张良也是如此。韩信最初给项羽打工,但就是个亲兵队长。不要小看了这个执戟郎,那也是韩信在项羽那里奋斗的结果,没有项羽的话他说不定还在当混混呢。韩信自己野心大,想当大将军,于是离开项羽去投刘邦,但是刘邦最初也看不上他,如果不是萧何,韩信会去投谁呢?投了其他诸侯难道他就一定能当军神吗?说不定夹在两位大佬中,再加上猪队友拖累,一下就被灭了,军神韩信靠自己的话恐怕自己连10个兵都拉不拢来。张良出身不一般,是韩国贵族,一直跟韩王混得风生水起,但没有鸟用。如果没有刘邦,他也就是个没落贵族而已,自家人的韩王都混成这样,你说转投他人?别人能如自家人一样信任你?能给你更大支持?只有跟了刘邦,他才是大名鼎鼎的张良,否则就是个默默无闻的张良。
没有办法,领导再无能,再混账,他能混成领导就是最大的能力体现。你要依附于他,就得听他话。要改投门面可以,但也要掂量一下换人后是不是更好。很显然这三人找不到比刘邦更好的老板了,只得死心塌地的跟着他干。
萧何张良确实很有才,在各自领域都做到了出类拔萃,但是他们还是做不了皇帝,不是他们不想,而且他们没有做皇帝的才能,术业有专攻,刘邦或许在很多地方都不去他们俩,但是在战略眼光、人格魅力、领导能力等帝王必备的素质上,要比他们俩强的多。
萧何是因为怕造反失败,推刘邦作老大。
张良是因为世代相韩,从小学的辅佐术。
当老大的人,得有豁出一切的心性。
萧何与张良太聪明,豁不出去。
人的才干是不一样的
才能分为很多种,不同的人拥有不同的才能。
比如张良,他在刘邦手下,就是刘邦的首席智囊,为刘邦的谋士,他的才干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但他自己干结果会如何呢,可能一飞冲天,他的计谋没有刘邦的把控,可以更好的发挥。
但也有可能一败涂地,纸上谈兵无人能敌的赵括,理论上连诸葛亮都佩服的马谡,那是没有才干的人吗,但如果他们实际带兵会如何呢?不是二人没有才干,这两人要是当个谋士,出谋划策,有高人把把关可能就会有大的发挥,但偏偏他们自己去领军,结果很悲剧。
和张良、萧何同时代的韩信,和两人并称汉初三杰,他没有才干吗?当时的军事才能恐怕没人能说超过韩信的。
他就是在是否自立问题上犹豫不决,既不愿意自立脱离刘邦,又不愿意放弃权势,最终落得悲惨下场。
韩信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才能不能划等号。
再比如,同时代的项羽没有才干吗?这是曾经站在顶峰分封天下的人物,也是自己干的,结果呢,结果是什么下场。
自制,并且谨慎。
他们有着很强的目的性,和目标,并且能够克制住自己的欲望。
但正是因为这份克制谨慎才令他们不愿意承担超过自己风险承受能力的事情。
就好比说刘邦做的事情,一旦失败死的人就一定是刘邦,风险有多高他们怎么不会明白。
所以对于他们这些有理智的人而言,命永远是最重要的。他们并非没有胆量,只是理智告诉他们,有些事情不适合自己出头。有能力的人更会懂得规避风险。这也是他们不愿意自己干的原因。
有人天生就是做“领导”的材料,比如刘邦:刘邦虽然出身贫困,但是他爱出风头。不管在何时何地总能“独树一帜”。比如:做农民时,不做农活;当上亭长又知法犯法;选举沛公时,萧何曹参推辞不敢做,他敢做……所以刘邦天生就是领导,畏首畏尾不是他的风格。
而萧何和张良个人能力突出却只能做“二把手”,这与两人的性格有关。萧何在沛县初起兵时,论资历、论能力都是做沛公的最佳人选,但是他犹豫不决的退出,成就刘邦。张良家族曾经世代辅佐韩国,骨子里天生就是“千年老二”的思想。他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称王称霸。他的目标只有一个,做一个“相国”的本分,光复曾经的韩国。最后,韩王成被杀,心灰意冷的张良从此淡泊名利,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
所以,我们现实的社会,也有许多人谈论事情的时候讲的头头是道,真要执行起来却很难,他们缺少的就是一种“领导者”的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