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袋式栽培 江西省黎川县的茶薪菇生产,采用袋式栽培法,充分利用棚(室)空间出菇,生产管理比较方便,经济效益比较显著。其生产技术要点如下:
1.培养料配方 黎川普遍采用的培养料配方为:木屑38%,棉籽壳35%,麦麸15%,玉米粉6%,茶籽饼粉4%,石膏1%,红糖0.5%,磷酸二氧钾0.4%,硫酸镁0.1%。
采用大型常压灭菌锅,每锅可装3000袋左右。每生产3000袋需用的原辅料、生产材料和消毒药剂为:
(1)原辅料 木屑600千克,棉籽壳500千克,麦麸或米糠230千克,玉米粉90千克,茶籽饼粉60千克,石膏15千克,红糖8千克,磷酸二氢钾6千克,硫酸镁1.5千克。17厘米×33厘米塑料袋3000只,扎绳1匝。
(2)消毒药剂 酒精2千克,甲醛2千克,高锰酸钾1千克,多菌灵或甲基托布津5千克,烟雾消毒剂5~10盒,生石灰50千克,硫磺4千克。
2.配料装袋 为防止培养料在配制后堆放时间过长而变质,要求从配料至开始装袋,其时间以不超过2小时为宜。每次拌料2500~3000千克,装2500~3000袋。在气温较高的季节配料时,可用昂含纯品50%的多菌灵,按0.1%的比例拌入料中,可抑制红色链孢霉,但多菌灵使用过多会造成药害。
装袋可采用装袋机或人工装料,装袋机每台每小时装800袋,需配7人为一组,其中添料1人,套袋装料1人,传袋1人,捆扎袋口4人。不论采用机械或人工装料,都要装料紧实无空隙,光滑均匀,特别是料与膜之间不能留有空隙,否则袋壁之间易形成原基,消耗养分。
3.灭菌接种 装料后的料袋应及时进行灭菌。通常采用常压灭菌,每锅装约3000袋。要求点火后2小时达到100℃,然后保持20小时左右(因容积大,故时间要求较长)。待料袋温度降到60℃以下时,趁热搬运到接种室内,待料温冷却到28℃以下时接种。接种按无菌要求操作,一般每瓶原种接种25袋。
4.发菌管理 接种后将菌袋移入栽培室(棚)内堆放发菌,袋口两端向外,行与行之间留操作道。堆高根据栽培季节而定,春栽堆10~12层,秋栽只能堆5~8层,以利保持或调节堆内温度。为有利菌丝健壮生长,应根据不同发菌阶段进行管理。
(1)发菌前期(接种后15天)接种后2~3天,种块就可萌发,并开始吃料,然后菌丝向四周辐射生长,占满料面,这段时间约需15天。此阶段菌丝处于恢复和萌发阶段,故料温一般比室温低1~2℃,空气温度宜掌握在27℃左右,使袋内料温处于菌丝生长的最佳温度。如果冬天或早春气温低,可用薄膜加盖菌袋,使堆温提高,以满足菌丝生长需求。
(2)发菌中期(15~40天)菌袋中的菌丝封口后,继续向培养料内深入,当菌丝生长越过菌袋长度的50%时,由于菌丝生长旺盛,呼吸加强,代谢活跃,自身产生热量,应解开袋口补充氧气,排除二氧化碳气体。此时如管理跟不上,料温比室温高4~5℃,易出现烧菌或缺氧窒息现象。
(3)发菌后期(40~60天)解开袋口增氧后,菌丝旺盛生长,浓密而白,菌丝量急剧增大,呼吸强度旺盛,对培养料的分解和转化活性增强,菌丝体内营养积累增多。此阶段温度宜在23~24℃,特别注意防止高温。如室温达27℃,料温就会超过30℃,容易导致菌丝发黄变红,受到严重损伤,甚至发生“烧菌”,菌袋变软,培养料酸臭。因此必须注意疏袋散热,以控制堆温,降低料温。菌袋在适温20~27℃下经50~60天培养接近成熟,应适时割袋催菇。割袋后氧气充足,升温非常快,往往堆温上升5~8℃,要及时通风降温,排除二氧化碳,否则菌丝变黄退化,菌袋内培养料急剧失水收缩,对后期菌丝生长及菌皮形成、转色和原基形成产生不良影响。
