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有成竹,比喻熟练有把握。"胸有成竹"和"心中有数"都是"心中已有打算"的意思。但"胸有成竹"偏重于事前对问题已有全面的考虑和解决办法,或者因心中有了主意而办事神态镇定、沉着;"心中有数"偏重于对客观情况已有所了解,十分有把握。胸有成竹的来历和成语典故,欢迎阅读。
词汇信息
拼音:xiōng yǒu chéng zhú
成语:胸有成竹
出处:宋·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解释:成竹:完整的竹子;胸:心里。原指画竹子时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后比喻做事之前早有通盘的考虑和谋划。
结构:主谓式
近义:成竹在胸、胜券在握、心中有数、轻车熟路
反义:心慌意乱、惊慌失措、心中无数、茫无头绪。
猜灯谜:个个记在心【歇后语】心口窝生笋子
示例:◎革命大家庭的暖暖春意更加反衬出在严重态势下我军指战员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的气概。
◎画竹要求落笔之先,成语"胸有成竹"的意思就是指作者画前要有充分的谋划,不要想一笔,画一笔,勉强凑成。
◎胸有成竹,指的是在艺术创作中,动手作画之前,应先在心里构思出要描绘的完整的形象,当审美意象在胸中孕育成熟,呼之欲出时,必须抓时机"振笔直逐"。
◎唯有他在自己的一生中,完全自发地、胸有成竹地玩弄绘画技巧,像魔术师似不断变幻招数,画出无数杰作。
◎胸有成竹者自然对竹子认识深刻,能够落墨不多,而雨态风姿,各得其妙。
成语典故
版本原文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①耳,而节叶具焉②。
自蜩腹蛇蚹③以至于剑拔十寻④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⑤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⑥,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与可⑦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⑧而操之不熟者,平居⑨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筼筜,yúndāng,一种大竹。)
晁补之写了一首诗送给他,其中有两句:"与可画竹,胸中有成竹。" 故事出自北宋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原文注释
①萌:芽。
②而节叶具焉:但节、叶都具备了。具,具备。焉,句末的语气助词。
③蜩(tiáo)腹蛇蚹(fù):蝉的腹部、蛇的腹下。蜩,蝉。蛇蚹,蛇的腹下。蝉的腹部是分节的,蛇的腹下分节、有鳞片,这些特征都与竹笋有些相像。这里形容竹出生的状态。
④寻:古代八尺为一寻
⑤成竹于胸中:在胸中酝酿成熟竹子的形态。成:成熟的,完全的。
⑥急起从之,振笔直遂:这里用了互文的手法,意即"急起振笔,从之、直遂",就是急忙起来挥动画笔,依照、跟随(心中的竹子形象)。遂,通"随"。
⑦与可:文与可,名同,北宋梓州永泰(近四川监亭人),曾任洋州知州。文与可是苏轼的表兄,宋代画竹名师。
⑧见于中:心中有了构思。心里明白。
⑨平居:平常,平时。
⑩岂:哪里。
熟视:仔细查看
逝:消失。
累:堆积。
为:画。
自:从。
生而有之:这是一生长就有的。
原文今译
竹子初生时,只是一寸高的小芽而已,但节、叶都已经具备了。从像蝉的腹部、蛇的鳞片一样,到剑一样挺出高达十寻的,各种形态都是天生就有的。如今画竹的人一骨节一骨节地来画它,一片叶一片叶地来堆砌它,哪里还会有完整的、活生生的竹子啊!所以画竹一定要心里先有完整的竹子形象,提笔来仔细的观察,就会看到他所想画的竹子,急起挥笔,依照心里竹子的形象,一气呵成,以再现心中所见到的(竹子)。(这个过程)好像兔子跳跃飞奔、鹰隼俯冲下搏一样,稍一迟疑,机会就失去了。
我不能做到这样,但心里明白其中的道理。既然心里明白其中的道理,但又不能做到的原因,是由于想法和动作内外不一,心与手不能协调一致,没有学习的过错啊。所以凡是心里明白而操作不熟练的,平常自己以为明白,可事到临头就忽然忘记了,难道只有画竹是这样吗?
来历
竹子在我国南方生长很多,它生命力旺盛,耐严寒、酷暑。四季常青。它挺拔潇洒,朴实无华,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它也是画家作画的题材之一。人们把竹子与梅花、菊花、兰花合称为“画中四君子”。
北宋时期,有一位同苏东坡同年代的画家,叫文同,最擅长画竹,画中虽没青枝绿叶的苍翠,但淡雅的墨色更能突出竹子的清逸潇洒。《墨竹图》是文同的传世之作,画面上一枝垂竹,主枝弯曲,呈上扬之态,侧枝坚挺,枝繁叶茂,有一种蓬勃向上之势,画面饱满用笔洒脱,竹叶正面向背,俯仰曲直,勾画得出神如真,用浓墨描绘的竹节苍劲逼真,用淡墨描绘的新枝嫩叶,显得非常滋润,是一幅难得的艺术珍品。文同之所以把竹子画的这样自然生动,是以为他特别喜爱竹子,为了观赏方便,他还专门开辟了一个竹园,在园中还搭建了一个亭子,称之“竹坞”,一有空闲,他就去观赏竹子,从竹子萌芽到生长的各个细节,反复查看,把竹子在春夏秋冬阴晴雨雪时的不同形态都铭记在心。这样,他画出的竹子姿态秀雅,神韵生动。好多喜爱画竹子的人都竞相模仿,但都画不出那种充满神韵的竹子。
苏东坡是文同的好友,非常崇拜文同的竹画,经常于文同一起观赏竹子,探讨竹子的画法。故此,苏东坡写了一篇散文,文中精辟地谈论了文同画竹的方法,即“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从此,文同 “画竹必先得成竹在胸”的创作方法,对后世绘画影响很深,后来文人们把它演变成了一句成语“胸有成竹”。意思也不再单纯指绘画了,而是指做任何事情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先有充分准备。
[胸有成竹的来历和成语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