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旅游市场的蓬勃发展,特别是节假日,著名的旅游景区景点人满为患,中短途或者城市周边的乡村旅游成为游客的新选择。尤其是随着私家车的普及,双休日、小长假以及部分单位推行的弹性休假等政策配合,乡村旅游方兴未艾,游客量的不断增长,必然导致乡村旅游景区配套相关基础设施不够用。因此,在规划乡村旅游景区时,首先要加大对乡村旅游基础设施、配套政策的支持,是很现实的需求。
一是首先思路要清晰,加强研究,明确本地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资源,主打品牌和主攻市场,对各乡村的特点、性质和文化内涵要摸清楚,要合理性的布局与规划,尽量避免旅游产品同质化和缺乏创意;二是充分挖掘自身文化与自然特色,打造特色旅游品牌,发展创新特色产品,指定合理的旅游规划;三是以旅游目的地的视角考虑农村的改造发展,保障农村原住民的利益,也要兼顾游客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动乡村旅游的提升。
关于乡村旅游景区规划设计的几点想法(仅供参考)
乡村游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从最初的单一农家乐逐步演变成今天的形式多样、分布区域广、游玩主题突出、消费群体骤增的又一极具潜力和发展旅游模式。小编曾经有过乡村旅游从业经验,可以说见证了一段时期乡村旅游的发展和转型,有一些心得跟大家分享,希望同行斧正、赐教:
搞清楚乡村游到底游什么
很多人觉得乡村游就是修个农家乐,供城里人吃吃饭、打打牌什么的。这种放从前可以,现在的话就太LOW了。因为在过去十年的发展中城里人已经从粗放的涌向乡村寻觉农味,变成了现在的精准选择性出游。可以说现在的城里人70—80%来自农村,虽然逐步融入城市,但骨子和记忆里还有对农村那种模棱两可的印象。这些零碎的家乡记忆需要一些代表性的事物来串联,才能从根本上把他们带回过去的岁月。所以,在选择旅游主题时切记洋不洋、土不土。干脆你就土到家、土的掉渣,甚至比现在农村还土。气息和氛围是关键!!!!
充分利用自然地理环境
有山有水的地方是好地方,容易做文章。有时候人家游客其实是冲你的山水来的。所以在项目选址上一定充分考虑自然地理环境,切记盲目启动,最后门可罗雀收场。
与当地风土人情完美结合
少数民族地区不用说,民族文化就可以吸引客流。此外的一些地区就要多花点心思探索挖掘一下当地特色。比如当地特产、当地婚嫁习俗、当地某种仪式感十足的活动等。每年搞一次主题游周,把名气打出去,把品牌竖起来。
规模化合作经营必将是未来趋势
随着新农村规划的政策的进一步实施,乡村游的门槛变低,政府扶持力度加大,这种黄金发展期建议那些有特色亮点的村乡整村搞旅游。毕竟第三产业的回报率远大于传统农耕。而且就地解决农村就业问题,给政府减轻负担。
总之,旅游行业其实是一个产业链条,模式对了可以带动一大批衍生行业的崛起。前期规划和未来发展目标得定好,切记盲目进入,草草收场。
美丽乡村内涵
第一是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善,公共设施服务均等。
第二人口聚集适度。保有人口居住,人口规模适中,人是人口规模合理。
第三是居民群体新型,要培育四有四型农民,包括有一定文化知识,有娴熟技术技能,有较高的文化素质。
第四村落风貌优美,包含优美自然生态景观,独具村落布局形式,特色鲜明街巷建筑,风格独特居民院落。
第五是文化传承良好,包括保护历史文化,传承民风民俗,彰显精神文明。
第六特色模式鲜明,包括发展模式独具体系,建设模式科学合理,治理模式探索创新。
第七发展体系要可持续,包括坚实的产业循环支撑和稳定居民增收渠道,合理的集体经济规模,良性的建设投入机制。
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路径
是协同调控土地空间,科学规划生产生活生态发展区域。
是推进产村相融,构建现代生态村园体系,也就是要有大中小村落,不能搞一刀切。
是发展农产品、功能和支撑产业,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是完善农产品产业体构建骨干产业集群,构建多功能产业体系,发展功能产业,构建现代农业支撑产业体系,发展支撑产业。
是加强基础设施,统筹发展。
要注意耕地质量提升与保护。
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需要把耕地保护好;准确把握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精神,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调整土地关系。
要培育新型农村合作组织、经营主体和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要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
要城乡统筹发展,建设幸福美丽生态乡村。要传承农耕文明作为灵魂,要把协同生产生活生态作为底蕴,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基础,要把构建村园林原体系作为形态,要把业兴、家富、人和、村美作为状态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建设幸福美丽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