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一种建构的过程,是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从而表现出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认知活动主要是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在这些活动中形成了一些低级的行为图式。其中手的抓取和嘴的吸吮是他们探索周围世界的主要手段。
这一阶段儿童的智慧成长表现在几个方面:
第一,逐渐形成物体永久(恒)性的意识,儿童大约在9~12个月获得客体永恒性。
第二,儿童的空间——时间组织也达到一定水平。
第三,出现了因果性认识的萌芽。
第四,延迟模仿的产生。
(2)前运算阶段(2-7岁)
第一,儿童频繁地借助表象符号(语言符号与象征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凭借象征格式在头脑里进行“表象性思维”,如用“牛”、“羊”来代表真正的牛和羊等。但这一阶段的儿童还不能很好的掌握概念的概括性和一般性。
第二,“泛灵论”。
第三,自我中心,自我中心主义在儿童的言语中也存在。自我中心言语是儿童特有的非交际性的言语,是儿童自己对自己说而不考虑听者的言语。有三种形式。重复、独白、集体独白。
第四,本阶段的儿童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刻板性,尚未获得物体守恒的概念。
第五,不能理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皮亚杰称之为缺乏层级类概念(类包含关系)。
第六,思维具有集中化的特征。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能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但他们没有形成概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都必须与他们熟悉的物体或场景相联系,还不能进行抽象思维。因此皮亚杰认为对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应多做事实性或技能性的训练。
第一,去自我中心性(去中心化),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同时获得了观点采择能力。
第二,可逆性。皮亚杰指出,在儿童思维发展的所有特征中最重要的是可逆性。
第三,守恒性。在发展中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能够去中心化并能逆向运算,因此守恒能力迅速发展。儿童进入具体运算阶段的标志。
儿童解决守恒问题依赖于三个解释:同一性、补偿性和可逆性。
(1)同一性论证,如“没有增加任何东西,也没有取走任何东西,因此它还是一样的。”
(2)补偿性论证,如“这个杯子高一些,而那个杯子宽一些,因此,它们还是一样的。”
(3)可逆性论证,如“它们仍然是一样的,因为你可以把这个倒回它以前的样子。”
第四,分类。5岁时儿童已经能够进行一些简单分类,如呈现一组白色或黑色的圆圈,方块和三角形,儿童可能会将他们分成两组:白色和黑色。
第五,序列化。给他们长短不等的小木棒,他们能够按照从长到短或从短到长的顺序进行排序。
第六,思维具有去集中化。
第七,理解原则和规则,但只能刻板遵守规则,不敢改变。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16岁)
思维进入形式运算阶段,是儿童思维发展趋于成熟的标志。此时,思维不必从具体事物和过程开始,可以利用语言文字,在头脑中想象和思维,重建事物和过程来解决问题。
本阶段中个体推理能力得到提高,能从多种维度对抽象的性质进行思维。他们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并能发现命题之间的关系;
能够进行假设性思维,采用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能够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和直喻,能够做一定的概括,其思维发展已经接近成人的水平。
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灵活性。思维的灵活性,使得儿童知道原则是需要遵守,但是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做适当地调整。如排队时,插队是不文明的行为,但是当遇到孕妇和老人时,可以让他们“插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