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并没有工业电影这样的说法。只有“电影工业化”一说,或“轻工业电影”和“重工业电影”一说。
所谓电影工业化,简单来说,指的是电影拍摄的标准化,流程化,规范化,目标明确,步调统一。工业化具备非常显著的特征是:电影从筹备,立项再到拍摄,上映的过程中,每个不同部门各司其职,紧密配合,最终共同完成一部电影。好莱坞就是“电影工业化”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打个简单的比方:譬如拍摄《变形金刚》,它的摄影,它的统筹,它的特效,它的爆破部分,均由专门的团队负责处理,这些都是产业化与专业化的团队,他们能保证在自己所负责的环节做到极致。不少好莱坞电影之所以好看,之所以在于它每个细节的“极致化”。
有了电影工业化,“演员片酬失衡”和“导演个人崇拜”的情况会很少出现,因为专业团队是促成一部电影重要的环节之一,他们所能获取的高额回报和专业技术往往是成正比的。
就像《终结者》系列成就了导演詹姆斯·卡梅隆的同时,也成就了特效大师斯坦·温斯顿的威名。
好莱坞的工业光魔,和维塔工作室的诞生,也是“电影工业化”发展带来的必然结果。
电影实现“工业化”之后,会向精细化领域发展,逐步分类为“轻工业电影和“重工业电影”。衡量“轻工业“和“重工业”的指标,是依靠戏剧影片中的特效含量和质量来评判。重工业化程度高的影片,一般拥有高概念、高技术和高投入等特点,像《变形金刚》,《速度与激情》系列,以及绝大多数的大投资科幻电影,都可以被称为“重工业电影”。相对应的,轻工业电影指的是成本相对小、特效少的电影作品。张艺谋曾说目前中国电影绝大多数为“轻工业”电影,目前在中国拍摄重工业电影的成本相对较高,而整个系统仍没有完全规范,因此中国电影向“重工业”的道路上迈进,还需要一段过程。
对于电影工业化的理解,除了作业形式从手工艺进化到大机器、高科技之外,生产管理的工业化亦应是题中之义。
“整个美国的电影制作管理其实是有一个文本系统的,所有人都会遵照这个系统行事。”
——黄建新(被冯小刚称为中国电影最好的监制之一)
“在好莱坞的制片体系当中,他们这些都是在计划表当中的,所以我们不用去担忧这些,这也是他们制片方面的先进之处,从理念到工具。”
——梁龙飞(《变形金刚4》中方制片人)
“好莱坞对完片担保是刚需,是整个制片系统的一部分。”
——叶禾卿(美国电影金融公司(FFI)中国区总裁)
如果中国的年轻导演、独立制片公司能够长期在完片担保的约束和支持下创作和生产,于整个中国电影工业而言就能在金字塔的基座部位形成一个良性的投资循环和人才、企业的发展通道——完片担保既可以对接能够提供较低融资成本的银行来支持独立制片和年轻导演,又可以通过严苛的管理来训练、塑造一批未来真正有高度工业化管理质素的制片企业和导演、制片人。
什么是电影工业化?
对于其具体的内涵,或是与电影产业化相比的差异,至今在行业的方方面面仍然语焉不详。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是珍妮纺织机和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使得手工作坊升级到了工厂,生产得以社会化,垄断组织应运而生;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是电气的广泛应用,生产力极大提升后,世界范围内的大规模生产、贸易(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因此展开,经济全球化起步。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出版了《国富论》,开篇即开宗明义地提出生产力的最大改善起因于分工,并用制针业的生产力提高阐释了分工的意义(限于篇幅不赘述)。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现代管理学之父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出版了《科学管理原理》,提出了管理的标准化原理,并据此提出了计划和执行的分层和分工,使得管理人员职能化、专业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亚当·斯密生产分工理论的管理学延伸。
对于电影工业化的理解,除了作业形式从手工艺进化到大机器、高科技之外,生产管理的工业化亦应是题中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