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问答

增城

增城

干净整洁、空气清新,这是人们对碧潭村的第一印象。

这条位于增城区仙村镇的小村与广州第六资源热力电厂(以下简称“第六电厂”)相距不到500米,每天进出的垃圾收运车辆高达到200车次。

而1公里外,增城区全力打造的集种植、加工、电商物流、观光旅游为一体的荔枝小镇初步成型,以荔枝产业为牵引的超大乡村振兴样板呈现盎然生机。

创建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村,地理的劣势如何转化为发展优势?资源热电厂与荔枝文旅基地、美丽乡村容易产生邻避问题,这一对矛盾体如何打破隔阂,走向协同发展?

面对这个两难的课题,增城区用一条创新的文旅科普线路给出了解题思路。

“共建共治共享,在第六电厂旁边建成、建好以荔枝产业为特色的示范基地,打造出标杆性的垃圾分类示范村,正是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和谐共生的最好体现。”增城区城管执法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本版撰文:朱伟良 郑四方 蒋慧怡

资源热电厂仿如现代公园

踏入第六电厂时,人们眼前一亮:依山而建的干净整洁厂区,绿意融融,没有想象中的成堆垃圾,也没有闻到垃圾的异味,整个电厂外表更像隐蔽在山坳里的现代公园。

会有异味吗?排放达标吗?这是参观人员进厂参观前提出最多的疑问,大家对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产生的污染物的处理特别关注,而讲解员科学详细的讲解打消了所有人的顾虑。

第六电厂位于仙村镇,占地面积1.33万平方米。作为国内焚烧处理技术领先的发电厂,于2019年7月正式投入商业运营。烟气净化系统在国内首次采用“SNCR+半干法+活性炭喷射+袋式除尘+湿法+SCR”双脱酸双脱硝工艺,烟气排放指标优于国内及国外排放标准。

碧潭村作为第一批成功创建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村,与第六电厂相距不到500米,每天进出第六电厂的垃圾收运车辆高达到200车次。

如何让村民接受这个实现资源再生利用的新生事物?“首先,技术必须过关,必须让村民亲身体会它对周边环境几乎是没有任何影响。”第六电厂相关负责人表示,进入第六电厂的垃圾运输车辆走专门的进场通道,避开村民出入道路,且垃圾接收的全过程处于密封和负压环境,避免气味外泄。在第六电厂周边基本闻不到异味,对居民生活、周围环境几乎没有影响。

第六电厂建有环保教育基地,里面设置了垃圾分类互动游戏、互动投影墙、全息系统等科普展示项目,营造现代化科技体验式垃圾分类科普宣教氛围。“以往许多的不理解、不信任主要是基于不开放,现在不光可以看到厂区的美丽环境,甚至可以走到车间里来,实地看到如何把垃圾变成电,烟气如何来处理达标,让群众了解到先进的垃圾处理工艺。”该厂相关负责人说。

仙村镇巧妙地把这种地理劣势转化为优势,定期组织碧潭村村民到第六电厂参观,利用这些直观的感受,向村民宣传垃圾分类治理对于垃圾焚烧的重要性,做通村民的思想工作。同时,村委会定期组织村干部上门宣传演示,重点向村民讲解农家常见垃圾分类知识,挨家挨户手把手教会村民分类投放、分拣装桶。

从抗拒到接受,不断汲取垃圾分类的知识,附近的村民越来越主动参与到垃圾分类工作中。

垃圾分类走进美丽乡村

澄澈如洗的池塘,五彩缤纷的花朵,亭舍相依于绿色的树林旁边,总面积1.7平方公里、拥有村民900多人的仙村镇碧潭村,就坐落在自然原始林区后龙山旁,环境优美。

村民广场上、村道上,随处可见垃圾分类的标语和公告栏,红蓝绿黑四种颜色的垃圾桶摆放在垃圾集中和村广场的大型公共空间。在这个不起眼的小村子里,“要想垃圾变为宝,分类回收不可少”的理念深入人心,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成为共识和人们生活的习惯。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切入点,垃圾分类很早就进入了碧潭村。据碧潭村党支部书记赵景枝介绍,从2017年开始,碧潭村就着力把垃圾分类、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作为主攻方向,努力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提高村民生活质量。与此同时,因应第六电厂发展需求,解决村里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

