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知识

长恨歌之长恨悲歌一宠幸禄山文字版

长恨歌之长恨悲歌一宠幸禄山文字版

引导语:下面是关于长恨歌之长恨悲歌的内容讲解,欢迎大家阅读与学习。

天宝十载,唐玄宗退朝回宫,只见一群宫女抬着一个锦缎做的大襁褓就出来了,那个襁褓里头呢,裹着是一个大胖子,胡子拉碴的,一头黄头发。然后一路就笑声一片,唐玄宗就赶紧问左右怎么回事啊,左右回答讲,没事,是这个贵妃在给禄儿洗三呢。小孩生下来三天,妈妈给他洗洗澡,这叫洗三。唐玄宗一听哈哈大笑,说贵妃这个当妈的辛苦了,赶紧放赏吧,赏了一大笔钱。这个被包在襁褓里这个禄儿是谁啊。他就是安禄山啊。就是我们所知道的安史之乱的发动者。可是在这个时候,他的身份可不是一个叛军将领,当时他正是唐玄宗最宠爱的将军,也是杨贵妃的干儿子。那么这个殊荣他是怎么得到的呢?

安禄山是何许人,《资治通鉴》有这么一句交代,说,“安禄山者,本营州杂胡”,什么叫杂胡,杂胡是唐朝人对粟特人的一种统称,这粟特是古代中亚地区的一个商业民族,在丝绸之路上来来往往,对沟通亚洲和欧洲的物质文化交往作出了很大贡献。粟特人呢,他们一路经商,也一边建立着自己的聚居点,这个营州就是他们在大堂境内建立的这个最东边的聚居点。今天辽宁省的朝阳附近,安禄山他就出生在朝阳,今天的朝阳,古代的营州。安禄山他的第一份职业,他是一个互市牙郎,就是在边境的互市贸易中做中间人的那种人,掮客。他怎么得到这么一个职业呢?因为安禄山这人啊,有一个特长,外语特别好,懂九蕃语,九种少数民族语言,当然也有一个说法,是六蕃语,反正当时在营州地区,像安禄山这样的懂几门域外,不是什么稀罕的,所以他这个互市牙郎也转不了太多的钱,赚的钱不够花怎么办?安禄山又经营了一份副业,什么副业呢?就是做贼啊,偷羊贼,这手偷羊,那手卖羊,产销一条龙。本来这日子过的还是挺滋润的。可是呢,就是在这个时候呢,他的人生出现了一次大的转折。怎么回事啊?

因为当时河北北部,包括东北地区生活着两个少数民族,一个叫做奚族,一个叫做契丹族,这两个少数民族经常攻打唐朝的东北边境,搞得唐朝很是头疼。怎么办呢?这时候唐朝就新任命了一个幽州节度使,名字叫做张守珪,这个人我们讲过,让他到这边来控制奚和契丹,张守珪这是新官上任三把火,第一把火到哪儿去了?就是整肃社会风气,严厉打击小偷小摸等行为。当时呢,营州就属于幽州节度使的管辖范围。这样一来,这营州的偷羊贼安禄山就被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给抓到了。抓到了怎么办呢?张守珪说,这种人乱棒打死,眼看着大棒都举起来了,安禄山突然大喊一声,“大夫不欲灭奚、契丹耶?奈何杀壮士。”大夫,难道你不想去把这两个少数民族给控制住吗?你怎么会杀我这样一个壮士呢?安禄山喊了这么嗓子,把张守珪就给震住了,这偷羊贼蛮有心胸的啊,再一看得又白又胖,粟特人是白种人啊,感觉挺符合唐朝审美标准的,很有气势,干脆放了他吧,留在帐下,当了亲兵了,具体是什么亲兵呢?捉生将,就是抓活口的,抓舌头的,侦察兵。当了侦察兵,安禄山可就成长起来了,他利用人熟地熟这个优势,很快就立功了。怎么立功法?有一次呢,张守珪让他带着五个侦察兵去探听一下契丹人的举动。早晨去了,下午回来了,五个兵一个没损失,后面拖着一串俘虏,好几十个,这就不是一个顶俩了,是一个顶十个啊。这样能干的兵张守珪能不喜欢吗?很快就把安禄山提拔为平卢讨及使,这是节度使之下的高级武官了。另外呢,还按照北方民族的习俗把安禄山收为养子,眼看着一条金光达到已经铺就在安禄山面前了吧,可惜,好景不长,没过多久又一件事情发生了,这件事真是对安禄山来讲最最倒霉,也最最幸运了。

