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问答

啥是梅花桩?

啥是梅花桩?

网络转载:应是韩师爷在北京弟子所写。

“梅花拳”简称“梅拳”,因过去练功技击在桩上练习,所以又叫“梅花桩”,全称“干枝五势梅花桩”。后来由于时代变革,栽桩百根以上,造价高,又费事,改为以砖代桩,再后来干脆在地上演练,故又叫“落地干枝梅花拳”。因其师徒关系密切,重于尊师爱徒,师徒如父子,故有“父子拳”之称。

梅花桩拳是干枝五势梅花桩的简称,也叫梅花拳,是我国比较古老的拳种之一。梅花拳老师讲:梅花拳创拳于西域昆仑山,系昆仑山派拳系中的代表拳种,留有百字圣语为传代之陛。梅花拳有它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击手法。过去,梅花桩是以家传方法在民间沿袭。到了明、清时代才在我国冀、鲁、豫一带逐渐广泛流传开来。由于它有丰富多彩的拳术套路和器械套路。并且步法奇巧、瞬息万变,同时以技击为主,所以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据梅花桩拳师祖祖辈辈师承,梅花拳的一种独特练功方法,即不论是练功还是技击,都在桩上进行。在长方形的拳场上,按照套路,每步一桩,约栽桩百根,随着功夫增长,桩子也慢慢加高

在梅花桩基本套路之中,桩步五势、大势、顺势、拗势、小势;败势是静止的拳势,是训练全身之力和全身之气的主要手段;左右对称的拳势宛如盛开的双瓣梅花。而行步三法,扎法、撤法、摆法又是练习忽进忽退、忽上忽下、行东就西,灵活多变的步法。它是能使敌人如坠人五里雾中而不能辨其方向的步法,它又宛如梅树干支,行步三法把桩步五势巧妙地联系起来,交替出现,动静相间,故得名干枝五势梅花桩。

由于时代的变迁,栽桩花费太大,渐渐由在木桩上改在地上练功,但它仍然保持了原来的套路风格和招法,故又有“落地干枝五势梅花桩”之称。后来又由后百代第八代的祖师张从富由大架练法改为小架练法,人们讲大架不大、小架不小(指的是拳势的动作姿势),所以目前民间流传的梅花桩中有大架和小架之分。

民间还有一种传说,一年四季春为首,梅花又是春天最早开放的花朵,真是“桃未芳菲杏未红,冲寒先已笑东风”。意思是梅花拳历史悠久,经过了风风雨雨,战严寒傲风霜,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拳种,因而又用梅花的五个梅瓣象征梅花的五个基本拳势——大势、顺势、拗势、小势、败势,故得名五势梅花拳。

另有一种带有神奇色彩的说法。据说梅花拳创始人住在西域的昆仑山上,那里满山遍野都是梅花,金碧辉煌的灵光宝殿掩映于梅林之中,一派梅园仙境。传说收元老祖下山传授拳法时,漫山间梅花忽铺大道,树上的朵朵梅花对应着世间的每个弟子,故称梅花拳。目前河北、山东、河南等地,带有功法特点、纪念特点、地域特点的梅花拳名称的由来就十几种之多。

梅花桩技击分为:上、中、下三盘。上盘:刁、拿、锁、带、勾、搂、抱、打、崩、挑、劈、砸。中盘:沾、粘、连、随、吸、卸、柔、化、推、托、领、带、辗、转、扭、蹭、挨、膀、挤、靠、偎、身,靠、打。下盘:踢、点、截、撞、勾、挂、踩、蹁、跌、扑、滚、翻、前后扫趟,左右撑拨,它打的是“一身之法”。身体的每个部位在技击之中都起作用。

梅花桩技击术中之奥妙莫过于步法—叫乙方步,又名群步。有大八方、中八方、小八方之别,看敌何方来以何方应之。小八方落三点,中八方落五点大八方为乱点。八方步可进可退可攻可守,动若鹄鹰搏兔,静如处女守身,脚随手出,步里藏拳。

