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农村改革发展要做到四个突破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尤其是全会提出的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涉及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各个方面,是我们党对农村改革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想的进一步细化,为亿万农民提出了具体而明确的奋斗目标。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召开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必将因其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载入史册。
30年前率先在农村起步的改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极大地改善了广大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不仅使农村经济社会实现了历史性巨变,也为整个国家的改革、发展、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作出了重大贡献。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在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新形势下,农村改革仍考,试大网站收集然是我国改革的关键环节,农村农业发展仍然是我国发展的战略基础。“坚持改革开放,必须把握农村改革这个重点,在统筹城乡改革上取得重大突破,给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的活力”。那么,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如何开辟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天地?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继续解放思想,必须结合农村改革发展这个伟大实践,大胆探索、勇于开拓,以新的理念和思路破解农村发展难题,为推动党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提供不竭源泉。”
第一,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在发展现代农业上有新的突破
发展现代农业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关键所在。一方面,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国家,吃饭是头等大事。但由于我国人多地少,土地经营规模小、经济效益低,土地产出水平较低,目前粮食还不能完全自给。因此,我们要确保95%的粮食自给率,守稳中国粮食安全线,就必须大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另一方面,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广大农民要致富奔小康,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农业经营的水平和效益。因此,必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首先,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实现产出的较大幅度增长,提高农产品的产量、质量和效益,走内涵式与集约经营相结合的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其次,必须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基础上,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实现农业产业的升级换代,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速现代农业的市场体系建设,实现农业市场由以国内市场为主,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转变,增强农业国际竞争能力。
其三,必须以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大力推进农业企业化和农业产业化。一是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鼓励兴办农民自己的企业,发展一批农业市场竞争主体,重点扶持一批有特色的农产品生产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产品流通企业。在农村培养农业企业家,促使一部分有能力、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创业、致富。二是大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对农民的引导、带动作用。在发展现代农业中,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应体现在农户与企业之间公平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的建立上。一方面,按照规模化、基地化、企业化和标准化的要求,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建设龙头企业带动型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龙头企业通过公司的企业行为,在获取经济效益的同时,保护和增进农民的利益;另一方面,用足用活扶持特色龙头企业的税收、用电等各项优惠政策,培植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高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增强农民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
其四,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众所周知,传统农业增加的投入主要是指劳动力、化肥和农药等。我国一些地方因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已出现了土地退化、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等现象,使得土质下降,而再加之生产资料等价格提高,使得单位投资的成本大幅上升,挫伤了农民的农业生产积极性。生态农业是以生态学、经济学理论为依据,以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为原则的一种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因此,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增加农产品种类和产量,节约农业投入成本,保证农产品的安全性和优质性,充分节约、利用资源。比如,用有机肥代替化肥,减少农药的使用量而代之以依靠生物天敌来解决病虫害,有利于节约农业投资,保障食品安全;推广“猪——沼——果”、“桑基鱼塘”等循环经济模式,有利于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等等。
第二,推进农村体制机制创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上有新的突破
农村改革30年来,始终贯穿一条红线,就是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今天,深化农村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仍然必须贯穿这条红线。正如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的,“必须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农村发展的根本动力”。