就在开元二十四年,张守珪派安禄山去奚和契丹。安禄山恃勇冒进,做得很冒失,被人家包了饺子了。契丹没有打败,唐朝的兵马损失了不少。主帅也有责任啊,按照当时的军法安禄山是难逃一死。可是眼看着干儿子平常也没少立功,张守珪有点不忍心,他觉得胜败乃兵家常事,真因为这么一件事杀了这个安禄山,他觉得不太人心。怎么办呢?想来想去,张守珪把这个矛盾给上交了,他没有就地正法安禄山,相反他把安禄山绑着送给朝廷了,随人送上的还有一封奏疏,上面继写着安禄山这次失利的经过,也写着他以往的战绩,请皇帝、请朝廷裁决。那么朝廷是怎么裁决的呢?

我们刚才说了,这是在开元二十四年,当时的这个宰相,首席宰相可还是文官张九龄啊。张九龄是一个文人,当时正忙着打击皇帝对于边功的过分热情呢。现在一看,一个武将给绑了来了,这不是撞到枪口上了吗,马上大笔一挥格杀勿论。安禄山就要被拖出去斩首了。正在这时候呢,有一个人说话了,此人是个勇士,还是留下来吧。这话谁说的?唐玄宗说的。唐玄宗亲自来给他解围来了,唐玄宗为什么这时候给他解围啊?其实道路和张守珪一样,也被他那个又白又胖的长相给吸引住了。小伙子长得帅气啊,而且,我们东北正需要人才,何苦自剪羽翼啊,就算是有错,可以让他立功赎罪啊。所以,就主张特赦他,可是我们也要知道,张九龄这个人是什么人啊?是一个非常正直,也非常固执的人。经常跟皇帝闹别扭,特别是在边将问题上,基本上从来没有和唐玄宗取得过一致意见。现在一听,唐玄宗说要放任,张九龄又不干了,张九龄说笔下,这个人放不得,这个人有反相,我怕以后会酿成大祸。那么听张九龄这样说,唐玄宗又是什么反应啊?唐玄宗哈哈大笑说张爱卿,你不要神经过敏好不好?就算是你觉得他有危险,咱们就让他把所有的官职都剥夺掉,让他白衣从军好了,就是一个普通一兵的身份上前线好了。就这样,因为唐玄宗出手大放,本来必死无疑的安禄山毫发唯未伤,又回到营州战场上去了。可能有人就要说了,这宿命论看来不信是不行啊,你看,唐玄宗不信张九龄的法眼,他飞要救安禄山,最后不是自己栽在安禄山头上了吗?这不就是命吗?是不是呢?我觉得啊,其实所谓宿命论它不过就是一些马后炮。要知道,当时可才只有开元二十四年啊,距离安史之乱爆发还有足足20年呢。难道张九龄就真的能够看出来安禄山有反相吗?我觉得不是。这恐怕只是文人官僚对于武将恃功跋扈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本能的反感罢了,它不太靠谱。

解说:安禄山确实是个幸运的人。虽然经历了不少的波折,但每次都能够起死回生,逢凶化吉。但仅有这些还不足以让安禄山平步青云。事实上,在安禄山发迹的过程中,有一个重要人物无意之中给他帮了一个大忙,这个人是谁呢?他是怎么帮到安禄山的呢?

要知道开元二十四年,不光是安禄山的幸运年,它同时也是李林甫的幸运年。这一年的年底,李林甫取代张九龄成为首席宰相,李林甫当宰相期间,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建议,对安禄山来讲是大大的有利,大大的辅音。什么建议呢?李林甫说,“文人为将,怯当矢石,不如用寒族蕃人,蕃人善战有勇,寒族即无党援。”什么意思呢?这是一个任用将领原则的建议。他说用纲领的时候不能用文人,因为文人胆子很小,会临阵脱逃的。应该用什么人啊,应该用胡人,用胡人就勇敢善战,另外还得用寒门,因为寒门出身的人在朝廷里就不会结党营私。李林甫为什么会提出这样一条建议啊?说白了,就是因为他想专权啊,李林甫是一个爱权力的人,但是他有两大缺陷,不利于他专权,哪两大缺陷呢?第一他没有文辞,第二他没有边功。而这两项优势在唐玄宗时代都是特别强调的,正因为如此,李林甫就特别恨那些有文辞的人或者有边功的人,如果谁能把文辞和边功结合到一块儿,那李林甫简直就是恨之入骨。谁最有可能把文辞和边功结合到一块儿啊?那就是那些文官出身的节度使啊,他们受过教育,有文辞,然后在边境打仗立了功了,这不就等着出将入相嘛,如果他们出将入相,这不就会威胁到李林甫吗。所以李林甫就想着怎么样能够把他们拿掉,怎么拿掉呢,他就提出了这么一个用将的原则,起用胡人将领,胡人大字不识,再怎么着也不可能到朝廷里来当宰相吧,这不就不会撼动他的地位了吗?李林甫处于自私提出这么一个建议来,那么唐玄宗会不会同意李林甫的这个建议呢?唐玄宗可不光是同意啊,唐玄宗觉得这条建议简直提到他自己心里去了,为什么?因为不光是李林甫害怕别人抢位置,唐玄宗他也害怕别人抢位置,唐玄宗晚年的时候,最害怕的就是有人特别是有武将勾结太子抢班夺权,可是如果任用汉人将领的话,难保不会和太子发生这样那样的联系。可是如果按照李林甫这个建议,任用胡人的话,胡人生长在边疆地区可就跟太子没有什么渊源了,那他们以后和太子勾勾的机率也就会大大降低了。所以这是一个好建议啊。就这样唐玄宗同意了李林甫这个用人方略了。