梅花拳的功法是内外兼练的,它要求做到外要练形,内要练气,以达到形气合一、内外一体,练至浑元一气的程度才算武功养成。练形,梅花拳称为练“表”,也就是指人体表皮的,有形的、形态的修炼,即俗话讲的“筋、皮、骨”,并把练表称为“外丹”。“外丹”练成,若继续不间断地演练,至练到“心与意心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能气随意发,力随气使,刚柔并济,一气贯穿而达到“气化”的程度,则可谓“内丹”养成,也就是俗话讲的“内练一口气”。梅花拳理认为“内丹”没有不借助于练“外丹”而养成的,梅花拳练“外丹”称作武练,练“内丹”称为文练。“外丹”与“内丹”练成而后与敌人搏斗时便可“行气,与人交手之时,触人肌肤,坚刚莫敌者为形,而深入骨髓截断营卫则在于气”。

五势梅花桩的器械很多,而且多为左右两面相称使用,动作与拳术一样朴实大方,招无空去,艺无空回,进退腾挪,潇洒自如。五虎神钩、膛耙、虎平拐、九环锡仗、棋盘大枪、落子枪、两杆仗、梅花双刀、提戟、文棒、拦马撅、春秋大刀等等,都是梅花桩拳的代表器械。

著名武术家、梅花拳后百代第十六代传人韩其昌先师由河北省将梅花拳传至北京。目前梅花拳在北京已繁衍了五代。他不仅承接了梅花拳收徒严谨的制度,而且注重习武人的天分和习武人的品德操行的考查。常人拜师学艺须人三道门。何为三道门呢?三道门乃是根据习武人的品格、为人以及习武者的悟性、毅力、意志、进境,经门派长者考察,分三次拜师入门。人第一道师门有引师引荐,此前尚须苦练三年基本功和基本套路(拉架子)。经过这个过程的考验,认为习武者为人厚朴、正直、练功,认直刻苦,不畏艰辛,确系可造之材,方允许正式拜师,此为第二道门。其后师傅才授以梅花拳中出神入化的招数及其变化,包括各种兵器、暗器的使用。这时师傅再进一步考察,根据习武者的品德和情操及其武功长进的程度,确定是否准其人第三道门。一旦进此门,便可得窥堂奥,斯时师傅将授以梅花拳之精华。如:秘不示人的步法、身法及其上、中、下三盘打法精奥。入第三道门而后习武者的功夫便可达到上乘。习武者不独研习梅花拳拳法中的气功、技击秘诀,出师前还得通过“打赢拳”和“打攻拳”的实践考验,如能力战过关,始可出师,所以梅花门中有“梅花拳门不收空徒弟”之言。武德不好,不尊敬师长,不认真练功是不可能学艺上身,成为梅花拳真正门人的。

梅花拳派中的运转机制也颇值得称道,其特别重视武德的培养自不待言,习武一旦入门后,便可遍师门派中各位身怀绝学的高人,非独经事一师而足,又派中流传有“,珍珠倒卷帘,徒弟倒把师父传”之言是指如某人习艺有创见、存建树或悟出秘诀、绝技,门派中人不论拳份高低,皆可向其讨教,共同切磋,绝不会有高尊低就之患。正是这种齐心协力,互相提携的敬艺品格和精益求精、锲而不舍的求道精神,使梅花桩拳道日益恢弘精深,终于成为武林瞩目的一个拳派。

武术作为文化的—部分,是与祖国命运紧密联系的。戊戌变法失败后,帝国主义列强根据他们在中国划分的势力范围,在政治上、经济上疯狂地进行侵略和掠夺,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为了反抗封建王朝和帝国主义的侵略压迫,梅花拳的先祖曾多次引领农民起义。如白莲教首领之一冯克善、义和团首领赵三多,均为梅花拳的传人,而赵三多所领导的一支义和团多为梅花拳的门人。周恩来同志在《北京各界欢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政府代表团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1900年爆发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掀起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二次革命**,这次伟大的运动,是50年后中国人民伟大胜利的奠基右之一。”可见义和团与梅花拳的爱国主义斗争是值得自豪的。义和拳和梅花挚的历史渊源,也应该被广大群众所了解。

义和拳(义和团)即梅花拳的别称,这一点已得到史学家的一致认同。为了进一步弄清梅花拳和义和拳的源流及相互的关系,我查阅了许多有关历史资料,在印证了山东、河南、河北一带的梅花拳即义和拳的同时,有了一个意外的发现,那就是被当今武术界推为对戳脚拳的形成创立有过杰出作为的近代武术家、农民起义首领之一冯克善原来出自梅花拳门派。