推进土地管理和使用制度改革。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土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农村土地承包法》赋予了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农村土地使用权,《物权法》明确赋予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属性,强化了对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保护。但是,在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解决了农民温饱问题之后,怎样管好土地、用好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高农民收入,成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胡锦涛总书记考察小岗村时明确告诉乡亲们:“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考试,大网站收集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不仅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还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同时,要根据农民的意愿,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胡锦涛总书记这一席话指明了土地管理和使用制度改革的方向。十七届三中全会突出强调要“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这意味着在新的形势下,必须坚守18亿亩耕地这根红线,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健全农村土地管理各项制度。当前的重点是: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真正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建立和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自愿有偿流转机制,推进农村土地以租赁、转包、转让、入股等方式合理流转,鼓励土地向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种植大户集中,发展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改革土地征用制和补偿机制,合理确定征地标准,确保征地补偿款足额、及时发放给农民;在政策上超前防范农民失地的风险,优先为失地农民提供养老、医疗、就业等社会保障,同时鼓励流出土地的农户继续在原来的土地上通过劳动投入获得收益,使其“失地不失业,失地不失利,失地不离乡”。总之,要通过深化改革,让农民成为投资主体、发展主体和收益主体,让更多农民获得土地财产性收入。
变革农业的组织结构,实现农业产业组织化。30年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了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但如今“千家万户小生产”的分散状态,难以普及先进科学技术,无法适应“大市场”的变化,阻碍了农业生产现代化的推进。怎么把一家一户农民组织起来进行社会化大生产?当前,要在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鼓励发展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通过合作有效发挥外部规模优势,弥补小农经营的规模缺陷。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长远目标来看,当前应注重发展以粮油等主要农产品生产和营销专业户为主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使其成为确保粮食安全、调整农业结构、扩展农业产业链、实现一体化经营的重要的组织载体,使其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力军。
推进农村金融体制创新,建立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必须从农村实际和农民需要出发,以培育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形成合理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为目标,加快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的农村金融格局。商业银行需正确处理好服务“三农”和商业化运作的关系,大力支持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农业发展银行要扩大支农业务范围,支持农业开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产品进出口;充分发挥农信社在农村金融体系中主力军的作用,进一步完善农村信用社的管理体制、产权制度和治理结构,提高资产质量;进一步扩大邮政储蓄银行的涉农业务范围,通过开展存单质押贷款和小额贷款业务,开辟资金回流农村的新渠道。规范引导民间金融及借贷行为,适当降低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门槛,培养村镇银行、农民互助金融合作组织等民间金融机构。
第三,消除城乡二元体制,在统筹城乡发展上有新的突破
城乡二元体制是“三农”问题的症结所在。因此,要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从根本上改革城乡二元体制,消除制约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实现以城带乡、城乡协调发展。
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目前,我国城市户口与农村户口所承载的权益是不一致的,这种城乡不统一的户籍制度不符合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原则。因此,必须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以身份证管理为核心的人口管理制度。这是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分治”体制性问题的有效措施。
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和保障体制。当前应通过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体制,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重解决农民生存保障、健康保障等迫切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应从统一城乡文化教育、医疗保险、就业保障、社会保障等制度入手,不断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加大农村公考,试大网站收集共财政投入力度,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都市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针对农民工群体推出了与城镇居民无差别的“农民工综合社会保险”,针对被征地“农转非”劳动人口推出了“失地农民社会保险”,针对尚有耕地的农民推出了“新型农民养老保险”,等等。
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农村的促进和支持,农村和城市应该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在加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应统筹城乡规划,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加快干线公路和乡村道路建设,形成干支相连、区域成网、城乡通达的公路交通网络;加强农村供水供电网络、垃圾及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广播电视设施建设,促进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第四,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在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上有新的突破
“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根据我国国情,应充分利用世贸组织的“绿箱”和“蓝箱”政策,加快立法步伐,使我国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
进一步完善对农业的支持保护政策。坚持农业投入与国民经济增长相适应的原则,调整国民收入在城乡之间的分配比例,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长效的内在增长机制;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调整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方向,使支农资金更多地向种植(粮食和主要农产品)大户、生态农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倾斜;改进政府农业投资管理体制,不断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根据农村经济发展需要,不断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覆盖范围,加大对农业保险的财政补贴力度。
继续加大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力度。重点加大对农业科技、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大基础性、公益性农业科研投入,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农业科技储备;完善和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提高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率,提高国家农业技术推广资金的使用效率;按照公共财政的原则,明确和强化各级政府在中小型农村公益设施建设方面的责任,重点解决农村水、电、路等问题。转贴于:公务员考试_考试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