碧潭村与第六电厂是“邻居”,村民们起初对此有抵触,但村委化地理劣势为优势,先后组织村民去日本的垃圾焚烧发电厂参观。“用这种方式处理垃圾确实好,火一烧就没了,还能发热发电,比埋在地下等垃圾慢慢腐烂强多了。”村民们参观完电厂后感慨地说。

赵景枝说,推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党建引领是关键,党员干部带头进行垃圾分类,形成“支部引领、党员带头、村民参与”的良好格局。“我们经过党支部、党员带头开会明确细则,然后用画报、小喇叭等工具去宣传开展垃圾分类。”

伴随着垃圾分类的深入推进,仅仅思想认同远远不够,碧潭村还综合运用多种措施,提高村民进行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和准确率。赵景枝告诉笔者,村里引入了智能投放设备,大力推行“一户两桶、干湿分离、上门收集、分类运送”的收运模式,近期更实现了垃圾分类“扫码评分”再升级。

通过创建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村,碧潭村生活垃圾分类知晓率100%,支持率100%,减量率达40%,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100%,村居环境明显改善,村民逐步养成垃圾分类好习惯,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日益提高。

据统计,今年增城区284条行政村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各村均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城镇化进程下新农村垃圾分类模式。如派潭镇邓路吓村落实“三清”督导,探索“三化”模式,推进垃圾分类工作;荔城街棠厦村探索农村智能化分类模式,利用微信群组实时解决问题,运用APP平台对接供销社收运可回收物;新塘镇瓜岭村结合垃圾分类特色喷绘和传统建筑,打造传统古村落人文文化与垃圾分类宣传为一体的干净整洁生态宜居农村环境。

通过入户宣传、手把手教、互评互学,使村民实地了解垃圾围城的困境和分类的意义,增城让垃圾分类真正深入走进美丽乡村。

科普知识嵌入文旅线路

广惠高速仙村出口处的大型荔枝雕塑和荔枝壁画鲜艳夺目、荔枝大道旁的百年古荔枝树婀娜婆娑、荔枝文化博览馆古色古香。

每年荔熟蝉鸣时,在仙村镇基岗村,党总支书记陈浩潮和合作社村民们定期在林间劳作,一颗颗红彤彤的果实挂满了枝头,沉甸甸的荔枝寄托着果农们致富奔康的希望。这是仙进奉荔枝——不仅畅销于珠三角地区,还远销中国香港、日本等地,深受喜爱和好评。

仙进奉原名胭脂红。传说是东晋时期,道教仙翁葛洪赐下的仙丹变化而成。而有据可考的是,进奉荔枝曾作为贡品进奉给康熙皇帝,这也是仙进奉名字中“进奉”两字的由来,而后,地方官员纷纷仿效栽种但不得其味,于是怒烧进奉荔枝园,只有两棵嫁接母树遗留下来,经仙村镇基岗村人培植研究,才开枝散叶保留至今。

与葛洪有关的文旅打卡点不止一处,仙村镇生态环境优美,自然山水资源丰富。辖区内的葛仙湖湖面如一条游动的美人鱼,湖水碧绿通透,能见度可达7—8米,阳光之下,水波粼粼,宛如一块碧绿的翡翠镶嵌在青山之中,蔚为壮观。葛仙湖位于五叠岭森林公园内,在荔枝小镇核心地带,与国学大师饶宗颐学术艺术馆和荔枝文化博览园等组成增城荔枝主题文旅的亮丽名片。

“来了这里的游客不仅品荔枝、游乡村,还在游玩的过程中对垃圾分类的知识产生浓厚兴趣。”仙村镇有关负责人表示,第六电厂、荔枝小镇、碧潭村、葛仙湖都串联在一线,而在朱仙路中段,一座资源分类科教馆正在加快建设,进一步增添科普元素。“科教馆集展示、教育、培训、传播等功能于一体,以寓教于乐、丰富多样的形式,为增城市民打造一个分类资源的示范区,带动更优质更有效的垃圾分类创新实践。”他说,仙村镇将在文化旅游路线上加大普及垃圾分类知识,让这里成为一道创新而又亮丽的新时尚风景线。

文旅带动,一体协同。今年,广州增城荔枝文化旅游节在仙村镇荔枝小镇开幕,无论是荔枝小镇内的各个景点,还是仙村镇辖区各个荔枝种植场,来自各地游客络绎不绝。游美丽乡村、品仙进奉荔枝、学习垃圾分类知识,感受千年荔乡风貌成为构建“美荔增城”全产业链的重要支撑。

