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全球55%的肝癌患者在我国,手术依然是肝癌最有效的治疗方法。肝内胆管结石、肝外伤、肝脓肿等患者也需要进行肝切除手术。
面对如此庞大手术患者群,如何让患者从手术中损伤最小获益最大?数字医学技术的加入将肝切除手术变得更精准。
“三维肝脏可视化系统+ICG分子荧光技术,可帮助医生实现现代化的部分肝切除术”。
中国科学院院士院士、香港中文大学外科学系教授、国际肝胆胰协会主席刘允怡在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数字医学临床外科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暨第二届国际数字医学大会上如是表示。
刘允怡院士表示,现代化进行部分肝切除术,需要三大步骤:术前病灶定位、术前策划手术、术中执行术前策划。
三维肝脏可视化系统在前两个步骤让一切变得更为精准。
刘允怡院士介绍,三维人体可视化系统可以让肝脏做不同角度的旋转,可清楚帮助了解病灶所在位置,定位肿瘤位于处于哪一个肝段。
他解释,肝脏内部透视后可清楚看见不同结构的相互关系;通过增加或减少,可清楚看见病灶和不同血管的关系;并且每个肝段都可以看到肝内结构,8个肝段可逐一仔细查看。
人的肝脏分为左右两个半肝,共四个扇区、七个段,另外还有一个尾状叶即尾段。
当病人需要肝切除手术,到底应该怎么切病人最为获益?
刘允怡院士表示,手术策划决定进行哪一部分肝切除,主要决定因素为四个——病灶所在的肝段、切缘宽或者窄,未来残肝容积,肝内血管变异。
他说,每一个肝段都是独立单位,都由独立的肝动脉、门静脉、肝管和肝静脉分支,可单独或与邻近肝段组合切除,因此,肝切除手术应该以“肝段为本”。
切缘方面,肝癌决定切缘,最好也以肝段为本,如肝功能容许,目标切缘应为2公分而非1公分,可用中央段亚段切除增大切缘。为什么要较宽的切缘?他解释,主要是因为微血管侵犯。微血管侵犯会根据门静脉分支血流顺流或逆流方向来转移。
小于2厘米的肝癌普遍被认同为在治愈性治疗后的预后十分好,但是在这些病人中,微血管侵犯也是有发生在一部分病人的手术后标本中,有43/143即约28.9%的病人在部分肝切除后标本中发现微血管侵犯。
残肝容积也是必须要考虑的因素。
如是正常的肝脏切除,未来残肝容积应为标准肝脏容积的30%,而如果病人是乙型肝炎或化疗后,未来残肝容积应大于40%。
肝脏血管变异也让手术设计有很多变数。肝动脉变异通常发生在肝外,可使肝切除手术变得容易。门静脉变异通常发生在肝内,有些变异使手术变得困难或不可进行。
肝静脉变异,在右半肝切除牺牲肝中静脉或可引致肝4段残肝充血。
而通过术前三维可视化模拟手术,可预计因未来残肝不足而改变手术方式,如将右半肝切除改为5、7、8肝段切除等,可在术前可以找出肿瘤跟不同血管的关系,并能在决定手术类型后现实出断肝实质时遇到的肝实质不同深度的血管情况。
另外,模拟手术还可以可用于培训新一代外科医生手术操作技巧。
三维可视化系统可以带来精确的术前病灶定位,并在术前策划精准手术和定下手术方案,但是在术中如何施行术前的策划,还要求有术中导航办法。
”ICG分子荧光技术在这方面可弥补空缺。”
刘允怡教授说。
ICG(吲哚菁绿)是一种近红外荧光染料,具有荧光特性,以及在肝癌组织中特异性聚焦的特点。
刘允怡院士介绍,在ICG荧光造影下,肝癌与邻近肝实质边界非常清楚易认,卫星癌灶或小癌灶,小至2毫米也可显示。可帮助医生肿瘤定位和决定肝癌与邻近肝实质边界、寻找卫星灶、决定不同肝段找出正确断肝平面。
“运用三维肝脏可视化技术,可在术前进行精确病灶定位和精准手术策划,配合ICG分子荧光技术作为导航,术前的策划也得以在术中施行。
“刘允怡院士总结。
(通讯员:胡琼珍、伍晓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