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重庆市綦江南州中学初二语文于2015年入职执教人:满路萍
一、教材分析
课文定位: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篇课文。
单元目标:本单元的课文意在让学生关注各地的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并通过这些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去感受自身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课文基本情况:本文属于民俗文化中的食文化,小小的鸭蛋,让我们感受到它背后的文化意味和浓郁民俗风情。
二、学情分析
讲授对象:八年级学生
.处在青春期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并且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欲望。
.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学生来说,应该是比较疏远的话题,缺乏认识了解传统文化的机会,更加不知道如何欣赏传统文化。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端午习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
能力目标:通过反复品味本文语言,体会文中蕴含的情趣;
德育目标: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了解端午习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
教学难点:通过反复品味本文语言,体会文中蕴含的情趣。
四、教法学法
学法:归纳复述诵读品味合作感悟探究反思
教法:激趣法—导入启迪法师:从标题可以看出,这篇文章主要写的是什么呢?师:有一个词强烈的流露了作者的情感生师:咱们来看看具体是怎么装的?师:老是想问蠢鸭蛋是啥样的鸭蛋,秀气的鸭蛋又是什么样的呢?(
提供了一些问题,供你参考:
1、高邮的咸鸭蛋很闻名,可是为什么题目是"端午的鸭蛋"而不是"高邮的鸭蛋"
作者花了不少笔墨盛赞故乡高邮的鸭蛋,但为了突出端午节的故乡风俗,同时,端午的鸭蛋是一年中滋味最美的时候,所以用了这个题目.
2、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
第一段以"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开头,介绍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风俗;又列举了"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这两种较为独特的风俗.七种风俗,一笔一笔写来,丝毫不乱.
对家乡咸鸭蛋的难以忘怀,实际上不是作者个人的心态.这是人类普遍的心理.儿时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会笼罩一层异样的光辉.
3、我们常说,写文章忌东拉西扯.本文既是写端午的鸭蛋,为什么要扯到
清代著名作家袁枚,而且还说自己并不喜欢他,但又喜欢他的《腌蛋》一条 这样说岂不是东拉西扯,自相矛盾
这样不是东拉西扯.提到袁枚,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引用他的文句,更可以增添文章的古雅之气,避免了行文的单调死板.而且袁枚对于咸鸭蛋的见解,与作者暗合,所以作者要说到袁枚.说自己不喜欢袁枚,体现了作者率真的个性.
4、第二段除了写高邮咸蛋的特点外,还写了什么内容
本段除了写高邮咸蛋的特点外,还写了吃法,端午跟鸭蛋有关的风俗,如何
挑选鸭蛋等内容.
5、准确而全面地概括端午鸭蛋的特点。
⑴蛋白柔嫩 ⑵油多 ⑶黄是通红的 (总:皮细而油多)
6、汪曾祺的语言,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
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一语言特色的
⑴口语色彩浓厚.首先表现在好用短句,有时一句一断,大有生活中说一句
停一下,略想想后再接着说的神态.例如:"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鸭蛋于是出了名.其次,文中时时穿插十分朴素的"大白话",使文章的生活气息更为浓厚:"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均是信口而出,自然而然,让人倍感亲切.
⑵古汉语的点缀使文章多了书卷气,增添了典雅之美.例如"高邮鸭蛋的特
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在这里,典雅的文言词语与极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让人不由暗暗佩服作者居然能将极雅与极俗的两种语言如此自然和谐地捏到一处并倍添韵味的艺术功力.
⑶善于运用语言"造型".作者有时只用一两个字眼就能写出事物的特色
神韵.如他写咸鸭蛋"头一筷子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那种绘声绘色,那种动感和快感,从一个"吱"字中得到了活灵活现的表现.
7、文章如此津津乐道"咸鸭蛋"有意义吗?
其实,日常生活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生活中并不总是惊涛骇浪,也未必处处正襟危坐.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所以,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是汪曾祺散文的魅力所在.文章读来从容散淡,大有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4.讲囊萤映雪两个故事是由孩子们把萤火虫装在蛋壳里自然联想到的,而且认真地把囊萤与用蛋壳装萤火虫比较来谈,郑重其事地说要是现在的新五号字就看不清了,非常孩子气,完全是从孩童的心理角度去思考,用孩子的口气去叙述,显得童趣盎然,自然纯真,正是对美好童年的无限遐思和眷恋。另外引用史上有关读书的名人轶事,更是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和艺术气氛,有一种淡雅的幽思引人回味。
3.不可删去
本句话注重的是那种绘声绘色,那种动感,以及快感,从一个“吱”字中得到了活灵活现的表现。所以不能删去.
2.第一段为下文预设了一个合理的背景,渲染出了“端午”的气氛,这也体现了作者的写作风格.
才0分??不给分,真小气
1.(质细),(油多)。(文言文)
2.引出下文。
3.不好,这个字是比较口语化的,这句话就因为这个字而显得形象。
4.因为文章前面提到了,小孩子吃完鸭蛋后,把蛋壳用来装捉来的萤火虫,说到萤火虫,又想到了小时候读囊萤映雪的故事。
这也体现了汪曾祺散文闲适自由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