“路面铺了沥青,有了人行道,建了大广场,垃圾有序处理,周边变化很大。”基岗村村民陈汝用说,经济收入上涨了,生活环境美起来了,文明意识也提高了,生活过得更加有滋有味。

垃圾分类一小步,文明习惯一大步。作为一场对全民生活理念进行重塑的“习惯革命”,对垃圾分类的宣传,增城区不仅持续加大力度,还通过润物无声的“文旅+科普”方式从提高垃圾分类知晓率到倡导居民村民游客主动分类,将垃圾分类理念内化于心、外践于行。

社会参与度高不高、能不能坚持下去,影响着垃圾分类的成效。“垃圾分类带来了一系列新的社会治理课题,需要做好改革创新的文章,下足绣花功夫。”增城区城管执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分类在指间,文明在心间。持之以恒,久久为功,通过垃圾分类让人们真正树立绿色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

■样本

从“不愿投”到“主动做”

撬动小区各方力量携手打造新时尚

在中新镇景新国际小区,垃圾分类投放点的雨棚采用瓦片屋顶式样,既防雨又美观。雨棚四周张贴有垃圾分类知识宣传海报和责任单位、监管单位、投放点负责人等具体信息,而且还配有洗手台、洗手液、纸巾等。

因为不在投放时间,所以垃圾桶被撤走,取而代之的是一张告示牌,告知居民如要投放垃圾,需移步至4栋前面的误时投放点进行分类投放。居民错过投放时间后不愿意多走路到误时投放点怎么办?中新镇市政所所长林德权介绍:“撤桶之后,我们将垃圾分类点打扫得非常干净,并且摆上鲜花或者绿植,居民一看环境这么好,谁还忍心再丢垃圾呢?”

事实上,从“不愿投”“不会投”到“主动投”“主动做”,景新国际小区一路走来并不容易。

“垃圾分类活动刚开始的时候,居民们不太理解和支持。因为‘撤桶并点’,让居民们多走了路,而且还要专门学习一些垃圾分类相关的知识。”林德权说。

为了宣传垃圾分类相关知识,景新国际小区在园区内设置宣传栏2个,小区共有18栋楼,在每栋楼大堂制定垃圾分类宣传牌以及投放点分布图共72张,并在园区里面张贴宣传海报15张、制作宣传牌5个、花草牌10个。

光宣传还不够,垃圾分类深入人心离不开党建引领全民参与。景新国际物管坚持党建引领,严格按照上级要求落实各项工作,把垃圾分类工作当作己任,主动加大资金投入和加强管理力度,充分发挥行业管理主体责任作用。“垃圾分类搞好了,有利于控制疫情;做好垃圾分类,才能让咱们小区的环境一直好下去。”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充分动起来,开展入户宣传1300多户次。循循教导慢慢有了成效,居民们对垃圾分类的支持率达到了90%以上。

“我们的工作一定要做到主动、热情、耐心,还要做到‘手勤、脚勤、眼勤’,对不会分类的居民要细心地指导,只有工作态度好,居民们才更愿意融入,小区才能形成全民分类的大氛围。”林德权说。

为了提高居民垃圾分类的积极性,景新国际小区还开展了趣味横生的活动。小区制定了《景新国际小区家庭生活垃圾分类奖励细则(试行)》,开展“你积分,我送礼”活动:住户参与分类投放每次积1分、参与分类宣传活动积30分、参与站桶工作积100-200分。居民还可以按照1积分等于0.2元的标准,兑换形形色色的奖励品,而这些奖励品也多是常用的生活用品。截至目前,小区兑换礼品积分高达15000分。

居民们的热情被激发出来,主动参与垃圾分类,做到“家里分好类,定时拎下楼,定点精准投”。各家不仅自扫“门前雪”,也管他人“瓦上霜”,热心的居民戴上了红袖标,承担起宣传和站桶的任务,补充了小区工作人员队伍力量,更大大提升了垃圾分类影响面,实现共建共治共享,在小区形成了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的浓厚氛围。

■数读

◎厨余垃圾终端处理量从1月份41.25吨/日提升至11月份250吨/日,增长率超过400%。全区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超过38%。

◎第三方考评小组检查各类型单位合计3235个次,发现并督促整改问题12929宗。对2020年8个新建示范农村进行阶段性检查,复检2018年、2019年已创成的8个示范村,发现并整改问题65宗,通报得分排名。

