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票,指能兑换成白银的票据。古代中国最早的银票是起源于明朝时期,当时民间的钱庄或典当铺兴起,开展起金银储存、保管、兑换业务,储户将银子存入到钱庄或当铺,钱庄或当铺会给储户开一个纸质的票据(银票),储户可以拿着这张票据随时到指定的钱庄或当铺兑换白银,而且这些银票是可以流通的(你可以把它当银子支付给别人),无论谁拿着银票都可以兑取白银,这样银票就具备了纸币的支付流通功能,所以银票就成了纸币,而不是存折。另外,明清时期,中国是银本位时代,白银是本位币,记账单位是银两,支付流通以银块、碎银、银锭为主,白银也是主要价值储藏形式。所以,银票只要能与白银可自由兑换,那就是纸币。清朝时,民间的各类钱庄和典当铺仍在发行各种银票和钱票。当时清政府对于市面上的民间私票并不禁止,民间私票在整个清朝一直存在,从未被取缔。咸丰三年(1853年),清政府发行两种纸币:一、大清宝钞,以铜钱为单位,又称“钱钞”或“钱票”,按面值分九等;二、户部官票,以银两为单位,又称“银票”,面值分等较多,这是清政府官方最早发行的银票。
北宋年间最早出现“银票”。那个时候,商人交易携带大量金银很不安全,就出现了专门经营现金保管业务的商户,商人把现金交付给铺户,铺户把存款人存放现金的数额临时填写在用楮纸制作的卷面上,再交还存款人,当存款人提取现金时,每贯付给铺户30文钱的利息,即付3%的保管费。这种临时填写存款金额的楮纸券便谓之“银票”。纸币具有支付流通的功能。存折具有贮藏手段。反观银票,纸币和存折所具有的功能都包含。所以,属于两者的集合体。
相当于现在的存折
银票的历史跟纸币有密切关系。银票最早起源于北宋,称为交子,这时候的银票跟纸币没有区别的,银票也就是纸币。到了元朝,以纸币为主,明朝也是。清朝时以铜钱流通为主,户部发行银票,称为官票,但是很难保值,因此还是铜钱为主。我们可以看出,银票跟纸币一样,只是一种货币代号,而金银才是真正的货币,它们的价值与货物是等价的。而银票和纸币的数字只是一个象征,本质上是没有价值的。银票的出现是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到了明朝,资本主义萌牙已经出现,只是可惜了,没能持续发展下去。从这个角度来说,清朝确实阻碍了我国历史进步。总结,古代的银票等同于如今的纸币。存折是可以多次存取的,与银票不同。更确切的说,银票跟支票更接近,就是一次性的取兑。只不过支票不好流通,银票具有一定流通性。
银票应该相当于现在的定额支票。机构和个人没有义务接受这样的票据,需要到认可该支票的钱庄兑换成银两再使用。而纸币是国家强制力规定的该国公民必须接受的货币。所以古代的银票相当于现在的存折。
银票相当于现在的存折,储蓄卡,支票等。是古代的商家行为,银票所涉及的面值金额,与客户存入钱庄,票号,银号等金融企业的真金白银,钱币挂钩。主要性质是金融票据,凭证。而古代 某某通行宝钞,某某通宝的根本性质是货币,钞票。是国家及政府行为。它的发行必须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相关联。
二者兼备。你看古代买东西,说我出一千两银票,就把东西买走了。你现在拿存折去买东西,不去银行取钱的话,能买到么?所以他具有货币属性。但也有存折的功能,可存可取,还有利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