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知识

中医理论的循证依据4

中医理论的循证依据4

第五节消化系统药1分解食物药分解食物的药属于中医的“消导药”。麦芽【作用和用途】

(1)分解食物:内含淀粉酶、蛋白酶,可分解食物,类似于中医的“消导”作用,可用于治疗消化不良,尤其适合于不当食用米面类引起的“食滞胃脘证”。

(2)回乳。【用法】10g~15g,水煎服,不宜久煎,生用最好。回乳用60g~120g,授乳期不宜用。山楂【作用和用途】内含脂肪酶、蛋白酶和有机酸,同时可促进胃内消化酶的分泌,有促进分解食物的作用,尤其适合于油脂导致的中医中的“食滞胃脘证”。【用法】10g~15g,水煎服。2促进胃肠道分泌药促进胃肠道分泌、恢复消化功能的药物。属于中医的“补脾药”和“健脾药”,有时也称“补气药”。白豆蔻【作用和用途】

(1)促进肠胃分泌:促进肠胃分泌的同时,还可增加肠管蠕动。用于治疗消化不良,腹胀,类似于中医的“补脾”、“理气”。

(2)止呕:类似于中医的“降逆”。【用法】3g~10g,水煎服,后下。散剂2g~5g为宜。石斛【作用和用途】

(1)增强消化功能:促进胃液分泌,还可增强肠蠕动,可用于治疗消化不良。类似于中医的“补脾”或“理气”作用。

(2)解热:常用于治疗慢性低热,类似于中医的“清虚热”作用。

(3)镇痛.【用法】9g~20g,水煎服。白术【作用和用途】

(1)促进肠胃分泌:可增强消化功能,改善一般状况。类似于中医的“补脾”或“补气”作用。

(2)增强免疫力:有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升高白细胞、增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作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类似于中医的“补正气”作用。

(3)有降血糖及持久的利尿作用。【用法】3g~12g,水煎服。鸡内金【作用和用途】内含胃激素,可使胃液分泌量及酸度增加,加强蠕动,加速排空。用于治疗食入过多导致的消化不良。类似于中医的“补脾”作用。【用法】3g~9g,水煎服;若研末吞服,每次3g。煎剂疗效差。姜【作用和用途】

(1)增强消化功能:能促进肠液分泌和肠蠕动,可用于治疗消化不良,中医称为“健脾”,常用干姜。

(2)止呕:所含的姜油酮和油酮是止呕的主要成分,常用生姜或煨姜。

(3)扩张皮肤血管和发汗:能增强皮肤的血液循环,可解除热病的畏寒、怕风症状。挥发油可刺激汗腺分泌而解热,常用生姜。类似于中医“祛表”作用。【用法】3g~9g,水煎服。3消化道动力药胃肠蠕动减弱、张力减低属于中医的“气滞证”之一,治疗消化道动力和张力异常的作用,往往有双向调节作用,类似于中医的“理气”,有时也称“行气药”。蠕动增快、张力增高引起的腹痛,类似于中医“脘腹挛急疼痛”,针对此症的中医治疗称为“柔肝”。乌药【作用和用途】

(1)调节胃肠神经:有促进胃肠道蠕动的作用,又能降低肠管的张力、拮抗乙酰胆碱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胃肠功能紊乱出现的腹胀,胃肠道、胆道痉挛等。类似于中医的“理气”作用。

(2)促进消化道分泌,类似于中医的“健脾”作用。

(3)降低肌肉张力:可用于骨骼肌痉挛引起的疼痛。类似于中医“柔肝”作用。

(4)兴奋作用:有兴奋交感神经的作用。类似于中医的“升(肝)阳”或“补宗气”作用。也可兴奋大脑皮质,类似于中医的“提神”或“开窍”作用。【用法】3g~12g,水煎服。木香【作用和用途】

