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知识

大秦帝国有汾城之战,秦昭襄王与各诸侯约定,若胜则各国称臣,若败秦不东出。这是作者瞎编的呢?还是有真事?

大秦帝国有汾城之战,秦昭襄王与各诸侯约定,若胜则各国称臣,若败秦不东出。这是作者瞎编的呢?还是有真事?

汾城之战是存在的。

具体细节就一句:“晋楚流死(我)(汾)两万人”。

至于当时秦廷怎么统计出的淹死有20,000人,除淹死的人以外另有多少损失,不清楚。而后秦军什么时候夺回汾城的也不清楚,估计是在虞城之战以后。

至于汾城之战以后的内容也失载。只知道安邑方面陷入了动荡,王稽甚至出现了通敌的嫌疑。另外,魏军是在某个时间节点夺取了虞城的。目前已知的内容只有以上两点,具体魏、楚军队在河东干了什么不清楚。

在邯郸之战以后的一系列军事行动当中,秦廷倒没有太避讳汾城之败和之后信梁在斩首赵军90,000级以后被乐乘击败。考虑到这个因素,为什么汾城之败到安邑大震之间的内容全部失载不好说,可能单纯是因为史料丢了(这在战国史料中很正常),也可能是当时秦军的表现远比前面这些败仗更寒碜所以被隐掉了(这在战国史料中也正常)。

回到《大秦帝国》的剧情:

这段虽然可以说是借了一个汾城之战的名完全虚构的,不过“称臣”一事也并非完全凭空想象。

在魏楚联军在河东击败秦军以后,当时魏国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夺取秦国东方的陶邑,楚国则一刀把鲁国宰了(此举对控制齐廷有极大意义),所以没怎么搭理秦国的反攻。因此,在这一阶段,韩国朝秦,魏国对秦廷宣布“委国听令”——此举似乎是要求秦国承认自己吞并陶卫的既成事实,然后在秦楚之间搞平衡。

楼主所说的事件并不是史实,也不是《大秦帝国》原著作者孙皓晖先生的杜撰,而是《大秦帝国之崛起》电视剧编剧的自由发挥。

当然,这段剧情对于对战国史理解停留在“长平之战后六国一蹶不振坐以待毙”的观众而言,并不会觉得有违和感,甚至还会觉得挺爽的。但对于认真捋过长平之战后的各国动向的战国史爱好者来说,这段剧情确实是能让人笑掉大牙的存在,其滑稽程度不亚于手撕鬼子。

要说编剧也不能算信口开河,《史记》里确实有过长平之战后“韩王入朝,魏委国听令(原话记不得了)的记载,编剧很可能是根据这段记载开的脑洞。但,编剧犯了一个很多战国史爱好者都会犯的错误——他无视了魏国在“委国听令”前的动向,把史书上的字面记载当做了魏安釐王的真实态度。

魏国在“委国听令”前,先伙着楚国在河东暴揍了一顿秦国,之后用河东跟秦国打了半天拉锯战,趁机把秦国一直用来恶心三晋的陶邑给抢了——注意,陶邑并不是一个普通的地区,它一来是秦国参与五国伐齐的战利品,二来是秦国二十几年来用来夹击三晋,特别是魏国的桥头堡,三来它还是当时天下最为富庶的地区。秦国丢了这块地盘,损失不可谓不大。

那么问题来了,你觉得在这种时候,魏安釐王的“委国听令”,是真正的臣服秦国呢?还是在寒碜秦昭襄王呢?还是有其他政治目的呢?

至于楚考烈王后期有事没事就隔着魏国扇秦国大嘴巴子,扇得秦昭襄王直接以“铁剑和演员”表达他对楚考烈王的惧怕的记载,编剧更是直接无视了。

不过说句题外话,《崛起》剧本不行归剧本不行,演秦昭襄王的张博演技确实很可,拍《崛起》时他才28岁,倒数第二集里跟火力全开的富大龙对线居然没输…

再想想某位“顶级流量”28岁时的“献舍式演技”,某位片酬一亿的“纯爷们”明星28岁时拍的《刘海堡垒》…是吧?

唉,人比人,气死人啊。

你这是看不起芝士回答上的历史发明家王靖海啊。

芝士回答上的历史发明家王靖海可以脑补秦72望族主导了焚书坑儒这样的大事件,却不允许孙浩晖在汾城之战这种小事件上进行改编?

王靖海觉得自己脑补的历史才是正史,凭什么要求孙浩晖不可以说自己写的《大秦帝国》是正史。

你等王靖海把72望族在秦国200年的发展脉络写出来,看下有没有提到汾城之战。如果没提到,肯定就是作者瞎编。如果有提到,王靖海肯定说的更全。

秦的每一步决定,没有秦72望族的参与,肯定都是瞎编的。

直接上结论:瞎编的。

汾城之战只能算邯郸之战的余波(或是一部分),甚至连存在与否都成疑。大秦3草草结束也实在让我摸不到头脑,最后儿戏一般的诸王会面、三两句话就把“摎”拔擢为将,解气一样把范睢王稽郑安平拉一波A了再加上最后的君子协定,张博撸袖子吹个牛逼直接片尾曲走起,无不显示着剧情的崩塌与黔驴技穷,更别说王某人凉了之后剧组花了多少时间给他擦屁股,一部拍摄十个月PS一年的电视剧,也是真的没谁了