发菌期间还要做好以下管理工作:室(棚)内空气相对湿度要控制在70%以下,湿度过高时要排潮。发菌期每天开门窗通风2~3次,随培养时间的增加,适当延长通风时间,若室温偏高,还要疏袋散热。发菌时要进行遮光培养,有利于菌丝健壮生长。
经过60~80天发菌,菌袋表面全部转色,培养料的颜色进一步变淡,菌丝体累积了大量营养物质,培养料含水量达70%以上,用手捏菌袋感到柔软、有弹性时,这是生理成熟的表现,可进行催蕾管理。
5.菇棚准备 可利用空闲房屋作出菇室,也可搭建简易菇棚。采用室外菇棚可以充分利用休闲地扩大栽培面积,增加产量,节约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菇棚的自然条件,要符合茶薪菇的“野性”。可利用自然温度、适宜的温湿度和充足适当的光照、氧气等生态优势条件。还可通过揭盖大棚上的薄膜和草帘,调控生态条件,以充分利用太阳光能,节省能源,改善保温、保湿性能,加大昼夜温差,增加光线和氧气,更加有利于茶薪菇的生长发育。
在室内培养的菌袋,经过50~60天发菌管理,菌丝菌袋富有弹性,菌丝分泌色素吐黄水,袋口表面菌丝稍带褐色。菌丝体的褐变过程俗称转色。转色是菌丝从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过渡的标志,表明菌丝已达到生理成熟,便可割袋排场,进行催蕾。
室外菇棚排场的方法如下,将场地整成宽1米、高15厘米的畦床,井铺上沙子,然后可铺2层塑料薄膜防潮湿。除将部分污染的菌袋单独排放外,将成熟度相同的菌袋排在一起,有利于转色催蕾出菇管理。菌袋排场方向,应与室外菇棚的门窗方向一致。
6.催蕾管理
(1)菌袋排场 适时削袋排场,是生产成功和产量高低的关键。割袋时间要根据以下条件来决定:
①生理成熟 营养物质的积累与酶解有关。茶薪菇菌丝体依靠自身合成各种养化酶。菌丝生长初期,酶的活性较低。菌丝体经过30~50天生长,胞内酶合成达高峰期,也是胞外酶量达到最大的时期。只有当酶的活性达到有利于对木质素的分解时,才可能在菌丝内积累足够的营养物质,促进菌丝达到生理成熟,从而进入生殖生长阶段。根据生产实践,当菌袋重比原重减少25%~30%时,表明菌丝已发足,培养料已适当降解,积累了足够的营养,正向生殖生长转化。
②菌龄 从接种之日算起,正常发菌培养的时间称菌龄。茶薪菇菌丝达到生理成熟一般要60天。由于培养时间的温度会影响菌龄的长短,因而在生产上可以将茶薪菇的有效积温作为生理成熟的指标。4℃和31℃的温度,为茶薪菇丝停止生长的下限和上限,因此把4℃以上至30℃以下作为茶薪菇的有效积温区。据杨月明等(2001)报道,茶薪菇的有效积温为1600~1800℃。菌袋栽培由于培养料颗料细小,培养料质地疏松,有效积温要求较低,一般为1000~1200℃。以4℃以下和30℃以上的积温为0,茶薪菇有效积温=(每日平均温度-4℃)×培养天数,其有效积温区如表9-1所示。
表9-1 茶薪菇的有效积温区(℃)
③菌袋色泽 这也是反映菌丝是否达到生理成熟的一种标志。如果菌袋内长满白色菌丝,长势旺盛浓密,气生菌丝呈棉绒状,菌袋口出现棕褐色斑或吐黄水而转色。
菌丝达到生理成熟所需的条件和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加上当时当地的气温为12~27℃,这就是割袋的适宜时期,应及时割袋。如果割袋过早,菌丝没有达到生理成熟,袋口表面不转色,不形成菌皮,菌袋就会因为没有菌皮保护而过早脱水和失重,浪费养分,严重影响茶薪菇的产量和质量。如果割袋过晚,因菌丝生理成熟而分泌黄水,渗透到培养料内部,引起绿霉侵染。同时还会影响原基发育,造成出菇困难,或导致形成畸形菇,使产量和质量受到直接影响。