李林甫这个用人方略对谁有利啊,对安禄山是大大的有利,首先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胡人,另外在胡人里头他也是一个寒门,出身非常低,天时地利都对安禄山有利,能不能出头就看个人造化了。安禄山造化怎么样呢?造化也是超一流的,到天宝元年,他已经荣升为平卢节度使,张九龄是多大的建制呢?按照唐玄宗时代那个规格,大概是三万五千人上下,从三万五千人之一一跃升为三万五千人之首。这个跨度可是够大的,那我们也都知道,当时符合寒族胡人条件的肯定不只安禄山一个,怎么他就蹿升得这么快呢。

解说:在李林甫为唐玄宗出主意的时候,他可能做梦也没有想到,日后给唐朝掀起滔天巨浪的安禄山会因此发迹。但是也要看到,当时符合条件的胡人很多,为什么偏偏安禄山能脱颖而出呢?安禄山身上有那些优势呢?

安禄山除了外部条件有利之外,更重要的是他个人素质也是非常好的。个人素质怎么好,他有两项素质非常优秀,第一,暗地特别能战斗。我们不是讲过,当时唐朝在东北的主要敌人是奚和契丹吗,这两个民族经常联合作战,把东北搞得很不消停,很多节度使包括发现安禄山的那个张守珪,都栽在他的身上。可是自从安禄山当了当了节度使,那就不一样了。朝廷就经常能听到捷报了,而且这个捷报可不是浮夸风,虚报数字,那是实实在在地抓到俘虏。《资治通鉴》说安禄山是“岁献俘虏,不绝于路,州县疲于递运”。什么意思呢?每年都往朝廷献俘虏,而且一拨又一拨,州县都运烦了。

最夸张的一次是天宝九载,他一次性献奚人俘虏八千人,多大的一个数字啊,可能我们就要研究研究了,安禄山比别人强在哪儿啊。他怎么就能这么战功卓著呢?唐朝那本笔记小说《安禄山事迹》有一段话总结得非常非常好,是这样说的。“蕃人归降者以恩煦之,不伏者以劲兵讨论之,生得者皆释而代,锡以衣资,赏之妻妾,前后节度使招怀夷狄,皆重译告谕夷夏之意,因人而传,往往不孚,禄山悉解九夷之语,躬自抚慰,曲宣威惠,夷人朝为俘囚,暮为战士,莫不乐输死节。”

很长的一段话,什么意思呢,安禄山使用了恩威并施的方法,顽抗到底的固然是死路一条,但是如果你能放下武器投向,那就立刻既往不咎,不仅既往不咎,还要赏给你衣服,赏给你妻子,赏给你出路,什么出路啊,当兵啊,收到自己的麾下。这是瓦解敌人的一个很有效的做法,不杀战俘,吸收战俘。第二个,它的好处是什么啊,长与沟通啊。当年汉人当节度使的时候,也未必不想恩威并施,但是他们的一番好意传达到俘虏那儿要经过几层翻译,一句好话经过几层翻译是很可能被译得走了样的。所以,人家那些俘虏不知道你在说什么,不放心你,可是安禄山就不一样了。我们刚才讲过,安禄山这个人他是通九蕃语,所以,无论是哪个民族的俘虏抓过来,都能亲自沟通,这是第一个有点,可是我们也要知道,一个将来要想混得好,除了会打仗之外,更重要的是要会让皇帝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