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走出的你《都挺好》吗?
2019年,根据阿耐同名小说改编,由简川訸执导,姚晨、倪大红、郭京飞等主演的都市家庭情感剧---《都挺好》一经上线,口碑、收视率不断攀升,刷新了国产都市剧的新高度。
《都挺好》以其细腻的视角,刻画了一系列啼笑皆非、有笑有泪的真实场景,还原了苏家人生活琐碎,展现了现代人面对亲情羁绊、家庭困恼、事业压力的矛盾,通过自我改变与成长获得亲情和解,争得美满幸福。
随着电视剧的热播,一场关于原生家庭的大讨论在网络上悄然升起。而“原生家庭”在百度的搜索结果高达6500万余次,在豆瓣、芝士回答等以知识内容著称的社交平台一直活跃着关于“原生家庭”的专题小组。
原生家庭走出的苏家子女
苏明哲,苏家大哥,学生时代的学霸,成年人中的佼楚,美国新公民,幸福小家庭,人生不无得意。
在剧中一直以老大形象示人,力图以老大的权威与感召增加苏家粘合力。
孝道、大度、理性、温文尔雅是导演贴给他的个人标签。
但面对父亲养老困难、失业挫折、与妻子关系不睦时,他又表现出了典型的“要面子”、“讲排场”、“大男子主义”。而,这些都可以从苏家环境及教育里找到影子。
苏母,赵美兰,一个通过自己的努力从“农村人”变成“城里人”,并带着自己的弟弟一起走出大山村的家庭妇女。要强、讲面子、不甘平凡,甚至于强势,这些无一不影响着苏明哲的成长。
苏明成,苏家老二,“啃老”、“不讲理”、“老小孩”、“打老婆”、“废物”,在他的身上几乎可以用尽对一个成年人所有的批判。但,这是他想的吗?
批判到极致,明成终于爆发,他悔恨父母对他的过度溺爱,控诉苏母对他生活的过度干预,表达着成长的不自由。
苏明玉,苏家小妹,姚晨的出演将这个要强的邻家小妹形象刻画到极致,从小被忽视,得不到关爱愤而离家出走,独自闯荡生活,生活终究没有辜负她,努力与奋斗带给了她日后的荣耀与财富自由。
苏明玉是这部剧里好感度最高的一位人物,知性、理智、聪慧、忠诚、勇敢,导演几乎将所有的光辉到赋予她一身。
即便是这样一个堪称完美的现代女性,却也有着自己的小缺陷:人情味淡薄、理智之余略显尖酸刻薄,这显然与其童年时缺少关爱有关。
原生家庭走出的我们
有一期《奇葩大会》里,主持人马东问著名心理学家武志红:“很多人把长大以后的所有不顺心、不如意,改不了的毛病,克服不了的性格障碍,过不了的待人接物的那些门槛,都归结为原生家庭,有那么严重吗?”
心理学研究者武志红没有丝毫的犹豫,“有!”。
简短的对话,发出无数人的心声。
而,著名的精神学研究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曾分析原生家庭对多个孩子的性格影响:第一个出生的孩子往往扮演有责任感的、代理父母的角色;被忽略、不被待见的的那个孩子普遍缺少自我认同,他们需要借助成功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在家庭中找到位置;而被偏爱的孩子会成为喜欢取乐、不负责任的冒险者。
这与剧中苏家三哥妹高度吻合。
原生家庭对于孩子的影响,无可回避。
“要不是因为你,我早就和你爸(妈)离婚了。”这几乎成为了每个父母在家庭矛盾无以回避时的口头禅。
他们以为,这是对孩子存在意义的认可和在乎,但他们不知道,这沉甸甸的爱早已经变味道,他们不知道那个孩子并不需要没有感情的结合,更不愿意成为没有感情的结合的借口。他们没有意识到,夫妻关系才是家庭最基础的关系,如果夫妻关系不能和睦,这种说辞只会让那个被作为理由的孩子感觉无所适从,幸福感随之骤降。
“邻居家的孩子”比我们成绩好,比我们更听话,比我们多才多艺,比我们更孝敬父母,比我们拥有更成功的事业,比我们拥有更幸福的小家庭……
虽然很多时候这种比较在父母们看来只是善意的督促,但,他们永远也不会明白,比较中成长起来的生命开始更关注别人的看法而忘记了自己存在的特殊性,往往会因为别人的看法而改变自己的想法,他们甚至学会“攀比”“逞能”这种奇怪的能力。
被过度的干涉的生活,源于父母热烈而急切的爱,他们告诉我们每个阶段该做什么,比如不要早恋,再比如该去谈恋爱了,他们用他们的人生轨迹或未曾实现的理想来教导我们该怎么做。