◎印发69万份垃圾分类贴纸和分类指南,联合区教育局,通过全区385家中小学、幼儿园23万学生,带动23万个家庭共同参与垃圾分类。

◎开展“四进”宣传712次,组织各类志愿实践活动4220次,投放公益广告7485次,入户宣传覆盖近110万人次。

■解读

完善体系 深化治理

垃圾分类的“增城方法论”

增城区深入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按广州市委市政府“全链条提升、全方位覆盖、全社会参与”垃圾分类工作的决策部署,抓部署落实、抓投入保障、抓示范亮点,逐步完善生活分类处理体系,深化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工作。

多措并举 稳步推进

增城从五大方面推动垃圾分类工作落实落细。

一是高位推动促进责任落实。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定期学习关于垃圾分类工作相关精神,研究部署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区主要领导带队到小区指导垃圾分类工作,并参与站桶督导。区分管领导、区纪委领导约谈2020年季度考核排名末位镇街的主要领导,通过每日督导、每月通报、季度考核、末位约谈等方式,层层压实工作责任。

二是全面铺开推动提质增效。13个镇街、60个社区、284个行政村全面铺开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不断完善垃圾分类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压实层级考核机制和领导挂点督导机制。8月底,各镇街上报完成升级居住小区分类投放点1554个,均通过区级初检验收,提前完成年度目标。厨余垃圾终端处理量从1月份41.25吨/日提升至11月份250吨/日,增长率超过400%。

三是创新举措引领示范带动。各镇街因地制宜,不断探索垃圾分类新举措,亮点纷呈。中新镇景新国际小区开展“你积分,我送礼”活动,大大提高居民参与积极性。荔湖街丽江国际小区设立分类宣教馆,居民通过体验VR游戏学习分类知识。永宁街举办授旗活动提升志愿服务队责任感,压实站桶督导。各行业单位进一步强化行业意识,率先示范带动垃圾分类。

四是党员带头践行站桶督导。7月28日,区城管执法局联合区委组织部举办“党员示范、全民参与,养成垃圾分类好习惯”宣传活动,区委组织部向志愿者代表授予党员志愿者队伍旗,动员党员带头争当垃圾分类的践行者、宣传者、推进者。13个镇街全面启动站桶督导活动,通过党员带头,充分调动社会各类力量参与垃圾站桶指导。目前,已发动党员志愿者站桶3万人次,其他人员站桶20万人次,合计23万人次。

五是多元互动助推全民参与。增城区不断探索多元互动的垃圾分类宣传模式,通过开展垃圾分类互学互评、快闪表演、创建星级投放点等活动,树立先进、增强互动。9月,率先在广州市开展生活垃圾奖励工作,奖励金额达80万元,充分调动群众对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和参与度。12月,区城管、教育部门携手举办“垃圾分类进万家”活动,通过23万中小学生在家贴分类贴纸,学分类知识,带动超过60万人学习垃圾分类,掀起全民参与热潮。

构建垃圾处理工作新格局

增城区从2018年起实现了原生垃圾零填埋,目前已初步形成“以焚烧为主,填埋为保障”的垃圾处理格局,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水平明显提升。

分类投放点、运输车辆等硬件配置不断优化,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体系逐步完善。其中,其他垃圾运输至第六电厂焚烧处理;可回收物通过区供销系统网点对接回收;厨余垃圾运至区生物质综合处理厂处理;有害垃圾由各镇街临时贮存点收集后送往区贮存点,再运至广州市统一处理。另外,绿化垃圾由林业园林部门通过小件粉碎堆肥、大件加工收回利用处理;大件家具垃圾在废旧家私处理中心分解后分类处理;建筑垃圾通过企业循环利用和余泥回填的方式进行有效处理。

同时,有序推进新一轮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第六电厂二期、棠厦生活垃圾填埋场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建成后将新增焚烧处理能力3000吨/日、应急填埋库容约280万立方米。生活垃圾压缩转运项目(城市资源处理中心)采用区统建和镇街自建相结合的方式加快推进,预计荔城站今年年底建成并试运行,增江站、石滩站2个站点于2021年上半年建成并试运行,永宁站、中新站2个站点于2021年启动前期工作。

下一步,增城区将继续全面贯彻落实省、市对垃圾分类工作的重要部署,以城乡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运、处置设施及“两网融合”体系建设提升为抓手,探索建立生活垃圾治理长效工作机制,构建生活垃圾处理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建设生态宜居新荔乡。