割袋与排场同时进行,要将被杂菌污染的或被部分污染的菌袋挑出隔离。开口前,要用3%~4%的石炭酸或溴氰菊酯(敌杀死)3000倍液,乐果2000倍液对菌袋消毒和场地灭虫处理。割袋时,用锋利小刀沿扎口绳,将菌袋的口部割掉。若袋口有少量污染,必须清除;部分污染的,可切除或挖去,其余部分可继续转色出菇。
(2)转色管理 割袋之后,断面菌丝受到光线刺激,供氧充足,就会分泌色素吐黄水,使菌袋表面菌丝渐渐转化成褐色,随着时间的延长,菌丝体褐化和菌丝体颜色的加深,袋口周围表面的菌丝会形成一层棕褐色菌皮。这层菌皮对菌袋内菌丝有保护作用,能防止菌袋水分蒸发,提高对不良环境的抵御能力,加强菌袋的抗震动能力,保护菌袋不受杂菌污染和有利原基的形成。转色正常的菌皮呈棕褐色和锈褐色,且具光泽,出菇正常,子实体产量高,品质优良。
转色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为了促进菌袋正常转色,在割袋后3~5天,要保持室温23~24℃,并加强通风,提高菇棚内相对湿度。促使割开的袋口迅速转色。
(3)催蕾 在褐色菌皮形成的同时,茶薪菇子实体原基也随之开始形成。变温刺激是促进原基形成的重要措施,温差越大,形成的原基就越多。其方法是结合菌袋转色,连续3~7天拉大温差,白天关闭门窗,晚上10时后开窗,使昼夜温差拉大到8~10℃,直到菌袋表面出现许多白色的粒状物,说明已经诱发原基,并将分化成菇蕾。除变温刺激外,还必须注意创造阶段性的干湿差和间隙光照条件,并采用搔菌及拍击等方法进行刺激。干湿交替,是指喷水后结合通风,使菌袋干干湿湿。菌袋转色菌皮未形成前不宜通风时间过长,以免菌袋失水。菌袋割袋过早,应注意保水保湿。光照越充足,通风越好,则转色过程越短,转包越好。光照刺激可在必要时,将棚顶的遮荫物拨开或打开门窗,使较强光线照射菇床。处理3~5天后,菌袋面上出现细小的晶粒,并有细水珠出现,再过2~4天,在袋面会出现密集的菇蕾原基。原基的形成是生殖生长的开始,随着原基生长,分化出菌盖和菌柄,标志着菇蕾的形成。
在催蕾过程中,若遇培养料水分含量或环境相对湿度低,以及气温较高等情况,已分化的原基就会萎缩死亡。因此,在自然气温偏高时,不要急于催蕾。若原基已开始形成,则可采取降温措施,并注意保湿和调节干湿差。在割袋管理过程中若给预过多的震动刺激,尤其是菌袋上面1/3部位的菌丝体受到震动刺激时,会过早形成子实体,造成小蕾、密蕾,会降低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7.出菇管理 茶薪菇在割袋催蕾之后,分秋、春二季出菇。由于秋、春气候不同,故在管理上有所不同。
(1)秋菇管理 秋季出菇期间,自然气温逐渐从28℃以上降到10℃左右(10月份常出现小高温天气),空气干燥,昼夜温差越来越小,午12月底进入低温期。前期气温偏高,因而保湿、补充新鲜空气及防治杂菌是秋菇期管理重点。中秋后气温渐凉,温差拉大,应利用温差,保湿、增氧、增加光照,以促进出菇。后期气温较冷,管理的主要工作是增温、保温和保湿。
菌袋转色后7~8天,第一潮菇开始形成。此时,应注意通风换气,降温和增湿,可采用喷雾调湿、覆盖薄膜保湿的措施来实现。当气温降到23℃左右,每天早、中、晚各通风一次;当气温降到18~23℃时,每天早晚各通风一次;当气温降到18~23℃以下时,可每天通风一次,每次约半小时,尽可能维持菇房内空气湿度90%左右,减少菌袋失水。菌袋含水若低于65%,可通过喷雾保湿来减少菌袋水的蒸发量。每天喷水的次数,取决于菇房(棚)的相对湿度,相对湿度约70%时,每天喷水2~3次;相对湿度约80%时,喷水2次;若湿度大于85%时,则不宜喷水。
袋栽茶薪菇的子实体,优质菇要求菌盖未开伞、均匀、肥厚,菌柄粗壮,近白色,长短整齐。菌盖开伞、菌褶变褐色,菌柄细长、扭曲的为次级品。第一潮菇采收后,应立即清理菇场,剔除残留在袋内的菇脚、老根和死菇,防止菇脚腐烂和杂菌侵入,并停止喷水7~10天,增加通风次数,延长通风时间,降低菌袋表面湿度,使菌丝迅速恢复生长积蓄养分,以供第二潮菇生长。
