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问答

什么是爱情?

什么是爱情?

爱情是受社会因素影响的生理、心理和主观情感结合的复杂现象,不同时代、文化、学科和学者们对爱情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定义。爱情三角理论认为,爱情由亲密、激情、承诺三个成分构成。多伦多大学心理学教授约翰·艾伦·李(John Alan Lee)以三原色形容爱情,认为爱情的三种形式是激情、游戏和友谊。人们会由于依恋类型、爱情信念观、年龄和性别等个体差异而产生不同的情感。从“热恋”到“内省”,爱情本身也可以划分出不同的阶段。

关于爱情从何而来,进化论、学习论、社会学论、精神性爱论、生化论、依附论等众说纷纭。生物学研究认为多巴胺、催产素等生物因子调控着爱情,尾状核和壳核等涉及快乐和奖赏的脑区与爱情的发生有关。许多心理学家认为爱情的产生符合人的生存进化规律,即拥有这种感情的人能获得更多的温暖与保护,更好地生存下来。也有心理学家认为爱情与人格的缺陷或完善有关。爱情观的跨文化研究则证实了集体主义文化与个人主义文化的差异会对亲密关系的发展产生影响。

美好的爱情使双方收获幸福和成长,但在某些恋爱关系中也会存在复杂的问题,如多角关系、虐待行为、嫉妒与控制、高风险行为等。中国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各部委相关教育文件对婚姻和家庭关系、儿童青少年身心安全与健康等均做出了相关指示。爱与恋爱关系也是全面性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联合国《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修订版)中提到,儿童青少年需要意识到爱的不同类型,学会用合适的方式表达喜欢和爱。

在心理学诞生之前,西方哲学已经开始了对爱情的探讨。柏拉图在《会饮篇》中记录的神话传说认为,人们对于寻找另一半、恢复完整的希冀和追求就是所谓的爱情。黑格尔继承并发展了这一观点,认为爱情就是一种整合,即把一个个体所包含的一切全部渗透到另一个人的意识里去,成为其追求和占有的对象。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心理学家也开始致力于从不同角度对爱情进行阐述。美籍德国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希·弗洛姆(ErichFromm)认为,爱是指热烈地肯定他人的本质,积极地建立与他人的关系,在双方各自保持独立和完整性基础上的相互结合。爱的本质是给予而非获取,爱的目的是使其对象获得幸福、发展和自由。弗洛姆指出,所有形式的爱都包含共同的基本要素: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美国家庭社会学家威廉·J·古德(William Josiah Goode)认为,工业化时代的家庭特点造就了浪漫爱情的普及,爱情是两个成年异性之间包含性欲望和温柔体贴的强烈感情倾注。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齐克·鲁宾(Zick Rubin)是对爱情进行系统科学研究的第一人,他认为爱情是个体对特定他人持有的一种态度,比如更加思念对方,希望和对方身体接触。爱情的三种成分包括亲密依赖需求、帮助倾向、排他性和占有性倾向。

美国心理学家斯坦顿·皮尔(Stanton Peele)认为,爱情是一种广泛的经历,它能为个人提供更多的机会接触世界和了解除身边以外的人,使人更活泼、勇敢、开放;爱情是一种帮助性的关系,双方彼此信任,能接受和提出批评而不担心影响两人关系;爱情能提高一个人的能力,实现外部的成长,也能增强生活中的快乐,是友谊和吸引力的延续。

中国学者张怀承认为,爱情是人类个体之间基于性生理基础而产生的一种相互倾慕、积极奉献的行为和心理,包括情爱、理想和性爱三个基本要素。伦理学家罗国杰指出,爱情是指一定社会经济文化状态下,两性间以共同的生活理想为基础,以平等地互爱和自愿承担义务为前提,以渴求结成终身伴侣为目的,而按一定道德标准自主结成的一种具有排他性和持久性的特殊社会关系。

温尼伯大学心理学系博士贝弗莉·费尔(Beverley Fehr)和波士顿学院教授詹姆斯·A·拉塞尔(JamesA. Russell)认为,爱情的概念太过复杂而不可能被精准定义,爱情是多向的,没有一个定义能代表其全部内涵。人们需要认识到爱情复杂而多维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