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斑蝥虫的外形特征
生斑蝥呈去头足翅的干燥躯体,略呈长圆形,背部有3条黄色或棕黄色
的纹。胸腹部乌黑色,有特殊臭气。
米炒斑蝥微挂火色,略呈光泽,臭味轻微。
一般长约15至22毫米,宽5至8毫米,常居于忍冬科和木犀科的植物之上。
关节出能分泌一种气味辛辣的黄色液体斑蟊素,而斑蟊体内含有最多5%的斑蟊素。
南方大斑蝥,体长15-30mm。
全体被黑毛。头圆三角形,具粗密刺点。
复眼大,略呈肾形。触角1对。前胸长稍大于宽。鞘翅端部宽于基部,底色黑色。每翅基部各有2个大黄斑,翅中央前后各有一黄色波纹状横带。
翅面黑色部分刻点密集,黄色部分 刻点甚粗。
黄黑小斑蝥,外形与上种相似,体小,长10-15mm。生态与分布同上种。
2斑蝥虫的药用价值
斑蝥喜群体栖息和取食,每年春季开始孵化,危害大豆、花生、茄子、棉花
等作物的叶、芽及花等器官,分布甚广,中国各地几乎均有,在庄稼叶上产卵繁殖,它是一种害虫。
同时还是一种贵重的中药材,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巨著中称斑蝥性味辛、寒有大毒,有主治寒热、鬼疰盅毒、鼠瘘、疮疽、蚀死肌、破石癃、血积、伤人肌、治疥癣、堕胎、治瘰疬、通利水道、疗淋疾、傅恶疮瘘烂、治疝、解疖毒,治狂犬病等功效。
现代科学研究,斑蝥素对治疗恶性肿瘤、皮肤病、白癜风及顽癣有特效,同时对斑秃还有毛发再生的功效,对病毒性肝炎亦有较好抑制作用,因其有毒,临床一般提倡以外用为主,一个患者身患牛皮癣,花了几万元不能治愈,后用斑蝥和酒精泡制,小面积涂抹,然后扩大外用,药到病除。
上述属民间流传小偏方,因人而异,还是谨遵医嘱。
3斑蝥的化学成分
化学成分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人们将斑蝥粉碎,经浓盐酸酸化、丙酮提取、浓缩、重结晶,得到了斑蝥的药用成分斑蝥素。而后又相继合成了多种斑蝥素衍生物,去甲斑蝥素和斑蝥酸钠等。其中去甲斑蝥素便是由呋喃及顺丁烯二酸酐通过Diles—AIder反应经催化加氢合成制得。而斑蝥酸钠是斑蝥素经过氢氧化钠水解生成。
中国正在研究开发的新型铂类抗癌药物斑铂是斑蝥素衍生物与铂配合而成的一类化合物。又有报道,周氏”’等选择有机磷基团对斑蝥素的结构骨架进行修饰改造,以外式双环庚一5一烯,一2,3一二甲酸酐为原料,设计合成出了一系列含膦二肽的斑蝥素类似物。
去甲斑蝥素(NCTD):NcTD是斑蝥素的衍生物,是从斑蝥中提取斑蛰素并经人工合成的一种新型低毒的抗癌药物,由呋喃与马来酸酐按iels—Alder’加成反应后催化氢化制得的人工全合成的一种新化合物,构型与斑蝥素相似,唯一,2位无甲基。
具有抗癌和升高白细胞数的作用,是当今国际上第1个有升高白细胞作用的抗癌药物。
4斑蝥的毒性及功效
药理作用
①发泡作用
斑蝥(主要是其所含的斑蝥素)对皮肤、粘膜有发赤、发泡作用,曾用作抗刺激药。其刺激性颇强烈,但其组织穿透力却较小,因此其作用较缓慢,仅有中度疼痛,通常不涉及皮肤深层,所成的泡很快痊愈而不遗留疤痕。对粘膜或皮肤创口,则其作用较为剧烈。亦较难痊愈。口服毒性颇大,可引起肠胃炎及肾炎;特别是肾脏及泌尿道,对斑蝥素很敏感,小量可扩张肾小球,中毒量主要伤害肾小管。斑蝥素易自肠胃道吸收,皮肤也能吸收少量;排泄则主要通过肾脏,泌尿道受刺激可产生尿急、疼痛等症状(如使尿呈碱性,增加其溶解度,可减轻其刺激症状),我国民间用其刺激发泡作用(称为冷灸)于一定部位,治疗多种疾病。
在甲醛性关节炎的兔身上,用斑蝥丹(即0.1克斑蝥蜜丸)灸治,有明显疗效,并证明有神经系统的参与。
关于斑蝥素引起皮肤发泡,特别是引起皮肤棘层松解的原理问题,进行过很多研究,一般认为是由于皮肤中某种酶的参与所致。
各种动物对斑蝥素的敏感性(特别是肾炎)有很大的种族差异。
②抗肿瘤作用
斑蝥素对小鼠肉瘤-180略有抑制作用,能使瘸组织呈碎块及糜烂状。
临床上治疗肝癌有效,唯副作用较多,有待进一步研究。
③其他作用
斑蝥水浸剂(1:4)在试管内对蓝色毛癣菌等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有人报告斑蝥素有雌激素样作用;但有人认为,只有不纯的斑蝥素方有此作用,而单纯的斑蝥素并无激素样作用。
5斑蝥虫的历史
斑蝥虫每年4-5月攀附在农作物和蔬菜上,往往把植物的花朵花蕾全部吃完后,又转移到其他植株为害,造成严重减产。
近几年来农民对斑蝥防治加强,斑蝥的数量大为减少。
2005年之前,斑蝥市价还在80元以内;2007年斑蝥市价大幅上扬,达到280元;2008年,高价达到380-400元,创造历史记录;近两年虽有回落仍保持在370-380元,多商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