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元前的商鞅变法开始,到七十年代我国的改革开放,巍巍华夏历史上进行了无数次改革。如果论述起改革的成效,多次改革褒贬不一。但是其中有一次改革一直被历史学家奉为圭臬,它甚至延长了一个腐朽王朝七十年的寿命。它就是万历年间明朝首辅张居正进行的“万历新政”。
要谈万历新政,就必须从万历新政的倡导者张居正说起。
举世无双的幼年天才
张居正
中国的科举取士有千年的历史,科举中最重要的两个科目——明经和进士,在难度上有很大差距,其中进士的难度远大于明经,一直有“三十老明经,七十少进士”的说法,意思是在七十岁中了进士也算年轻。然而中国历史上总有这么几个天才,能在十分年轻的时候就中了进士,其中就包括我们今天的主角,张居正。
张居正十二岁中秀才,十六岁中举人,二十三岁中进士,这个年龄在全中国历史上也算是年轻的。但是张居正之所以在举人和秀才之间耽误了四年,也是因为被人搁置。其实在十四岁张居正便考中举人,只不过当时的主考官怕张居正过早成名,要给他一次磨砺的机会,这才让张居正晚了几年中举人。这样一个天才我们可以想像,他在历史上必定会留下耀眼的光辉。
城府深沉的斗争高手
张居正二十三岁时被授予了吏部左侍郎并庶吉士,教习中有明朝著名的阁臣徐阶,也就是说徐阶成为了张居正政治斗争的启蒙老师。张居正刚参政时也是一个热血青年,他曾在嘉靖二十八年上过一篇奏章《论时政疏》,系统的阐述了他从政的主张。然而这篇奏章犹如石沉大海,消失不见。这是因为当时的内阁中夏言与严嵩正在进行激烈的政治斗争,自然没有空理睬张居正的奏章。此时张居正有些茫然,治国的策略不被采用,那朝廷到底是做什么的?
张居正
他开始冷静的注视着朝堂上的你来我往、唇枪舌剑,他开始隐藏自己,并且向政治斗争的高手学习,嘉靖二十九年,张居正借口回家休假,在这三年里他亲身与农民接触,真切的体验到了下层人民生活的不易,与他童年贫寒的家境相联系,他更加坚定了为人民做事的决心,他明白,只有参与政治斗争并获得权力才能得到为国家做事的能力。
嘉靖三十六年,张居正回来了,他首先学习的对象是他的老师徐阶,尤其学习徐阶“内抱不群,外欲混迹”的做法,让外人以为他是没有目标和野心的人,但是暗中结交了朝中有实力的大臣,等待机会。到嘉靖四十三年,深谋远虑的徐阶任命弟子张居正为可能继承皇位的裕王的讲读。张居正腾飞的机会来了,嘉靖四十五年张居正进入内阁参政。进入内阁的张居正并没有自鸣得意,他开始履行当年自己的承诺,为民做事。然而他的老师因为年迈多病被迫辞官,张居正曾经的知己高拱任首辅,张居正的目标转向了首辅的位置。隆庆六年,高拱因为口无遮拦触怒了太后,张居正成功上位,继任首辅,开始了十年的掌权生活。
目标远大的改革先锋
继任首辅的张居正认识到,小幅度的改革已经无法为这个庞大腐朽的王朝带来新生,只有大刀阔斧的改革才能帮助这棵老树重新发芽。他开始在明朝历史上写下重重一划“万历新政”。
张居正
明朝制度的落后来源于复杂的制度,张居正首先开始简化制度,类似于今天的简政放权。最著名的举措叫做“一条鞭法”,即在全国实行赋税征集的统一标准,这项改革中兴了疲劳了明朝,大幅增加了财政收入。张居正还整顿了吏治,削减了很多官职,这也给他死后的惨状埋下伏笔。
但是张居正这些都不知道,他面对经过他的手强盛无比的大明朝,无比的欣慰。张居正万历十年逝世,撒手人寰,埋入了江陵的坟墓。死后被抄家,封号被削。
张居正改革上让明朝更加繁荣富强。
张居正进行了赋税改革,在赋税改革过程中,一方面张居正利用全国清丈,查出了大量被豪强地主欺隐的田亩,这样在征派总额不变的前提下每亩的征派数量大大减轻,从而符合张居正赋税改革的预期,即“粮不增加,而轻重适均,将来国赋既易办纳,而小民如获更生”。另一方面,通过赋役的合并,扩大了征收货币的比重,减少了税目,简化了手续,将征派的重心从农民身上转移到地主身上,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官为金募”,赋税的征收解运由民收民解改为官收官解,不仅大大减轻了乡绅对农民的盘剥和压迫,还有利于阻断土地兼并,农民重获生存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