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问答

王凤仪简介

王凤仪简介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王凤仪简介

王凤仪(公元1864年-公元1937年)原名树桐,字凤仪,是清末民初大陆东北地区有名的善人;虽出身农家未曾上学念书,一生却致力于讲道、办学、推行慈善事业。他四处宣讲,教人尽忠孝、化习性以止宿命、长天命。更发明了「性理讲病」的治疗方式,以谈话方式直指病人的过错,只要病人立即发露忏悔,恶业便能够消除,病痛也得以痊愈。加入万国道德会之后,更积极宣讲、说病以度化世人,实践道德救世的主张。

王凤仪出生于热河省朝阳县的农家,父亲名清河,母亲李氏,共有兄弟四人,他排行第二。他天性孝顺老实,由于家境贫穷,从小没有机会读书,但常常注意观察周遭人们的作为,遇到好的行为就立志效法;若看到不好的行为则谨记在心,警惕自己不可犯同样的过错。幼年时就开始帮着家人务农,年龄稍长后为人放牛,后来又替人做佣工,看到东家或同事有不好的行为时,也会尽心规劝他们改过向善。

十六岁那年,王凤仪与白守坤成亲;二十四岁时突然身染疮疾,久治不愈,但为了生活压力,还是不得不继续工作。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正月,他在内弟家听杨柏(字荫轩,人称「杨善人」)讲解善书《宣讲拾遗》,内容以忠孝节义,善恶报应的故事为主,他越听越有兴趣,以后便常随着杨柏四处听讲。有一次听到「双受诰封」(三娘教子)的故事,说到一开始小孩子听到三娘不是自己的生母,与三娘有了争执,后来听了老家人的劝,向三娘跪下认错;三娘则承认自己也有不是之处,最后母子俩言归于好。王凤仪听了以后感慨良多,了悟「贤人争过,愚人争理」的道理,在回家的路上便开始忏悔自责,认为自己一看到别人的缺点、毛病就生气,实在是愚人的行径,难怪会得疮痨治不好。他不仅一路责问自己,到晚上还不断地自问自责,直到想通以后自己忍不住笑了出来。没想到第二天醒来,他身上的皮肤病忽然就都全部结疤愈合,也让他认定了「悔过可以治病」的理念,此后便常常四处听讲善书,并且在耕作时不忘思考各种善书中的道理。

同年(公元1898年)农历四月底,王凤仪在种地时,心里一边将村人的行为与善书所言相互参照,顿感世人皆是男不孝悌、女不贤淑,觉得世风败坏再难挽回,于是便有了弃世的念头,回去躺在炕上绝食。五天后在昏沉中经历了灵魂出体的体验,突然醒悟:自己还有祖父和父亲两代老人要奉养,应该要先尽孝道,然后劝化世人;否则世人不会因为自己的死亡而产生任何改变的。十月,杨柏善人遭人诬陷被捕入狱,王凤仪觉得杨柏为人忠厚,好做善事救济孤贫,又常宣讲善书教化人心,若因此遭难,以后还有谁肯做善事?于是他效法〈羊角哀舍命全交〉的故事,决定赶往朝阳府营救杨柏。(www.lishixinzhi.com)走到半路时,忽然觉得看到了「黑夜见白日」的景象,于是豁然开悟,感到自己得了天光,对许多道理、人情世故也都清楚觉悟了。

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地方大乱,盗匪横行,杨柏和当地士绅想要挽救人心,就合作开设「至善堂」进行宣讲,请了一位山东籍的夏先生来指导,又请一些老学究来担任主讲,便开始招收学生学习宣讲善书。王凤仪也参与其中,并且边学习善书内容、边认字,也一边开始讲善书。隔年(公元1901年),长子国华也开始加入讲善书的行列;十月时他的父亲去世,王凤仪立志学古人守墓三年,但依旧外出讲道。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正月,他又有了一次神秘经验,感受到诸天神佛都莅临他守墓所住的草房;此后即发明了「性理疗病法」,开始用「讲病」的方式来度化世人。其中所谓的「性」,代表人的气质与性格;「理」是指规律及法则;王凤仪认为人的性子可依五行分为金、木、水、火、土等五种特质,其阴暗面则称为「气禀性」,会导致人产生相应的疾病。因此透过讲病,可以了解病痛的根源,通过真心诚意地挖找病根、自道过错、悔过,进而从根本化掉气禀性,就能够把病治好。

王凤仪透过四处劝化、宣道及讲病,体悟到「欲救人心,必先教育」,认为教育需从家庭做起,而母亲往往是孩童在家中的启蒙师,故女性乃是世界的源头、未来国民之母,于是他又产生了倡办女学的愿望。首先,他要妻子先进入义县杂木林乡义塾受学。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他开始试办女义学,由妻子白守坤担任教员,他自己处理校务。试办成功后,隔年(公元1908年)又在锦州杨兴屯设立了第二所女义学,此后不断地向外拓展,共创办了七百多所女子义务学校,形成一股风潮。

受到王凤仪的影响,热河及东北数十县办学、讲道的风气大开,「王善人」的称号也不胫而走。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他到北京与领导万国道德会的江希张等人见面,被众人推举为万国道德会宣道部主任。回到东北后,王凤仪便将所有的义学作为万国道德会的分会,积极推动会务。晚年他又提出「崇俭结婚」、「储金立业」和「创办新农村」等理念,大力鼓吹「翻转世界,重立人根」,希望重建大同世界。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他预告自己的死期,后于十一月二十五日在万国道德会的长春总会逝世,享年七十四岁;临终时还频频向众人拱手,像是在还礼一样,态度安详。

综观王凤仪的一生,以宗教人的悲悯情怀出发,身兼教育家、慈善家与社会改革者,而成为公认的「善人」。他以民间流行的儒家性理观念、杂糅阴阳五行、因果、悔过、道德忠孝等传统宗教的元素,凭着一己之诚,用最浅显易懂的通俗语言,投身于乱世中的救世行动,也感动了许多人追随他的脚步,共同透过慈善事业来落实社会改革。正可展现华人宗教发展的历史中,相对于「制度性」宗教的一种民间「扩散性」宗教,如何藉由共同的信念与行动而汇聚、影响社会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