顺便说句有一说一王某人涉毒居然还能脱罪抽身我是真的没想到的,他背后究竟藏着什么怪物我也不敢妄加揣度

说回到秦3上,我只能说拔了那个父子相见的临时场景,整部剧简直是生生拉低了老秦三部曲的一个档次,秦1靠伟光正的商君把一个泯灭人性的战争机器国度扭曲成了大秦特色封建主义,秦2最贴近史实当然摘了那几个画蛇添足的女角色(说的就是你们俩,苏萱和姬狐)能更上一层楼,秦3……

随便说几点吧,想到了再补充

1.苏秦先生反间计灭齐确实是一段值得大书特书的桥段,但他勾搭的并不是什么子虚乌有的姬狐公主,而是实打实的上了燕昭王的亲妈;

2.范睢被黑成废物小人这一点大家已经说烂了,我只说一句,范睢最后抽身而退得以善终,王稽很早就因为被稷鹅猜忌所杀,郑安平……政哥哥还想要他的脑袋呢,你不能因为他是冯高就又一次把人砍了啊

3.剧里的战争镜头,大家也都知道因为王某人的原因不得不重做或者尽量糊弄过去,最后所谓的汾城之战,全程三分钟,初版驷鹅大喊一声我们败了就结束了,我也不好多说什么;顺便题主你觉得这种“一战定天下”,给稷鹅贴金的君子之约真的会有人遵守吗?真的会遵守也就不用打来打去又征战了五十年了,事实上稷鹅末年被楚考烈王暴揍,早年吃掉的楚国国土大部分又吐了回去

4.该说不说张博的胳膊是真的好看(?)

这段是崛起里面的败笔,虎头蛇尾,强行给秦昭襄王末世战略失败安排一个好结局,想说明即便没有白起,在秦昭襄王指挥下秦国新锐一样能大胜六国联军。所以崛起虽然也不算烂剧,但整体水平远不如纵横,尤其是后期的六国大部分君主和纵横里的齐王、两代魏王、韩王、楚王、赵王差太远。纵横的齐威王老谋深算,魏惠王的大智若愚,魏襄王从一腔热血的王子到与魏惠王一样的老成谋国、 哪怕就是经常演太君的韩王也是看似糊涂实则精明、 楚怀王也演出了时昏时明譬如袁绍一般的感觉、王胖子版的赵武灵王出场不多,但是几句话就能感受老谋干练之王的感觉,一看就知这些君主作为惠文王同时代的劲敌都不是省油的灯,哪怕就是周天子在举鼎一段里台词神情都是极为不错的,而第二部中的列国君臣,如武安侯韩朋、韩相公仲侈、韩太子奂、惠相、靖郭君田婴、左徒屈原、老令尹昭阳、将军景翠、公子子兰、老将军屈丐、楚使逢侯丑、魏公子章、昭文君都是一个个有血有肉。

看看第三部后期那些六国君臣,哪还有劲敌的模样,比如小孩子一般任性胡闹的楚王芈横,同是在秦惹事,芈横智商、言谈比第二部的魏嗣差的太远。比如毫无存在感的楚考烈王芈完、 春申君黄歇和楚怀王那批楚国君臣一比简直就和路人甲一样,韩魏君臣也差不多,路人甲。哪怕就是同一个角色,第三部的昭阳在格局上也不如第二部的昭阳那样出彩了,还有前半段城府很深后半段智商下线的人物穰侯魏冉,甘为小人的范睢这演员演技是不错,但这个范睢人物形象争议有点大,当然也不是没有成功的角色,比如老实人苏秦、多疑贪婪的齐闵王、精于谋算的薛公田文。

话回正题,就说最后汾城之战这段,简直硬伤,后面攻击汾城的只剩八万魏楚赵联军和郑安平两万秦军降卒,那请问之前的二十多万魏楚赵军怎么只剩那么点了?你说伤亡,为啥郑安平的两万秦军一点伤亡都没有?到后面又邀请了齐燕韩的援军,结果在韩王口里,我六国联军只有十万,秦国有五十万,为什么加入了齐燕韩还是只有十万?当然你可以说又是伤亡,为什么这伤亡数字那么整齐的,汾城守军五万,赵魏楚伤亡也是五万?汾城还有王龁败军呢,去哪了?为什么秦国在长平伤亡过半,邯郸大败之后还能变出五十万大军?六国却只有十万? 这样还不能统一?哦,你说是六国只肯出这么点人,好,戏里那个怂货魏王是怎么突然跟打了鸡血似的要和秦军继续打?后面突然又变怂,精分吗?明明知道对手有五十万还要硬着头皮上,赵王头铁,也该知道当初平原君和十多万赵军加上党韩国军民被十万秦军撵出上党,邯郸之战那也是二十万魏楚赵军打败的王龁十多万秦军,这回秦军有五十万,你赵王哪来的自信认为十万六国联军就能守住?五国君主还怂兮兮的跟随头铁赵王去和秦王打赌,这是什么睿智剧情啊,这是在侮辱观众的智商吗?硬生生的编造秦军击败信陵君真的好吗?

信陵君奇迹般的和魏安僖王和好如初了,窃符救赵的事也没下文了,最后居然和魏安僖王一道离开了,那接下来信陵君居赵怎么圆?莫非只拍到这里结束后面就可以罔顾历史了?明明那时候赵国很弱,然而赵王俨然一副六国盟主一般,其余五国君主包括魏楚两王却像个跟班似的“愿追随赵王”,个别还低声下气的说出这句话,拜托,你们虽然是龙套好歹演的是个王耶!最后几句台词,霸气是霸气了,可惜把一部剧强行虎头蛇尾了。

是不是事实一点也不重要。。。

因为这句话不管说没说过,都是一句无用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