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问答

顾祝同何应钦陈诚谁的官职大

顾祝同何应钦陈诚谁的官职大

1948年6月,老蒋为加强华东和中原地区的军事指挥,决定将徐州绥署和郑州绥署合并成立“徐州剿总”,在物色总司令人选时,老蒋深深陷入了“选择恐惧症”,所纠结的核心问题在于,在当时的蒋军高级将领中有个特殊的现象:能打的不听话,听话的又不能打。

(刘峙剧照)

要说能打,其实白崇禧(桂)、薛岳(粤)、傅作义(绥)等若干将领还算可以的,可惜前述老几位都是杂牌而非嫡系,领兵打仗很有主见并且还经常抗命,肯定做不到“听话”。而徐州剿总作战序列内的部队,多为嫡系中央军,比如邱清泉兵团、李弥兵团、孙元良兵团等等,一群骄兵悍将,杂牌哪里压得住?

况且将几十万嫡系部队交给杂牌将领“守江必守淮”,老蒋也实在不放心,那就还得找听话的,哪怕不那么能打。放眼望去,哪些人比较听话呢,还是早年纠集起来的“八大金刚”和中原大战期间用出来的“五虎上将”靠谱,然而老蒋掰指头一算,真正可用的人选几乎没有了,先拔拉所谓的五虎上将:

(顾祝同剧照)

“飞将军”蒋鼎文抗战末期因为豫湘桂大败已经彻底失宠,当时已经离开军界做买卖去了;陈诚因为东北惨败,已经辞去参谋总长、东北行辕主任职务,正猫在上海养病不方便出来;顾祝同继任参谋总长留在身边离不开,况且他之前在华东战场的表现也不咋地;卫立煌在东北担任剿总司令;只剩一个赋闲在“总统府战略委员会”当委员的刘峙,又确实水平堪忧。

再拔拉所谓的“八大金刚”呢?这是老蒋在黄埔军校时期密结的心腹团队,以总教官何应钦为首,其它七人皆为黄埔军校的战术、兵器或者炮兵教官等,计有何应钦、蒋鼎文、钱大钧、顾祝同、刘峙、张治中、陈诚和陈继承等八人,其中有四个人是与“五虎上将”名单重合的,所以不再赘述,说说其他几位。

(何应钦剧照)

何应钦时任南京政府“国防部长”,且与老蒋渐行渐远,已经不适合外放领兵;钱大钧因为好财好色贪污腐败,被踢出侍从室后担任淞沪警备司令,且已长时间不带兵打仗,肯定不是合适人选;而张治中被誉为“和平将军”,躲在西北不肯掺合内战;另外一个陈继承基本不会打仗,又正在华北剿总担任副总司令监视傅作义。

所以两份名单综合一起,怎么算也只有刘峙能够勉强一用,于是终于被任命为徐州剿总总司令,这也就是“派一只猪”守南京大门的传说由来。而淮海战役刚一打响,刘峙就慌了手脚,求爷爷告奶奶把杜聿明请了回来,自己带上亲随跑到蚌埠,最终免遭兵败被俘的下场,而抗战期间的糟糕表现有目共睹,所以在八大金刚当中评选能力最强一位的话,刘峙肯定出局。

(张治中剧照)

所以到解放战争时期,八大金刚仍被重用得只剩下何应钦、顾祝同、陈诚等三人,其它蒋鼎文、钱大钧、张治中、陈继承、刘峙因各种原因,都已经拿不上台面。纵观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的表现,顾祝同完全就是个没有主见的“顾百顺”,就任参谋总长以后立即沦为老蒋的“大传令兵”,毫无建树,能力实属一般。

因此还可以比较的其实只有何应钦和陈诚,也是黄埔系中央军的两大“军头”。何应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军事能力其实不弱,东征北伐皆有不俗表现,但缺点是性格不够鲜明,另外始终有觊觎老蒋的宝座之心,政治上的野心必然影响到实际行动,进而逐渐失去了老蒋的绝对信任。

(陈诚剧照)

而期间几次小动作的失败,证明何应钦的政治手腕确实偏弱,由此迅速被后起之秀陈诚追平。陈诚是保定军校炮科毕业,被称为“小委员长”,战略眼光尚可(不如参谋总长何应钦),战术水平垃圾,但是政治能力和施政能力很强,所以能够带出势力庞大的“土木系”,抗战期间在湖北、败亡大陆以后逃台,都证明治理民政的水平不错。

总体而言,评估“八大金刚”的战略和战术能力,应该还是何应钦为首,其实从1945年的湘西会战就能够看得出来,何应钦把握战局的能力是可以的。问题在于,西安事变以后他失去了绝对信任,老蒋着意扶植陈诚抗衡之,使他失去了统兵权和指挥权,所以也没有什么机会施展能力,一定程度上给历史爱好者造成了错觉。

陈诚倒是始终重兵在握,从第18军的军长到集团军总司令,抗战期间先后是三个战区的司令长官、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解放战争时期的参谋总长、海军总司令、东北行辕主任,军事主官没少干。可是翻遍战史,有一次他指挥得比较出彩的战役吗?几乎为零,倒是他举荐的罗卓英、薛岳等人偶有对日战果,所以其军事能力,真心不能排在何应钦的前面。

至于“八大金刚”中能力最弱负责垫底的,倒是很容易就评选出来了,简单标准是看军衔。在大陆期间,何应钦、陈诚都混到了一级上将,蒋鼎文、顾祝同、刘峙、张治中先后晋升为二级上将,钱大钧也搞了个中将加上将衔,唯独陈继承,混来混去都是个中将。有人肯定不服,军衔就能够代表能力和水平吗?

拜托,以老蒋对亲信的偏爱程度,但凡陈继承有点能力和拿得出手的战功,怎么能忍心看着他一直挂着两颗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