梆子家族各个成员都有相似处,也都有独特处,因为相互学习融合又各自发展。我的研究有一个独特发现,说出来与大家分享。豫剧脱胎于越调。根据一:河南梆子艺人说河南梆子是“越调底子加皮簧”,说明河南梆子是以越调为基础,吸收其他唱腔发展起来的。根据二:河南梆子与越调唱腔接近。河南梆子慢板、流水、二八、散板与越调二八、流水、乱弹、散板等四大板类分别对应相似,特别是作为河南梆子主要板类而梆子家族中其他剧种均无的二八与越调的主要板类乱弹近似(豫东二八与乱弹中的铜器调酷似)。甚至一些枝节之处,如大起板转慢板及慢板转流水,流水眼起板落及上句尾音不限下句落主音等,两个剧种也都相近。清代、民国及建国后,两个剧种都有剧本通用、演员互相参与演出的现象。如禹县衙门及马车场越调班解放后改成了豫剧;许昌越调的席桂花原是豫剧演员;襄城县越调剧团和豫剧团合并排越调《平原作战》时,饰演赵勇刚的赵鲁生是原豫剧团演员。根据三:越调没有河南梆子流传广泛,却比梆子地位高。有三点可以证明:一是民间初年,越调在开封、郑州演出时,戏价、票价都比梆子戏定得高。二是民间有“一清二黄三越调,梆子、花鼓凑热闹”之说。三是同一处庙会多个剧种、剧团演出,“庙董”(执事)在为各剧种分配住房时,按传承例规,越调住东厢房,梆戏住西厢房。为何如此?梆子师承越调。以上证据足以证明越调是河南梆子的母体。台湾河南梆子艺人说他们唱的是“禹西调”,说明河南梆子发源于禹州西部山区。而此处也正是越调史上最早的戏班——禹县衙门及马车场越调班诞生的地方。越调与河南梆子同形成于清代乾隆时期,越调略早些。
山东和河南紧相邻,都是秦腔梆孑延伸过来的,山东梆子和豫剧本身就是一个剧种,谈什么相似,形成时候,鲁豫混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只是豫剧比山东梆孑出名,才误以为山东梆孑和豫剧相似,其实山东和河南共同创立了豫剧,但这样的现象全国是很少见的,可见山东和河南这对难兄难弟关糸亲密,难分你我
因为豫剧中的豫东调,祥符调,沙河调受山东梆子影响很深,甚至经常在河南一起搭班演出,所以豫剧唱腔像山东梆子一点也不奇怪。比较知名的,上世纪三十年代,菏泽的曹州梆子班跑到开封同陈素真所在的河南梆子班一块搭台演出,像赵义庭,就是出身山东梆子。另外,黄儒秀,刘德润,王锡堂等知名演员常年在商丘,开封一带演出。再有,豫剧祥符调奠基人孙延德早年也是在山东菏泽坐科学戏。豫剧的板胡也是学的山东梆子。陈素真,马金凤都夸山东梆子比河南梆子好听,所以,现在豫剧像山东梆子一点也不奇怪。另外,因为豫剧名气大,受到河南大力支持,而山东梆子在山东则不受重视,山东梆子已经逐步被豫剧同化,丧失剧种特色,只在东平,汶上,梁山,嘉祥一带尚有一些山东梆子特色唱腔。
二者有相似处,也有很大的不同处。说有相似处,是因为二者同出一源,均来自"山陕梆子",不可能一点不似。说不似,可以拿豫剧与山东梆子非物质文化传人刘桂松的"刘派"唱腔相比较,几无相似之处。在山东梆子中,刘派山东梆子唱腔和伴奏都独具风格,绝异于其它流派,其保留剧目有《老羊山》《反西唐》等,大家可从网搜一下进行比较。
刘桂松说,豫剧和山东梆子同出一源。山东梆子又名“高调梆子”,简称“高梆”。300年前,由秦腔与山西的梆子腔结合而成为“山陕梆子”后,“越太行而入山东”,流行至山东菏泽而成曹州梆子,继而东行而成汶上梆子(即下路调),完成了“高调梆子”的流布历程。而豫剧也是“山陕梆子”流行至河南相关地区形成的。 其实,梆子腔各个剧种之间的融合从它们诞生时就有了。出生在山东曹县的豫剧名家马金凤,在其6岁随父学艺的时候,唱的还是河北梆子。而马金凤的代表作《穆桂英挂帅》,以大段叙述性“豫东调”“二八板”为其擅长,但在音调上吸收了山东梆子的音调加以融合而出。有人说马派豫剧与山东梆子有更多的渊源。
梆子从山西进入山东,与当地结合,成了山东梆子,然后鲁西南一代的艺人传人河南,形成河南梆子,自开封商丘形成豫东调,然后再往西发展形成豫西凋。在河南发展壮大后来叫豫剧。梆子腔在河南发展形成气候最好最大,最后说一声山西是从陕西传进的。不要不是自己认为的就喷,现在民间的梆子剧团的老人有口传,还有的剧团有自己的记载
都是高调梆子 在河南省境内的命名豫剧 流落在山东省境内的在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经过整合 在唱腔上结合枣梆 加入京剧元素 旋律拉直 形成了现在的山东梆子 其实以前在河南 山东流行的是平调梆子 也就是当地的土梆子 高调在黄河故道以南流行 故称河南梆子 为区别平调梆子 也叫高调梆子 随黄河改道 逐渐北移 与平调并行
河南豫剧就是河南梆孑。河南与山东紧邻,当然河南豫剧与山东梆子有些相似!
山东梆子、江苏梆子、安微北部的梆剧其实都是双掛牌,来河南境内演岀,打岀牌子是某某县豫剧团,比如曹县豫剧团(山东梆子),亳州豫剧团(皖北梆剧团)等等,回到本省演出又掛起了自己的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