当菌袋采菇后留下的凹陷处菌丝发白时,白天进行喷水,关紧门窗提高温度,晚上通风干燥,拉大温差和干湿差,每天喷水1~3次。在具体实施中,可以灵活掌握,还可利用气温的周期变化,适时地通过3~5天干湿交替,冷热刺激,促使第二潮原基和菇蕾形成。第二潮菇发生在10月末至11月份。这时,南方气温为18℃左右,正符合茶薪菇子实体生长发育的要求。喷水是促进第二潮菇发生的主要措施,以满足出菇对水分的需要。
第三潮秋菇的形成,由气候变化、割袋时间及二潮菇的管理情况而定。如割袋早、天气暖和,第三潮菇也能优质高产。第三潮菇以保温、保湿为主,养菌复壮。秋菇一般采收2~3潮。根据秋菇出菇情况及菌袋出菇后的重量情况,给菌袋注水或浸水,增加菌袋的含水量使菌丝复壮。如果冬末保温好,还可收1~2潮菇;或越冬至次年春季继续出菇,每袋料可再产鲜菇0.1~0.2千克。
秋菇管理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防治杂菌感染,危害茶薪菇的主要杂菌是绿霉和曲霉,轻者使菌袋表面形成霉斑,影响出菇和使菇蕾腐烂,重者导致菌袋报废。出现局部污染时,可用0.1%多菌灵或5%新洁尔灭或3%石炭酸液或5%来苏儿溶液,涂抹霉斑处,然后挖除或切除。如发生大面积霉害,可加大通风量,降低湿度,抑制霉菌生长,促使菌丝健壮生长,提高自身抗霉力。
(2)春菇管理 春菇期间,气温由低向高递升,气候温和,空气湿润,雨量充沛,自然温度和湿度均提高,适合茶薪菇菌丝的生长和出菇。管理要点是降低湿度,防止杂菌污染。春天要加强通风换气,保持菇棚内的清洁卫生,清除杂菌污染源。如后期气温升高,管理上应采取相应降温措施。室外出菇采用野外荫棚,加厚遮荫物,创造“九阴一阳”的阴凉环境。畦沟内灌水保持棚内湿润,每天午后向棚顶喷水,降低棚内温度。有条件的生产专业户,菇棚可以安装喷雾系统,采用喷灌降温增湿,气温在35~38℃高温时,喷雾后棚内温度可降到28~31℃,地表温度降到25~39℃。喷雾后须适当通风,不致过分潮湿。
出菇后菌袋减轻时,应及时浸水,但补水不宜过量,否则会因高温高湿,引起菌丝死亡,杂菌滋生,菌袋软腐解体。喷水和采收等管理工作,应放在气温低的早晚进行,白天关紧门窗,到中午温度最高时可打开门窗加速空气流通,使温度迅速下降,然后关闭。这样,在高温季节也可继续出菇。一般春菇可收2~3潮菇,间隔时间为10~15天。如果菌袋尚好、场地在许可的条件下,可将菌袋搬到荫凉的地方越夏。如果气候适宜,还可再出1~2潮菇,每袋料产鲜菇0.15~0.25千克。
8.盐渍加工 茶薪菇的鲜销与干制与杨树菇相似,不再赘述。这里仅介绍茶薪菇的盐渍加工方法:
(1)整理 将采下的茶薪菇用小刀切去菌柄基部。
(2)预煮 将切去柄基的茶薪菇用清水洗净,放入5%~7%浓度的食盐溶液中预煮5~10分钟。预煮时,要用不锈钢锅或铝锅。预煮后将菇体捞出,在流动的清水中充分冷却。如不经冷却或冷却不好,盐渍后很容易腐烂变质。水洗后,要沥去多余水分。
(3)盐渍 制备22~25波美度的浓盐水。方法是烧开净水,每50千克清水中加入食盐20千克,继续煮至食盐完全溶化,用纱布滤去杂质,冷却后即得22~25波美度的食盐溶液。将制好的浓盐水盛于陶瓷缸内,倒入经预煮、冷却的菇体,使盐水浸没菇体,用食盐封面,每天测定盐卤的浓度,上下翻动一次。若盐卤浓度下降,需添加适量食盐至其浓度稳定在22~25波美度。经3~6天以后,盐水浓度稳定在18波美度不变时,即可装桶待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