但他们似乎忽略了自出生那一刻起,生命就已经是独立的个体。生命会自我成长,每个人都会走上寻找人生风景的路。这种“过来人”式的教导虽然本质上只是想让幼小的生命少走弯路,但,有些“弯路”是人生必经,有些故事注定会发生。过度的教导,或者适得其反,或者让孩子变的不够自信,优柔寡断,处理不好本该属于自己处理的事情。“妈宝男”苏明成的控诉余音未消。
自己未曾实现的生活,他们渴望孩子能够去完成。在那个意识里,孩子不仅是生命的延续,更是梦想的传承。于是,他们会谆谆善诱,会帮你做好选择。我们不能否认这种帮助很多时候解决了我们的一些麻烦,但同样,不能忽视,这种帮助在另外一些时候,成为了生活的阻碍。
过激者甚至不能接受孩子的梦想与自己的规划有着天壤之别。“你可以”被“你应该”代替以后,孩子只是在生命历程里看到了父母的期许,自己内心里真实的想法,被深深隐藏。直到某一天,强烈迸发,而这种迸发往往会带来海啸式的灾难。
“天下父母心”,自我牺牲式的、倾其所有的爱让我们感动又害怕。感动于世间无私的爱,害怕辜负了这爱里的牺牲,生活开始变得沉重。
父母们认为这是为人父母的天职,是不可亵渎的浓烈的爱,但他们不知道,也不需要知道,被爱者在这份爱里是如何的拘束不安,如何小心翼翼,他们害怕自己的一个不小心就辜负了这无私的爱,他们因此不能轻松愉悦的去享受这世间的小美好,因为他们时刻在警醒,这享受是对牺牲的背叛。他们会苛责自己,一旦出错就会无限愧疚,这让日后的他们会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活的并不轻松。
“为你好”这几乎可以概括所有父母的初衷。但他们似乎并不认可“为你好”的界限。他们会用近乎强制的思维与规则让你接受那些“为你好”。
“为你好”, 所以你得听着;“为你好”,所以你得承受着;“为你好”,所以你连反驳都无从做起。但是,他们却并不知道那个被“为你好”的人内心里渴望着怎样的尝试,偷吃一根冰淇淋,暗恋一个心上人,疯狂的去跟随内心的想法…..,但“为你好”之下,这些只能是不能被发现的秘密。
“你要懂事”在尚不明成年人世界规则的年纪,他们教导的懂事只是希望你少给他们惹事,你要听话。听什么话?听他们的话,懂什么事?懂大人的事。可是,这本身就是矛盾的,听话因为年幼,又如何懂大人的事呢?
《狗十三》里被大人规则驯化,从而被迫成长的李玩,内心里的挣扎与无助写满了他往后的人生。他像大人们期待那样,平静而守本分的生活,可是谁曾注意到,那个本应该张扬的年纪却压抑的如同垂死的老人。
他们不知道,夫妻间的争吵会让孩子缺少安全感;
他们不知道,指责只会让孩子变的更加孤僻;
他们不知道,和谐幸福的家庭关系才能促成生命顽强茁壮。
和解,重生
有人做过一次有趣的调查,主题关于“成年后的你是否走出了原生家庭的影响”,结果显示,仅有7.22%的人表示完全走出,而11%的人表示仍然被原生家庭影响着。
受限于样本数量及采样的随机性,这份调查并不能完全反应出真实情况。但,至少说明,原生家庭并必然造成恶劣的结果。
武志红在《奇葩大会》上说,“我们是在找原因,但不是在怪罪家庭”,“我们可以改变”。
《都挺好》里苏明玉有过一句独白“你可以选择不原谅,但你也可以放下”。
要知道,我们是第一次做孩子,但对于大多数家长来说,他们也是第一次做父母。
他们只是凭借着对你的爱,去独自对抗未知的所有,他们不完美,但,也值得被原谅。
一本关于原生家庭书说,“当你终止了旧有的家庭模式并打破循环时,也为你的孩子、你孩子的孩子以及以后的子子孙孙,送上了一份无比珍贵的礼物,你是在塑造未来。”
与过去和解,与自我和解,带着初生的心去感受爱与被爱。
这必然是一个艰辛而漫长的过程。
一位朋友,有过四五年的伤痛经历,“那些黑暗里舔舐伤口的感觉就像把自己掰开了,揉碎了,再一点点拼凑起来,这拼凑起来的,虽然会是原先的轮廓,但,很多事已经潜移默化的改变了。”
这改变显而易见,面对困难时会预设阻碍,面对关爱时会有所质疑,向着阳光时会忧郁,独处黑暗时会落寞……浅浅淡淡的印记还存留在他的身上。
但,万幸的是,他依然善良,心里仍包裹着热爱,他的周边也围绕着试图用融化自己的滚烫来粘合他过往伤痛的父母。
黑夜不是一瞬就到了白昼,伤口需要时间去自我治愈。但,只要热爱还在,渴望不灭,阳光会撒到每一个角落。
与自己和解,简短五个字,却需要耗费巨大的精力,给时间一点时间,给希望一点机会,给自己一点明媚,撕心裂肺带来的总会是破茧成蝶。
是新生,也是新生催生而出的《都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