(1)调节胃肠道活动:可双向调节胃肠道的活动。用于治疗胃肠功能紊乱,类似于中医的“理气”作用。

(2)平喘:可松弛气管平滑肌。

(3)升高血压:类似于中医“升(肝)阳”作用。

(4)抗微生物: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大肠杆菌等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常用于治疗消化道、泌尿生殖系统感染,类似于中医的“清下焦湿热”的作用。【用法】3g~9g,胆绞痛可加到15g,水煎服。陈皮【作用和用途】

(1)解痉:能抑制消化道的活动功能,解除胃肠道、胆道痉挛,抗溃疡,类似于中医“柔肝”作用。

(2)促进消化道分泌和利胆:类似于中医的“补脾”和“清下焦湿热”作用。

(3)平喘、祛痰。

(4)升高血压。可称之为“升(肝)阳”作用。【用法】3g~9g,水煎服。大腹皮【作用和用途】大腹皮能增强肠管的紧张度和收缩性,可用于治疗肠管麻痹引起的腹胀、肠道积气。类似于中医的“理气”作用。【用法】3g~9g,水煎服。白芍【作用和用途】止痛:本药有中枢止痛作用,也可通过降低脊髓反射弓的兴奋性使肌张力降低,可解除痉挛性疼痛,可抑制亢进的胃肠道蠕动,抑制胃酸;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出现的疼痛。可抑制子宫平滑肌,用于治疗子宫痉挛引起的痛经。类似于中医的“柔肝”作用。【用法】9g~18g,水煎服。【副作用】含苯甲酸,肝功能不良者不宜长期服用。4利胆药茵陈【作用和用途】

(1)利胆:促进排泄胆汁的溶液和溶质,用于治疗各种黄疸。

(2)解热:9g~15g,水煎服,不宜久煎。栀子【作用和用途】

(1)利胆:可增强胆汁分泌,降低血中胆红素。用于治疗肝功能损害出现的黄染。

(2)解热:作用于体温中枢,有退热的作用。常用于治疗外科感染出现的发热。

(3)抗微生物:可抑制溶血性链球菌等。常用于治疗外科感染。【用法】3g~10g,水煎服。黄芩【作用和用途】

(1)利胆。

(2)抗微生物:体外实验表明,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百日咳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绿脓杆菌等都有抑制作用,还有抗流感病毒的作用。类似于中医的“解毒”作用,可用于治疗“实热证”。

(3)解热:具有明显的解热作用。

(4)降血压和抗过敏。【用法】3g~10g,水煎服。郁金【作用和用途】

(1)利胆:含姜黄素,能促进胆汁分泌和排泄。用于治疗黄染,和中医的“肝胆湿热证”。

(2)扩血管:可用于治疗动脉痉挛或狭窄引起的缺血症状。扩血管类似于中医的“行(宗)气”。

(3)抗肿瘤:可抑制肿瘤的生长,类似于中医的“软坚散结”作用。【用法】3g~9g,水煎服。5止泻药中医认为,肠腔内壁过分光滑以致于肠内容物过快地通过,如能使光滑的肠壁变涩,即可达到止泻的目的,此作用被称之为“涩肠”。藿香【作用和用途】

(1)止泻:含挥发油,有清香的气味。含有广藿香酮,对痢疾杆菌等有抑制作用,可治疗感染性腹泻。此法被称为“芳香化湿”法。

(2)促进肠胃分泌:通过促进肠胃分泌的作用,增强消化道自身的消化能力,类似于中医的“补脾”作用。

(3)调节胃肠道神经,可治疗腹部胀痛。【用法】3g~10g,水煎服。赤石脂【作用和用途】止泻:内含硅酸铝等,能吸收肠道有毒物质,有保护消化道粘膜的作用,用于慢性腹泻的对症治疗。【用法】6g~24g,水煎服。散剂减半。【禁忌症】久泻而湿热未尽者不宜用。五倍子【作用和用途】

(1)止泻:内含70%~80%的鞣酸,有强大的收敛作用,可使溃疡面的蛋白凝固,表面致密,有利于止血。用于治疗慢性腹泻。鞣酸有涩的味道,中医将这种止泻作用称为“涩肠”。

