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80%的骨折不用手术而以中医接骨法治疗,而现在80%的骨折改用手术。中医接骨法仅在农村、乡镇医院或民营医院、个体诊所才见使用,连中医院的骨伤科都已很少用了。如何使古老优秀的中医骨伤技术不至于失传,已成为对我们这一代人面临的严峻挑战。”这份最近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分会给中国科协的“告急”报告,引起了有关领导和业内人士的高度关注。
被冷落的“神奇技术” 中医骨伤科是公认的我国对世界医学的重大贡献之一,前不久已被列入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加以保护。
中医骨伤科已有2000多年历史,形成了骨折的闭合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练功和内外辨证用药的系列治疗方法。
尤其是上世纪60年代,在尚天裕教授带领下,我国医务工作者结合现代解剖学、生物力学等知识,提出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合作的新骨折治疗观及方法,使90%的骨折无需手术也能治愈,而且愈合时间较西医疗法缩短1/3至1/2,医疗费用降低30%~50%,并发症减少到只有0.04%。
在当时中西医结合热潮影响下,简便验廉的中医骨伤疗法占据了我国骨科治疗的大半壁江山,不仅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很多外国同行也将其视为“中国神奇的技术”而争相学习。 但同时西医骨科也在不断进步和发展之中。随着麻醉、止血、无菌操作3大技术的突破,骨折的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应运而生。到上世纪50年代,AO(手术复位内固定)学派设计出全套内固定用具及手术器械,几乎对全身骨折都可实行内固定。与中医骨伤功能复位、相对固定特点不同的是,他们更强调骨折的解剖复位和坚强的内固定。目前,这种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的疗法已占我国骨折治疗80%以上。在我国每年以高昂外汇购买的医疗器械中,仅骨科器械就占据了30%的份额。
然而,这一取代了中医骨伤的西医疗法并不完美,据2002年美国骨科医师协会出版的《现代骨科学》报道,此疗法导致的骨折迟缓愈合或不愈合率,胫骨为45%,股骨为16%,尺、桡、腕舟骨各为5%;而行带锁髓内钉固定术的伤员中,有40%有功能障碍,骨折畸形愈合占20%;叶状接骨板加压螺钉固定法功能良好者仅为70%。由于内固定手术毕竟是一种加重创伤的疗法,其并发症至今仍达10%左右。
为病人省钱还是为医院发展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医院院长诚恳地说:“上头拨款严重不足,但医院要生存、要发展、要留住人才,经济账不能不算。
中医骨伤定价太低,全靠它根本‘糊不了口’,医生对此也没有积极性,更别说医疗纠纷鉴定对中医规律的漠视、评职称等看重手术技术等实际问题了。”
BR 一位患者腰疼到医院骨科看病,医生A未做任何检查就开了一大堆化验检查单:X线片、CT、骨密度测定、血常规、生化、结核OT试验……
结果均为阴性,医生A最后的诊断是“腰疼?”
开了不少止疼、抗生素等西药,但病人症状没有缓解。
反复多次,最后发现病人患的是“腰椎小关节错位”,医生A动员其手术,住院十余天。
另一同样腰疼的患者找到医生B求治,B医生认真为其做了腰部检查:直腿抬高试验、4字试验等,又让患者拍了腰椎正侧斜位X线片,之后诊断为“腰椎小关节错位”,当即给患者施以中医手法治疗,用“扳法”使小关节复位,10分钟后患者自觉症状好转。
3天后再次施以按摩放松治疗,患者彻底痊愈。
BR 这类经常发生在骨科的事例,让局外人评价孰优孰劣当然是众口一词:B是好医生,让病人少花钱、治好病。可不是吗?
看A医生的病人连检查、化验,带住院手术,花了近万元,还费时费力,而B医生仅做两次手法,花费60元,病人即痊愈。但是,A医生用西医技术给医院创造了比B医生高数十倍的经济收入,自己也从中多拿了奖金;而B医生除了得到病人的衷心感谢外,个人没有一点“实惠”。由于所创造的效益甚至低于成本,从科室到医院都“不落好”。某院长甚至这样说:“如果医院都是这样的好医生,患者很快就会因为医院倒闭而无处求医了。”
在毫无人情味的经济杠杆面前,从医生到院长,面对的都是“为病人还是为医院”的两难选择。
“谷贱伤农”在中医界“上演” 干了一辈子中医骨伤的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孙树椿教授痛心地说:“现在是全盘西化,中医骨伤定价太低是首要原因!”
一位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因眩晕在某权威骨科医院手术两次,花费6万余元眩晕未减,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刘秀琴教授处6次手法加中药不到一个月,不再晕了,仅花300余元;一位三期股骨头坏死患者置换人工关节花去5万元,10年后还需再更新;采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大中医科技成果全国推广项目“黄克勤非手术疗法治疗股骨头坏死技术”,无论何期、多严重的股骨头坏死,均不用手术、不吃西药,即能恢复功能,而费用一般仅为手术的1/3至1/2。
这些实例说明了中医的价廉物美和群众的欢迎程度,但也从另一角度说明了用这一技术支撑医院经济运转、并使其生存和发展的难度。那么,定价不合理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呢?
临床上:80%以上的骨折不再用中医接骨法,而采用西医手术,对骨结核、骨性关节炎、骨髓炎等骨病,基本是手术,部分病例配合中药、针灸;技术队伍上:老一代专家大部分退休,中青年专家大部分西化,年轻医生热衷于开刀做手术,已出现人才断代、技术失传的危机;
教研上:本世纪初,国家取消了中医学院的骨伤专业和骨伤系,为数不多的针灸骨伤学院和骨伤研究所也已转向,就连中医骨伤队伍自己所办的杂志,刊载的论文西医内容也占到了80%。
起草报告的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分会负责人韦以宗教授介绍,在我国,骨伤病发病率高达13.3%,其中占12.1%的人因创伤骨病而致残,我国每年仅骨折的医疗费即高达200亿元。
中医骨伤技术凝聚了中医简便验廉的所有优势,它对保护和恢复患者功能、减少伤残、早日康复,尤其是减轻个人及国家的经济负担,利莫大焉。
前不久记者听说这样一件事:某县人民医院退休的老院长是一位远近闻名的老中医,退休后开了家私人诊所,病人总是熙熙攘攘。
医院听说后把他请了回来,并开出不菲的报酬。但老院长干了不久就不想干了。
他私下里对朋友说出了自己的为难之处:“人家让我回来是为医院挣钱的,可我总想给病人省钱,净开些不值钱的草药、汤药,有时还给人一些不花钱的偏方、验方,我对不住医院开给我的工资啊!”
闻后,记者说不清心里是什么滋味。 为什么中医骨伤“墙内开花墙外香”,大多数在国内甚至到了办不下去的程度?原因说来说去,价值与价格严重背离是根儿!
试想,假如你唯一维生的技能却让你不赚反赔,你能“一根筋”抱住它到死不放、不转向吗?
实际上,技术价值与价格严重背离,不仅限于中医骨伤科,这种窘境可能是中医界都面临的难题。过去常说“谷贱伤农”,而现在中医技术的“贱”也使中医伤了元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