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太阳膀胱经起于两眼内角,在此接纳手太阳小肠经之气。
上行于督脉两旁至颅顶囟会穴两旁。在此分出颅内、颅外两支。其中颅外支,由颅顶向两侧下行至耳上角;颅内支由颅顶入颅腔,分布于脑。
其主干线下行于督脉两旁至项,在枕骨下方又有一分支进入脑,并联系于脑后的络脉。
其主干线由项沿颈椎两侧下行至第一胸椎处,分为内外侧两支下行。内侧下行支沿肩胛内侧与脊柱间下行抵达第二腰椎两侧,分支进入腹腔,分布于肾与膀胱,主支再从腰部继续下行,经骼骨后下棘、坐骨结节、半腱肌与股二头肌之间,达腘窝中央。
外侧下行支行于内侧下行支的外侧,经肩胛骨脊柱缘,直下臀部,经骼骨后上棘、大转子关节背侧、股二头肌外侧至胭窝外侧,与内侧下行支合二为一。从胭窝下行,经腓肠肌内侧头与外侧头之间,在腓肠肌的承山穴斜行于跟腱外侧,下行经外踝后绕外踝下方,沿足外侧面到达小趾的外侧端,在此衔接足少阴肾经,与足少阴肾经经气相沟通。
足太阳膀胱经上穴位较多,成为了人体最大的排毒通道,具有排毒功能,遵医嘱按摩或针刺可增加全身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还可缓解头目疼痛、腰背痛及调理生殖系统等作用。
如按摩小腿肚子上的飞扬穴,可治疗慢性腰痛;按摩外脚背的金门穴,可治疗急性腰痛;小腿上的承山穴可治疗痛经和痔疮;脚上的京骨穴可治疗后头痛和眉棱骨痛;通谷穴对颈椎病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