(2)抗微生物:对多种杆菌有抑制作用,常用于治疗慢性的“大肠湿热证”。【用法】入散剂内服,一次0.5g~1.5g。【其他】诃子、石榴皮、金樱子均含鞣质,均有本药的作用。6导泻药大黄【作用和用途】

(1)导泻:有效成分为蒽醌类化合物,能刺激肠壁收缩、促进分泌,致使大便变软,易于排出。这一作用被中医描述为“荡涤胃肠积滞的燥结”。

(2)抗微生物: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结核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用于治疗“大肠湿热证”等。(4)利胆:有收缩胆囊、松弛奥狄氏括约肌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肝胆疾病。(5)止血:能缩短凝血时间,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收缩血管,增加纤维蛋白,促进血小板的制造,促进血液凝固,可用于治疗各种出血。(6)抗肿瘤:可抑制癌细胞呼吸、氧化脱氢及DNA的合成,对淋巴肉瘤作用较强。【用法】3g~12g,水煎服。蒽醌类化合物久煎后多被破坏,泻下的作用消失,因含有鞣质反而有“涩肠”作用,用于导泻时不宜久煎。【禁忌症】经期、孕妇、乳期慎用或忌用。火麻仁【作用和用途】含有脂质,在肠中遇碱性肠液后分解为脂肪酸,可促进肠蠕动,肠液分泌增多,大便变软,产生缓和导泻的作用。中医认为这一作用是油脂的润滑作用,将这样的作用称为“润肠”。常用于治疗体质虚弱患者的便秘。【用法】9g~30g,水煎服。第六节泌尿、生殖和血液系统药

1、泌尿系统药该利尿药被中医称为“利水药”。萹蓄【作用和用途】

(1)利尿:可促进尿钠的排出,有显著的利尿作用,可用于治疗水肿。

(2)抗微生物:对痢疾杆菌、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都有抑制作用,多用于治疗“膀胱湿热证”和“大肠湿热证”。【用法】9g~15g,水煎服。瞿麦【作用和用途】

(1)抗微生物:对大肠杆菌等多种杆菌有抑制作用,常用于治疗尿路感染,即中医的“膀胱湿热证”。

(2)利尿:其煎剂有显著的利尿作用,能治疗水肿。【用法】6g~12g,水煎服。瞿麦穗作用更强。茯苓【作用和用途】

(1)利尿:可利尿、排钠,用于消肿和尿路感染的治疗。

(2)增强免疫:有增强免疫作用,可用于各种慢性疾病的辅助治疗,中医称为“扶正气”。

(3)镇静:用于治疗神经衰弱或疲劳综合征,类似于治疗中医的“心血虚”。

(4)降血糖。【用法】6g~18g,水煎服,或入丸散剂。泽泻【作用和用途】

(1)利尿:能增加尿素、氯化钠的排泄,增加尿量,对肾炎患者的作用更加明显,用于治疗水肿。

(2)降血糖和降血压。【用法】3g~12g,水煎服。或入丸剂。半边莲【作用和用途】其煎剂、浸剂可使尿中钠、氯、钾离子的排出量增加,尿量增多,可用于治疗水肿证。【用法】5g~15g,水煎服。

2、生殖系统药这类药有改善生殖系统功能的作用,属于中医“补肾”的一种。因此类药属于热药,有时也称“补阳药”。鹿茸【作用和用途】

(1)增强性功能:可增强性腺的功能,类似于中医“补肾精”作用。

(2)改善一般状况:增强机体工作能力,促进食欲。类似于中医的“补气”作用。

(3)促进红细胞增生:增加血红蛋白。类似于中医的“补血”作用。

(4)治疗神经衰弱:改善睡眠,消除疲劳,类似于中医“补心血”作用。

(5)升血压:治疗伴有低血压的慢性循环障碍,可使脉管充盈,血压上升,心音增强。类似于中医“升(肝)阳”或“补(宗)气”。【用法】0.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