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班的孩子具有明显的学前幼儿的特点,好动是他们的共性。对于幼儿教师来说,该怎么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有三篇范文可供参考:
1
学前班数学活动中的游戏一般是把教学内容,尤其是教学重点、难点与幼儿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把它适当安排在教学活动过程中。
数学游戏能为幼儿动手、动口、动脑,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佳情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身心潜能,省时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同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心理素质,使智力和非智力品质协调发展。
设计游戏的目的要引导学生在【玩"中学,【趣"中练,【乐"中长才干,【赛"中增勇气。所以,设计数学游戏,安排课堂活动时应注意下面几个方面:游戏新颖,形式多样,富有情趣,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使他们主动地学、愉快地学。如富于思考启发性的【猜谜"、富有情趣的【小猫钓鱼"、【摘苹果",【帮白兔收萝卜"等游戏一一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们都喜形于色,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要参加,并自觉地遵守游戏规则,努力争取正确、迅速地完成游戏中的学习任务,提高了学习效率,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组织纪律性。
直观形象的数学游戏可以在学生【具体形象的思维"与【抽象概念的数学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概念、法则等知识,引导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形象地表演【数的组成"、【数的分解"、【数字歌"、【找邻居"、【找朋友"、【送信"、【争当优秀售货员"等游戏都是借助学生的表演动作和生活常识来理解数学知识。例如儿歌【2字像小鸭,圆圆小脑瓜,斜着长脖子,直着小尾巴。"形象地描述了数字【2"的字形和书写要领。如【找兄弟",学生拿着数字卡片【6"说:【我今年6岁,弟弟比我小两岁,弟弟在哪里?"学生们想出答案举起数字卡片【4"说:【我今年4岁,比你小两岁的弟弟在这里。"学生继续问:【比我大1岁的哥哥在哪里?"学生举起卡【7"说:【今年我7岁,比你大1岁的哥哥在这里。"在这个游戏中,开始学生依据数序知识想出结果,为学习有关的应用题做了铺垫。
所以学前班数学课堂上教师要把游戏结合到教学中来。
2
最近,我组织孩子们进行了一次阅读活动,阅读故事《狐狸与乌鸦》。一开始,我让孩子们欣赏色彩鲜艳的故事书封面:丛林里有一棵枝繁叶茂的老树,树旁有两只可爱的小动物。这一画面令孩子们的眼睛为之一亮。我说:【小朋友们美丽的封面,你们会想到什么呢?】顿时,孩子们七嘴八舌嚷开了:【我想知道狐狸和乌鸦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它们面对面的,在说些什么呢?】【它们遇到了什么困难,是怎么解决的。】……
在整个活动中,孩子们的思维很活跃,因为他们都有自己的经验,他们观察分析画面,想像一些故事情节,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理解远离了作品的原意。有的说:【乌鸦骗了狐狸,给它的肉是假的。】有的说:【狐狸要乌鸦做女王,所以乌鸦把肉送给狐狸吃。】还有的说:【狐狸肚子很饿,肉是向乌鸦要来吃的。】没有一个孩子能讲到:乌鸦是因为听了狐狸的好话而上当受骗的,狐狸的那块肉是从乌鸦嘴里骗来的。而且,最后孩子们所表达的想法也各不相同。婷婷说:【我喜欢狐狸,因为狐狸聪明、会动脑筋,所以得到了那块肉。】涛涛说:【我喜欢乌鸦,因为乌鸦善良、心好,自己舍不得吃,把肉让给了狐狸。】丽丽干脆说:【我想告诉狐狸和乌鸦,你们不要骗来骗去,应该自己去劳动找吃的。】最终,孩子也没有说到故事的主题上来。在活动结束前,我让孩子们讲述故事,每个孩子都讲了自己所看懂的故事。
活动后,我反思这个问题:在阅读活动中,孩子们所理解的故事情节远离文学作品原意时,教师应该如何作出反应,是去顺应孩子,呵护他们创造性的思维火花,提升他们的经验呢?还是按部就班地追求原定的教学目标,把孩子的思路引向作品的主题呢?
我想,我们所追求的应是【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不仅要关注教育目标的实现,更要考虑实现这个目标是否有价值,以及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和方式是否有助于孩子的发展。我们不要太在意活动的结果是不是符合作品本身,而应更多关注活动是否能激活孩子的思维,孩子的发言有没有自己的理由,在交流中能否擦出火花,产生共鸣?文学作品本身也是作家创作出来的,作家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教学的最终目的并不是把孩子的思路引向【标准答案】,让学生掌握【标准答案】。如果那样的话,我们的教学哪还谈得上有创造性、有个性呢?
3
自由活动时,王骑小朋友因为两个雪花片插不到一起而向我【求救】:【老师,这两个我插不上,请你帮帮我吧!】我对他说:【只要你仔细看,对准了再插就可以了。】结果他是屡试屡败,不断抬头看我,终于得出了结论:【老师,这两个雪花片一定有问题,永远不可能插在一起,我可不插了,我要换一个。】【别忙,老师来试试。】我接过雪花片,仔细一看,插口有点变形,但只要对准了,稍微一用力就能插上。于是,我稍加摆弄,便将雪花片插在一起了。【哇!黄老师真棒!】王骑高兴的拍着手,但转眼间就露出了惊异的表情,因为我又把雪花片拆开,放到他眼前。【老师,为什么又拆了呢?】王骑的脸上写满了不高兴。【王骑,刚才为什么说老师真棒?】【因为老师把很难插的雪花片插在一起。】【为什么老师能插上,而你却不能插上?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说明我不棒。】【可是你说雪花片有问题,老师帮助你插上,是要告诉你,他们没有问题。】【可是老师又拆了?多可惜!】【一点也不可惜,因为老师觉得你很棒,也能插上,怎么样?想不想试试?】【想!】王骑拿起两片雪花片,一开始,他仍然办不到,就抬头看我,我只是微笑的看着他。我的鼓励使他消除了内心的顾虑,他终于插上了。【老师,我插上了,我很棒!】他的脸上洋溢着得意的喜悦,我也为他高兴。由此使我想到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依赖性很强,其原因之一,就是平时家长、老师对孩子力所能及的事包办、代替的太多。我觉得我们老师和家长应该有意识的让孩子体验困难,遇到问题,应该鼓励他们想办法解决。这样,不仅能培养孩子自信、勇敢、果断的意识品质,还能丰富孩子的知识,经验,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我们教师还应该看重日常生活中每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将工作从量的积累达到质的转变,给幼儿以积极、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