据嘉庆十八年(1813年)直隶总督那彦成上呈钧一份奏折《拿获唐胡子由》所附的《唐恒乐供单》称:“据唐恒乐供:滑县朱兆村人,年六十二岁,卖药生理,并不习教。平日会打梅花拳;是同村人齐大壮徒弟。齐大壮说过康熙年间有滑县人杨炳,是武探花,做过京营都司,会打这拳。他是向杨炳学的,齐大壮已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间病故。冯克善是我徒弟,也会拳棒。(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藏《宰机处,录副奏折农**动》卷2392第2号,转引自义和团运动史研究会编《义和团运劫史论文选》162页)‘这段材料应是完全可信的,因为很难设想一个清廷总督会把一个农民起义首领的讹伪不实的口供呈皇上御览,以此观之,杨炳也是一代梅花拳高人。

杨炳出生于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一个农民家庭,父杨达,祖父杨士兴。杨炳先于“康熙戊子科(公元1508年)中举人”。当他回到家乡时,直隶大名府内黄县儒学教谕石日瑞和儒学训导王希尧亲送刻“剑奇鞭蓉”贺匾,后又被授为武探花“二等侍卫”。他七十一岁时撰写的《习武序》成为梅花拳经典之作之一,显见功力非凡。有些学者。以为杨炳是梅花拳的第一辈,并以为梅花拳术是由他编排研制的,实为不确。因为他们从研究义和拳角度出发而旁及梅花拳,对梅花拳自身的渊源却鲜于论证探究。事实上,梅花拳历史悠久,今日尚健在的老一辈梅花拳高人以及传衍于梅花拳门人中的系谱足证此点;至少杨炳不是梅花拳的开山祖师,恐怕当列为一百余辈的人物。梅花拳之显露于世,名闻于世;实是因为义和团运动这个契机。梅花拳历代收徒传艺十分严格,非品格崇高、操行贞洁者不授以精深课业;又因梅花拳一直以家传形式在民间悄悄传衍,故它的名声也不如其他门派那么显赫。然而它特有的艺和德的深厚恢弘的内涵却使此门愈演愈进而长盛不衰,及至杨炳时候已达相当高境界。杨炳后来将拳艺传给齐大壮,齐大壮又传给唐恒乐,唐恒乐又将拳艺传给了冯克善。

唐恒乐传徒甚多,门下弟子武功精绝。据唐恒乐本人讲:“我是滑县东南二十里朱召村人。年六十一岁,长子唐会元,次子唐魑元。我在家开药铺为生练习梅花拳;嘉庆五年正月内,同县的冯克善来要学拳,就拜我为师。……我并末入过教,我是冯克善教拳的师傅不是传教的师傅。”唐恒乐于嘉庆十八年(1813年)为官府所执,时年62岁,以岁序推之,冯克善当已出师;尽管杨炳只是作为同时代梅花拳高人之一,但他和他那一支的传人已说明梅花拳于斯时斯世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如果以杨炳作为他传衍的梅花拳一脉公开流行于世以后的第十辈高人,那么齐大壮该为第二辈,唐恒乐为第三辈,冯克善则为第四辈。以后门众一直不减,拳风尤炽,代有高人出之,现今之梅花拳高手均可记认。

至于冯克善后来的行踪下落,据刘景山演述,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戳脚》一书中第二编“戳脚介绍”称;“1813年冀、鲁、豫接合地区爆发的天理教农民起义被清廷镇压后,其领袖之一的冯克善(又名克敏、凯克,河南人)和其部将杨景、唐有义在献县被捕,越狱后化装成少林寺云游僧人隐匿于河北省饶阳一带,经段老绪接待,冯等三人先后在饶阳县、深县、蠡县、固安县,几个村庄授艺达二十余年。”

冯克善为何在河北省饶阳、深县、蠡县一带传授的是戳脚拳而不是梅花拳,因为学识尚浅,史有未稽,就不得而知了,姑存罔待考,亦伏待有识之士撰文论证之。

梅花桩是一门传统武术,自明清时期便盛行,也就是所谓的义和拳,以前是在桩上练,由于近几年在燕老师的发展下,练得人多,所以由桩上练改成落地梅花,但仍保留其身法跟步法。

插在地上的木桩,站在上边联系步法和武术,最早排列类似梅花,所以叫梅花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